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AFM:自愈合弹性体构筑可任意重构的软体机器人
基于智能软材料的软体机器人具有和传统电机驱动的机器人类似的感知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驱动行为的能力,同时具有和生命体更加匹配的力学性能,更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预期能更好地模拟自然界的各自生物运动模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其深入发展,人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比如能够实现软体机器人驱动行为的按需重构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从材料角度,具有异质结构的驱动器是实现驱动的关键,异质结构往往通过化学交联的方式来固定,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这导致软体驱动器的驱动行为较为单一,且难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重新编辑。近年来,科研人员们利用一定刺激下的可逆反应初步实现了驱动器的异质结构的重构,使同一软体机器人能够展现多模式驱动行为。但目前报道的重构过程通常需要高温加工、图案化光场、化学处理、精密设备等复杂操作,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如何在温和条件下实现软体驱动器和机器人的便捷重构仍是一项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游正伟教授团队采用模块化的思想提出了宏观任意愈合组装 (Macroscopically discretionary healing-assembly)策略,利用材料自愈合性,实现了软体驱动器和机器人的便捷高效重构。相关成果以“A New Strategy of Discretionarily Reconfigurable Actuators Based on Self-Healing Elastomers for Diverse Soft Robots”为题,发表于材料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硕士生楼佳铭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博士生刘增贺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游正伟教授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图1. 基于自愈合聚肟氨酯材料的宏观任意愈合组装的可重构软体机器人的总体设计
游正伟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弹性体研究,近年来在自愈合弹性体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Nat. Commun. 2021, DOI: 10.1038/s41467-021-24680-x; Natl. Sci. Rev. 2021, 8: nwaa154; Adv. Mater. 2019, 31: 1901402; Adv. Funct. Mater. 2019, 29: 1901058; Sci. China Mater. 2021, 64: 1791; Mater. Chem. Front. 2019, 3: 1833),特别是在动态聚肟氨酯弹性体方向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邀请综述:Chinese J. Polym. Sci. 2021, DOI: 10.1007/s10118-021-2625-9),本工作以此为基础设计构建软体机器人。通过控制交联度便捷制备了对溶剂具有不同的溶胀度的聚肟氨酯模块,模块之间由于其自愈合性,可以组装结合为异质复合结构,通过不同模块简单自由的组合,可以灵活构建在溶剂刺激下驱动行为各异的软体机器人;这些组装的机器人能够被任意裁剪成简单模块,再重新愈合组装,构筑具有新的驱动行为的软体机器人(图1)。
图2. 自愈合聚肟氨酯材料设计及宏观任意愈合组装策略展示
图2以双层驱动器为例,阐述了自愈合软体驱动器的构建和重构过程。交联的聚肟氨酯(CPDOU)和线性的聚肟氨酯(NPDOU)无缝愈合为一个异质结构。动态肟氨酯键在异质结构界面处重组,赋予了驱动器良好的界面结合强度。不同交联度的聚肟氨酯在溶剂中的溶胀速率和溶胀度不同,从而双层结构的驱动器能在溶剂刺激下发生可逆的变形(图3),并在循环驱动中展现了出色的稳定性。通过调整两层的几何参数可以有效调控驱动器在溶剂刺激下的变形程度。
图3. 双层驱动器的驱动性能及良好界面结合。
驱动器的自愈合性是实现宏观任意愈合组装策略的关键。作者考察了上述双层驱动器在切断后原位愈合和翻转后再对接愈合两种组装模式对驱动器的愈合性能的影响(图4)。由于断裂面之间的动态肟氨酯键和氢键的作用,驱动器在两种愈合模式下均展现出快速的愈合。在室温愈合15 min后,在两种模式下愈合样条均展现出了良好的力学性能的恢复,可以被拉伸到至少200%而不发生断裂。
图4. 双层驱动器的室温愈合性
以上述的异质双层驱动器和原有同质聚肟氨酯为模块,通过对模块的数量、形状和排列的简单组合,作者构建了一系列传统的制造方法难以制备的具有不同3D驱动行为的软体机器人(图5)。
图5. 模块化愈合组装策略构建驱动行为各异的软体机器人
接着作者展现了使用宏观任意裁剪愈合组装策略来实现软体机器人的重构(图6)。首先从一个长条状的驱动器出发,调整模块的组合方式,使该驱动器能够展现C形、S形、波浪形三种不同的驱动模式。然后以人形软体机器人为例,通过改变“手臂”、“身体”和“腿”模块的排列,其在同一溶剂刺激下的驱动变形能够在跪姿、拥抱和瑜伽坐角式三种姿势中相互切换。除了改变驱动行为,该策略还能够赋予驱动器一些特定功能,比如作者将仅发生简单弯曲变形的长条状驱动器重构成一个四臂式机器人,在溶剂刺激下该机器人能够举起自重1.5倍的铝板。该策略中对驱动器的拆解及模块的再组装过程简便灵活,从理论上讲,可以实现无限重构,通过合理的设计,有望构建出多模式、多功能的软体机器人。
图6. 软体驱动器和机器人的室温便捷灵活重构
该工作基于材料自愈合性,提出了一种宏观任意愈合组装策略,通过简单模块的拆解组装愈合在室温下实现软体机器人的灵活的构筑和重构,整个过程无需其他刺激和特别设备,室温下可反复多次进行,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基于材料的本征自愈合性实现软体机器人重构的思路,此前未见报道,该策略可以拓展到磅礴兴起的其它自愈合材料,为新一代软体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扩宽了自愈合材料的应用范围。
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东华大学励志计划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8328
团队主页:
http://pilab.dhu.edu.cn/zyou/main.psp
相关进展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Macromolecules:由商业可得的乙烯基单体无溶剂高效合成共价适应网络
东华大学游正伟/上海交大赵强、叶晓峰《Nat. Med.》后再发《Nat. Commun.》:自愈合材料革新体内医学应用
Nat. Med.:一种可灌注的多功能心外膜装置可改善心脏功能及促进组织修复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自愈合材料让3D打印各向力学同性自支撑复杂结构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新型可降解导电弹性体实现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的直接3D打印重塑循环利用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Natl. Sci. Rev.:生物集成电子新材料“肽聚糖启迪的生物友好型超快自愈合弹性体”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Nat. Commun.》:在生物电子用弹性体领域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东华大学管清宝副研究员、游正伟教授团队在光固化3D打印领域取得进展:预览技术提供高效优化打印策略
东华大学游正伟和上海交大六院赵世昌联合团队:生物活性形状记忆弹性支架用于无细胞微创软骨修复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和上海交大周广东教授联合团队:四轴3D打印管状支架及气管软骨再生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高拉伸、高透明、高稳定,适用于宽温度范围的离子凝胶基摩擦纳米发电机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高强、可拆卸、自修复的动态交联聚氨酯热熔胶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赵强教授联合团队:小口径血管再生最新研究成果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JMCA封面:可任意变形且具双重自修复模式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在强韧、自愈、防伪多合一超级仿生防护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Adv. Mater.》:超强韧自愈合弹性体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水响应形状记忆组织工程支架-微创修复组织缺损的利器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新型生物活性软物质 - 金属离子杂化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