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大学陈茂课题组:主链含氟聚合物之弱溶剂化效应-助力提升锂电池界面稳定性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聚合物电解质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可加工等优点,有望应用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领域。虽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含氟有机物质(如斯坦福大学鲍哲南、崔屹课题组报道的含氟小分子,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Joseph DeSimone课题组报道的含氟寡聚物)在电解质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传统氟聚合物具有易结晶、直接溶解锂盐能力差、室温离子电导率低等缺点,难以用作聚合物电解质材料。此外,氟聚合物制备通常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气体单体进行转化,按需合成特定化学结构的氟聚合物非常困难,对开发高性能氟聚合物电解质材料、及理解其电化学作用机制带来极大限制。

近年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茂课题组(PolyMao)开发了一系列含氟聚合物的可控合成方法,以此为基础,该课题组以三氟氯乙烯气体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不可燃、不结晶、化学稳定性好的新型主链含氟交替共聚物(图1),不仅实现了锂离子的室温高效传输(锂离子迁移数= 0.61),而且在高达5.3V的电化学窗口展示了优异稳定性。提高聚合物分子量,对抑制锂枝晶、提高材料机械性能起到了积极影响,例如分子量为22.8 kDa的氟聚合物在超过2600小时的锂剥离沉积循环测试中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抑制锂枝晶效果。

图1.主链含氟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和后修饰

值得一提的是,二维1H-19F相关核磁谱图(2)表明,定制化合成的氟聚合物能够与锂离子形成了六元环结构,提供比含氟小分子、侧链含氟聚合物更加显著的弱溶剂化效应,通过Li-F作用促进锂离子从Li-O作用中解离,促进形成稳定的负极-电解质界面。

图2.含氟聚合物弱溶剂化研究A)含氟聚合物二维核磁谱图B) 掺锂盐前后氟谱位移变化

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能源领域国际顶刊ACS Energy Letters (10.1021/acsenergylett.1c02036)。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研究生马明钰为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陈茂研究员、云南大学林欣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本工作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1c02036


来源:复旦高材生


相关进展

复旦陈茂课题组:高分子合成与机器学习--聚合逆分析之“指哪打哪”

复旦大学陈茂课题组:连续滴流光控活性梯度共聚—反常的序列调控牛年“流”操作

复旦大学陈茂团队:动态交联网络“助攻”,让聚乙烯遇热不再“萎靡”

复旦大学陈茂课题组:Cu催化C-N成键——给点光照更“灿烂”

复旦陈茂团队:非同步聚合诱导自组装制备多功能含氟树莓状纳米粒子

复旦大学陈茂课题组:以氟之矛,攻氟之盾

复旦大学陈茂团队JACS:光催化可控自由基聚合精确合成主链含氟交替共聚物

复旦陈茂研究员:方法材料两手抓,智能可控新聚合

复旦大学陈茂教授课题组:可见光催化的(甲基)丙烯酸氟代烷基酯的可控自由基聚合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