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科大凌盛杰教授课题组ACS Nano:成功设计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织物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海科技大学 Author 物质学院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凌盛杰教授课题组利用静电纺丝辅助转杯纺技术(Electro-assisted core spinning technique, EACST),成功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超柔性摩擦发电织物,并以此为载体,通过整合物联网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实现该织物在智慧感知领域的应用。该成果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ACS Nano

市场对于可穿戴设备,尤其是可以实时监测人体状况及感知环境信息的智能织物抱有很高的期待。因此智能纺织品和多功能集成的可穿戴设备的研究近年来获得飞速发展。与在织物上安装电池、电路、芯片和传感设备的传统智能织物相比,在纤维(或纱线)尺度上进行功能化随后加工成智能织物,是一种可以保持智能织物舒适性和透气性的优选方法。


近期,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凌盛杰团队利用EACST成功制备了一种皮芯结构的摩擦纳米发电纱线。纱线由具有微纳米尺度粗糙度的聚偏氟乙烯皮层和机械强度高且导电的不锈钢纱线芯层组成,该结构纱线可直接应用于单电极模式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图1. 利用EACST制备的皮芯结构纱线

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可加工性


该纱线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该皮芯结构复合纱线能够承受较大的强力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满足机械化加工及编织的需求。在超过十万次弯折测试后,纱线结构形貌没有明显变化。得益于其结构和力学性能优势,该复合纱线可通过自动化刺绣机加工成IntelliSense织物(IS织物)。基于该IS织物的摩擦纳米发电机能够在不同材料接触时输出电能,从而直接点亮LED灯珠,或者给电容器充电以储存电能。


该纱线编织成的摩擦纳米发电织物具有运动能量收集功能,对高频动态机械刺激敏感。由于纱线表面具有粗糙度,IS织物的输出峰值电压与接触力成正比。其负载输出电压随着接触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对于高频接触具有良好且同步的响应性。2万次循环测试结果表明,IS织物能够持久保持摩擦发电功能。


IS织物传感灵敏性高,具有感知和区分不同材料产生的瞬时机械刺激的能力。它可以检测到不同材料接触产生的正负输出电压信号峰型的微小差异。虽然这些差别用肉眼难以区分,但是对于机器学习模型来说足以准确分辨。为了提高IS织物感知的精度,凌盛杰团队进一步开发了一个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模型来准确识别这些信号,并探索了其在智能感知中的实际应用。


图2. IS织物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实现智慧感知应用



穿戴IS织物的机械手结合机器学习模型识别不同材质小球,并自动完成分类存放动作


IS织物的高灵敏性还可以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电子器件的远程和无线控制。该核壳结构包覆纱线在可穿戴能源织物、智能感知纺织品和人机交互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利用IS织物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家用电器的操控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博士生叶超与硕士生杨硕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凌盛杰教授。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论文标题:Electro-assisted Core-spu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abrics for IntelliSens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erception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10680


相关进展

上海科技大学凌盛杰课题组《Adv. Mater.》:具有阻燃报警功能的蚕丝纳米纤维基离子导体皮肤

上海科技大学凌盛杰教授课题组《small》:利用机械训练实现高性能高含水丝蛋白基材料

上海科技大学凌盛杰课题组:水合质子对丝蛋白离电水凝胶温度和湿度响应行为的影响

上海科技大学凌盛杰课题组:柞蚕丝的湿度驱动机制研究

上海科技大学凌盛杰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二元溶剂交换诱导自组装法制备出双折射丝蛋白水凝胶

上海科技大学凌盛杰教授课题组基于天然蚕丝开发出的热致变色纱线

上海科技大学凌盛杰教授课题组《Adv. Sci.》:利用强拉柞蚕丝构筑强韧湿度驱动器

上海科技大学凌盛杰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蚕丝开发出可规模化生产的多功能电子织物

上海科技大学凌盛杰教授与合作者发表生物大分子纳米微纤材料综述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