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傅强教授/邓华教授 CEJ:基于聚氨酯树枝状胶体的仿生涂层策略制备高性能多功能海绵
最近,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傅强教授/邓华教授提出了一种将高含量碳纳米管(CNTs)牢固地涂覆在商用聚氨酯(PU)海绵表面的仿生涂层策略。研究团队采用湍流剪切沉淀技术制备了具有多重支化“核壳”结构的CNT/PU树枝状胶束仿生涂层,并将其涂敷在PU海绵的表面得到多功能海绵(CNT/PU@PU)。与传统的涂层方法相比,表面包裹CNTs的树枝状PU胶束有效提升了CNTs与PU海绵之间的亲和力,从而在PU海绵的表面形成了连续、致密的CNTs层。该CNT/PU@PU海绵具备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SSE/t ≈22316 dB·cm2·g−1)、超高的应变传感能力(S = 16.17 kPa-1),并在湿-电转换设备和自供电传感器方面展示了一定的应用潜力。
图1 CNT/PU@PU海绵的扫描电镜图。
低成本、高生产效率的涂层技术是制备多功能海绵的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功能多孔海绵的涂覆策略包括:直接填料涂覆和溶液(包括填料/表面活性剂和填料/聚合物混合溶液)浸渍。直接填料涂覆过程中,纳米填料与海绵间的亲和力较差,使得涂层往往容易在使用过程中脱落。溶液浸渍过程中,也存在着填料被聚合物包覆导致填料功能性降低的问题。此外,受限于填料的团聚以及填料与海绵间的亲和力不佳,涂层中填料的含量难以进一步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采用湍流剪切沉淀技术制备了具有多重支化“核壳”结构的CNT/PU树枝状胶束仿生涂层,并将其涂敷在PU海绵的表面而得到多功能海绵(CNT/PU@PU)。商用的PU海绵具有表面光滑的三维骨架结构。而经过CNT/PU树枝状胶束涂覆后,PU海绵骨架表面形成了一层粗糙的、致密的、厚度约为2~3 μm的CNT/PU层(如图1)。反观其他涂覆手段则很难再在PU海绵表面实现连续且致密的CNTs网络。
图2 CNT/PU@PU海绵的电磁屏蔽性能。
得益于CNTs的高导电性、独特的“核壳”结构设计和树枝状胶束的强大亲和力,CNT/PU@PU海绵展示了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并且实现了对酸碱、水洗、压缩等不同环境的强大适应能力(如图2)。压缩过程中,导电率的增大与孔隙率的降低相互竞争,完成了CNT/PU@PU海绵电磁屏蔽机理从“吸收”主导到“反射”主导的转变。
实验还对CNT/PU@PU海绵的应变传感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当压力达到300 kPa时,该海绵在电阻仅为0.2 Ω下实现了超高的灵敏度(S = 16.17 kPa-1),这高于目前众多的文献报道。此外,测试还表明CNT/PU@PU海绵展现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对不同压力的识别能力。
图3 CNT/PU@PU海绵的应变传感性能。
最后,他们还将CNT/PU@PU海绵应用到了新兴的发电设备(湿-电转换,MEET)和自供电传感器中(如图4)。利用多孔海绵的吸水能力和CNTs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该MEET设备成功达到了0.25 V的开路电压和6.91 μW的最大功率。通过把MEET设备与另一块CNT/PU@PU海绵进行串联,并监测系统中的电流变化,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自供电传感器。该自供电传感器具备对应变和溶剂等多重感官的识别能力。这项工作为多功能海绵的制备提供了新的策略,在可穿戴设备、电子皮肤和自供电设备中具备广阔的应用潜力。
图4 CNT/PU@PU海绵的湿-电和自供电性能。
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Prepar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Multi-functional Porous Sponge Through a Biomimic Coating Strategy Based on Polyurethane Dendritic Colloids”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上,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学忠为本文第一作者,邓华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1922071)对本工作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5659
来源:FQ课题组
相关进展
四川大学邓华教授团队Nano Energy:具备高离子浓度梯度的湿-电转换泡沫
四川大学邓华教授团队:低成本、可规模化方法制备高性能、多功能压力传感器
四川大学邓华教授课题组、施奇武副教授课题组等合作:导电高分子薄膜实现应力驱动的超高效柔性太赫兹波调控
四川大学傅强/吴凯《Mater. Horiz.》:动态可逆粘附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助力长期稳定的跨界面热传导
川大傅强教授课题组Prog. Polym. Sci. 综述:贻贝仿生的多糖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四川大学傅强教授/吴凯副研究员《Adv. Funct. Mater.》:全有机纤维定构的新型相变储热材料
川大傅强教授/吴凯副研究员《Adv. Mater. 》综述:受自然界垂直结构的启发,定构加工架起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桥梁
四川大学傅强教授课题组:通过添加气相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提高聚乳酸/乙烯-醋酸乙烯酯共混物的冲击韧性
南理工傅佳骏教授、川大傅强教授/吴凯副研究员《Matter》:模仿蜻蜓翅膀的微结构,打造强而韧的可修复材料
四川大学傅强教授和韩迪博士团队AFM:基于POSS的超低介电常数材料——笼子大小的影响
川大傅强教授/吴凯副研究员《Adv. Sci.》:具有金属级导热系数和可控导热路径的全有机聚合物块状材料
四川大学傅强教授/吴凯副研究员ACS Nano:聚光相变储热技术的可控热管理
川大傅强教授/吴凯副研究员团队和郑大魏柳荷教授团队:基于“应变诱导结晶”策略制备高强度、高韧性的室温自修复功能聚氨酯
川大傅强教授团队和南理工吴凯博士AM:基于1D芳纶纳米纤维/2D氮化硼纳米片的高温热管理薄膜 | 刚性棒状ANF的桥梁作用
四川大学傅强教授课题组特约论文:镍/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导电网络在拉伸中的演变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