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变革的时代,律师之间核心的主战场到底在哪里?(福利在内)

2018-03-15 智善法律新媒体 智善

来源:原创

分享者:罗毅

投稿邮箱:zhishantougao@163.com

首席内容官:智善爷爷(18995580086)



作为一个四川人来到武汉,我一点也找不到和这个城市的连接,直到刚才看到大屏幕出现的麻将之后,我突然就感到,这个城市和我拉近了距离。


今天特别开心,昨天还是阴雨绵绵,今天就是阳光普照。更开心的是,看到我们智善的邓总穿着一双红色的袜子,这也是特别喜庆的一件事。言归正传,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605b60f63&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新时代 新律师 ——湖北法律服务创新论坛 

罗毅在律师认知升级环节的部分分享视频



/ 分享嘉宾简介 /

 


罗 毅

点击上图可查看罗毅相关内容智善学院第一期课程反馈

嘉宾简介:罗毅(点击),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股+】团队负责人、四川省优秀青年律师、Tower认证专家、在行认证股权专家,因其在律师行业的卓越表现荣获“桂客导师”、“年度新锐青年律师”、“年度法律圈精锐人物”荣誉称号。


罗毅律师专注于股权领域法律服务,其所在的【股+】团队业务领域主要为股权架构设计、股权激励、股权融资、股权相关诉讼、公司重组并购。罗毅律师更是多家创业平台的创业导师,曾为“杰夫与友”、“梵木创艺”、“千旭资产”等创业机构及私募平台,提供股权架构、股权激励、股权融资法律服务。个人极其擅长“破局”思维,在律师团队快速成长和团队知识管理方面颇有心得;


曾作为主编在法律出版社出版过《穿透新三板——挂牌审核要点与实战案例》,2018年4月其主编的《穿透股权激励》一书也即将面世,他和他的【股+】团队深耕专业知识,将来会有更多的穿透系列成果呈现给大家。


行者记录:2013年骑行川藏线;2014年环台湾岛骑行;2015年博格达重装徒步;2016年环法骑行;2016年哈巴雪山登顶;2017年腾格里沙漠徒步;想要了解更为全面的罗毅,请点击《他说律师行业像一座孤岛,而他想架一座桥》



智善学院后续课程提前预告——

 早鸟票来袭  

听说这次会来股权女神

文末获取课程信息)



大家知道我们律师这个行业,在过去这整整3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律师行业特别像一个孤岛,拒绝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的进入。大家知道,我们这个行业最高的成本来源于时间,使用效率工具就是为了节约时间成本。


过去我们的时代像一个孤岛,拒绝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的进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是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很深的鸿沟,是惯性的思维,是一些认知,很难改变。


我们脑子里面总是以为,律师这个行业有一些门槛的保护。就像我从美国回来以后,刚刚下飞机,坐了一辆出租车。当时Uber和滴滴还打得不可开交,我就问出租车司机,你看网约车这种新事物出现之后,会不会影响你们这个行业?


出租车司机不以为然地说,不可能,过两天这些网约车就会被取代。但是,过了仅仅一年的时间,我们发现被取代的是谁?是出租车司机,很多出租车司机转行做了网约车司机。


试想一下,我们律师行业和出租车行业是不是很像?都是靠技术吃饭,任劳任怨,我们把自己定位成匠人,通过输出技术去获取服务报酬,让客户来认可我们的价值,而且这个行业有很强的门槛。


其实做出租车司机也是一样,要想做出租车司机,必须拿到相关牌照,就像律师拿执业证一样,我们总会觉得,这个社会体系会保护我们。


国外的律师,甚至其他行业的相关人员,甚至像律师助手(法天使),这样的事物,不可能侵入到我们的行业,我们会觉得律师一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生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家看看,颠覆一个行业的往往是客户的习惯和科学技术的改变,颠覆出租车行业的不是出租车司机,颠覆零售行业的也不是商场。




我们发现我们身边不停发生着让人震惊的改变,那么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认知,是认知的升级。


认知升级最大的障碍来源于思维的惯性,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完全不会被侵犯的行业。在今天我特别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到这儿来是干嘛的?我认为,到这儿来是破局的。


破掉我们思维认知的惯性,去迎接这个行业的变化。我经常跟我们团队的律师讲,甚至经常到各个地方和别人交流,律师的思维是一个防守性的思维。什么意思呢?你拿到一个案件的时候,或者给很多公司提供法律服务的时候,首先我们会想到的是法律风险的预防。


我不知道大家今年有没有看2017年罗辑思维的跨年演讲,里面提到一个案例,非常有意思。讲到一个广告公司要对市场进行广告投放的时候,要找很多的明星来做广告代言,不确定哪个明星是最佳的代言人,准备去获取明星的粉丝量,于是咨询律师的意见,律师就会提醒他说这样有可能会造成侵权。


但创业者的思维不是这样的!他们想的是,第一天我不怕侵权,不过他们会要评估一下,侵权有可能造成的法律成本。基于第一天侵权获得的信息,第二天直接拍200万给选择的明星,让明星做代言。


如果明星不接受代言,而是要去告广告公司,可是广告公司只有一天的侵权行为能够造成多大的损失?但明星要通过漫长的诉讼才能维护权益。


律师基于防守思维就会认为这是违反法律的,千万不能做这个事情。所以,今天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面对客户的时候,把防守性思维调整成一种进攻性思维,或者至少综合一下这两种思维。


我们去思考商业模式的时候,或者是在调整我们专业方向的时候,咦?可以向刘律师请教她刚才讲到的法律服务产品思维,我们如何去定位未来的服务对象?因为现在市场随着客户习惯的改变,单体的法律服务或单纯的技术提供已经不能满足客户复杂的需求。


我们律师在过去30年提供法律服务的时候,一个律师都做了什么事呢?


是在做法律风险的控制、知识管理、市场营销,还涉及到行政、IT,以全能战士的身份面对市场的调整,但当下这个精耕法律服务细分的市场,这样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一定要把过往的思维从防守型调整成进攻型。




我相信一个律师的微信里面一定会充斥着大量同行的微信,甚至现在越来越不想和律师待在一块儿了,你会发现怎么会认识这么多律师呢?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我这几年在做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激励的时候,更多的是和创业者待在一块,你会发现他们的奇思妙想、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如果有机会,我们要跨出这个行业,破除行业、地域的限制,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为什么武汉的律师就不能做北京的业务?或者我这个四川的律师跑到武汉来和大家做交流。


比如现在我们的整个业务体系是在做股权激励,除了做整个西南的业务之外,我们2018年的整个战略布局就是全国的股权架构设计市场和股权融资、股权激励市场,去获取我们的法律客户。


我们要破局,破掉思维方式的局,让我们的思维方式更进取。随着时代的调整,有些思维方式要改变。


我们总是赋予自己匠人这样一个身份。好多年以前,我在大学还没有进入工作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讲,学好基本法,走遍天下都不怕。刚进入律师行业,还会经常有资深的律师会告诉年轻人,小伙子小姑娘,潜下心来,精耕细作,花个三五年写好每一份法律文书,做好每一次庭审记录,然后逐渐成为优秀的律师。




我今天想表达一个不同观点,可能在座的各位并不是很同意,我觉得这个思维方式在当下可能已经过时了,或者不太适合当下市场竞争的状态。


我希望我们可以保持匠人这种专注心态的同时,也要赋予自己一个创业者的状态。你只有了解创业者本身素质之后,才有可能了解当下的客户需要什么,他需要的是商业化的思维方式和产品化的表达。


你始终讲法言法语,他听不懂。他需要的是解决方案,他就想要触碰法律的底线,你要告诉他风险在哪,给他提供选择的可能。就像刚才我讲的罗辑思维2017年跨年演讲时讲的例子,甚至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让你未来清楚定位,如何选择法律服务市场,如何做属于自己的法律服务产品?




为什么今天选择让罗毅来给大家讲认知?我代表的其实不是我自己,而是我背后的组织。


在整个2017年,我在打磨自己的产品,选择定位,到2018年,我也会像刘莫研律师讲到的那样,我要做运营、做推广。我有logo,也还有自己的slogan,我从个体单兵作战,逐渐调整为通过组织协同的方式,去面对市场。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在面对这个市场的时候,我拥有自己的团队。说的不好听一点,从生活上,基于我们的计点制和团队的组织方式,我们自己家里面的事儿,都是通过调动整个群体的资源去面对。


请大家想想,当你们的团队协同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你获取市场资源的能力是不是始终在往上迭代提升?


2016年我从美国回来,刚开始做团队的时候,三个人业务量大概就是一百七十、一百八十左右,整个2017年我们翻了三倍。我想,邓君希望我来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有机会从一个人到一个组织。


大家一定要注意,我用的词是“组织”而不是“团队”,“团队”和“组织”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要解决一个效率的问题,未来要解决高效率和更高效率的问题。


因为律师之间核心的主战场不在于法律服务产品,而在于每个人利用时间的效率。所以,我们的战场在哪?在单位24小时以内,谁能最高效率的输出产品和服务,获取市场资源,这就是我们之间的竞争。


甚至包括基于组织,我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可以作为成都人,作为四川人,来做全国的业务,这就是我和你们大家的区别,也是基于效率的考虑。




怎么提高效率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提高效率的方式。


首先是计点制,我认为绩点制是所有一体化的基础,现在行业内部我们会区分提成制和公司制的律所,我认为两者其实没有根本区别,两者都在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什么问题?一体化的问题。


其实不管是公司制和提成制,只要有好的方法解决了一体化的问题,提高协同能力,那我们就能高效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解决了分配机制以后,在此基础上通过Sass工具协同,进行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我没有办法一点一点跟大家具体分享,就主要讲下知识管理。在讲知识管理之前,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当下时代知识焦虑的状态。


为什么会有知识焦虑?我相信今天大家来参加智善的年会,有些人是基于对智善的喜欢,有些人是基于和邓君关系还不错,甚至还有一些人是基于知识焦虑,想来听一听,看一看到底有什么新东西出来。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大家会发觉,私募这样一个业务在蓬勃发展的时候,或者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出来的时候,我们每个律师每天都在像赶场一样的去参加各种培训。


我们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提升的机会,很贪婪地去希望获得知识。可是什么都学,怎么可能都学好呢?作为一个讲师,人家讲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一天,是基于过去数十年经验的积累,靠半天的时间你就能获取这样的知识理念吗?


为什么我们要去听?因为看到周围身边的人都去听了,我们怕错过每一个机会,贪婪地去寻找获取知识的可能。当然也是因为钱,怕错过这个业务机会,都想赶上资本市场IPO这个大潮,好像不做这些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律师。


这就是知识焦虑的时代,带给我们的一种生存状态。


我想强调的是,千万不能被这种知识焦虑所绑架。我们应该做什么事呢?刚才刘律师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圈一块地,种一季粮,精耕细作,这是法律服务市场细分状态下必须的要求。


就像今天我去医院看病一样,很久以前我们分五官科,但现在有眼科、耳鼻喉科,甚至眼科都还有各种各样的精深医生,钻研某一个行业。实际上我们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的,你说我们团队做什么?


我们团队做非诉讼领域里面的公司业务里的关于股权的某一小块业务,只做股权架构和股权激励,就这一小块业务,我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做积累,仍然发觉自己掌握的还很浅薄。


那现在还有很多律师什么都做,资本市场也做,金融业务也做,诉讼业务也做,非诉业务、法律顾问、劳动纠纷、知识产权,没有不做的业务。每天只有24小时的时间,还要陪家人、谈恋爱、看电影、运动,哪有时间去做好这么多业务?




对于知识管理,我们的想法是基于专业积累去获取经验和知识。另外一个点,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下。知识管理来源于哪儿?回避不了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专业积累。


专业积累,积累的是什么?这是两个点、两个纬度的问题。首先是专业知识,还有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过去数年的经验教训,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后,才能通过有效的专业积累形成我们可输出的知识管理。


我们平时的专业积累是怎么样做的?师傅的传帮带、手口相传,还有线上线下培训和全靠自己的阅读,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所有的积累都是个人的积累,偏向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打造,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形成团队专业化。


如果没有形成团队专业化,还是处在一个单兵作战状态,调取知识反复使用的能力就会非常非常差,你只是在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提出了一个想法,在知识管理的1.0时代,大部分知识很少被查看,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大部分律所目前在做的知识管理工作。我们总结了大量的文书模板,希望通过这些文书模板把自己的经验知识总结下来以便反复使用。包括法律服务的透明化,这就是经验,有利于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


要从1.0过渡到2.0,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开始大量的使用效率工具,大量的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抓取和分析,靠知识管理达成共识,组织知识内容,使用效能工具,这个地方效能工具的使用就是类似法天使、法蝉这样的法律工具。


我们没办法做的知识管理工作,通过他们的大数据进行整理,同时形成制度,有效的运营推广。2.0时代是导航时代,一定是有人做成功了,提高了效率,获取了大量资源,降低了成本,同时获取了大量业务收入之后,才来这个地方和大家分享。




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在这里要向大家强调“容器”,你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装纳知识的容器,才能有效的调用知识和经验。以前我们的知识在哪?是在脑子里面,通过反复的线上线下学习、师傅的传帮带,甚至参加各种培训,我们所有的知识都积累到了自己的脑袋里,靠脑袋记忆所有的知识成果,然后调用。


你会发现特别累,刚到40岁就开始中年秃顶了。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脑子用错了,我们的脑子明明是一个CPU,但是你偏把它当成硬盘用,你要靠记忆能力去储存这些知识。


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有强大的工具,可以把靠记忆的工作由机器来完成,所以我们不需要去记这些模板,就靠法天使和律师助手来完成,或者其他的工具来帮助完成。我们只需要把自己的脑子当做CPU,思维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才是我们这个年代,甚至包括资深律师,当下最应该用脑子的地方。


我从来不怎么记事,因为我每天的工作任务都放在工具里面。产品的标准化需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把很多在做同类业务中反复发生的标准的点、链、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通过工具进行标准化,里面包括模板、解决方案、案例,包括有可能发生的事故。


比如说刑事辩护,几点钟到看守所?看守所有什么电话?找张警官还是李警官?这些经验都积累在里面,反复调用,形成了标准化的流程。


比如说股权激励,从前期准备到方案实施到股权管理,每一步应该怎么做,每一个流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任务细分?我们都通过这个工具做了任务指引。


我们为什么可以这样去做?是因为精耕细作,我们只圈一块地,只种一季粮。只做股权的相关业务,越做越深,手上拿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包括项目负责人、业务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完成这个业务总结的所有文书模板。这就是要靠专业的律师去通过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去反复调用。这就是我们通过工具反复协同达到的一个效果,协同工具可以带来效率提升。




我为大家推荐:法蝉、Tower。过去的一年时间,我们每天在干嘛呢?从日常的工作中去积累点滴的经验,让它变得更有价值。


所有知识体系都是由这些东西构成的,任务名称、任务描述、完成的步骤、相关文书模板、法律规定、相关案例、解决方案、温馨提示,每一步行为都可以被预测、被操作。


试想一下:现在我们的年轻律师每天在干嘛?接收任务。而我们的老律师每天在干嘛呢?安排任务。他们在任务与任务的交换过程中,去做相关的法律服务工作,但是有时我们会经常会责怪律师助理,你为什么这个工作完成得如此之差?实际上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给别人2000块钱的工资,让他们做2万块钱的工作,对吗?


甚至以前我的习惯特别不好,扔一份合同给律师助理,让他把合同改了,实际上我在交办这个任务的时候,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和需要的要素,他当然不可能在大学刚刚毕业一两年之后,就可以按照你的标准去输出这个成果。


OK,我们现在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只专注于某一类型的业务,基于每一个任务所有的要素、解决方案、案例、有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进行经验总结,积累到体系里面。我只要安排他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点去完成这个任务以后,他就可以获取到完成这个任务所有的信息积累。


可能有人会问,你这样会不会只是训练了一群螺丝钉?不会,我们要达到的是一种肌肉反应式的协作,不是将律师助手和青年律师复制成自己,而是通过团队协作和知识管理在每个位置上训练出最专业的律师。


试想一下,在做公司业务的时候,如果一个年轻律师能够全流程一次走下来,他是不是可以很快通过专业训练让自己在处理类似业务的时候变成专业的律师。


比如说尽职调查,把尽职调查所有的要素、每一个点都释放给他之后,我的教学成本降低了,而对于他来讲,尽职调查所有的元素也都学习到了。完成一次尽职调查以后,在这个领域他就要比别人提升的倍数高到两三倍。




以前都是一种草莽式的工作方式,你的老师让你去做尽职调查,最多安排你跟一两个资深的熟悉的律师一块去,但是会发现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像学校的老师一样手把手的教你。别人支付你工资,是一种劳资关系,你基于自己的能力去提供法律服务。


为什么年轻律师会花费很多时间去完成单一简单的工作?


是因为他要学习大量的检索,学习生涩的术语,然后回过头来再做我们安排的工作。大家在做资本市场业务的时候进行尽职调查,经常会出现法律风险的问题,为什么?


是因为尽职调查大多都是由年轻律师做的,年轻律师的经验知识都不够丰富,必然有可能会出现纰漏。如果我们用上面的方式,就能更好地防范风险,训练出专业的律师,实现业务的标准化、数据化、清单化。


我们在担心人工智能会砸掉我们的饭碗的时候,请大家多关注一下你身边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一些团队,他们有可能会第一时间侵占掉你的市场。


比如说元甲律师事务所,旷真律师事务所,他们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已经占有了足够的市场份额。你会发现,当你的律师事务所还在等待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上门咨询的时候,别人已经在医院取得了获客的能力。


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是一个法律专业知识内容的提供商,通过协同工具将每天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积累,每周推演、复盘、迭代、总结,在某个领域形成足够的权威认证。


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新连接、小生态,只在这个领域里面,让自己成为足够的权威,拿到足够的解决方案。我们会通过公开课、高阶课,甚至包括城市合伙人的方式,去获取更多的连接。


好的!最后,谢谢大家,我是罗毅。


智善学院 · 股+ 

2018年全国巡讲第二站—安徽合肥  

 早鸟票来袭  

听说这次会来股权女神


不知道错过上次的你

面对两天一夜的升级课程

又会作何反应呢?


(扫码获取早鸟票课程信息)



END




责编 | 方晶

终审 | 文晴

戳“阅读原文” 获取“早鸟票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