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想的理想主义-安藤忠雄(下)

Reman刘斌 设计史太浓 2022-07-30


【未经作者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史太浓文字已委托第三方版权机构负责维权)


上集已经聊过安藤忠雄如何从一个打拳击的懵懂少年进入建筑设计行业,并且成功完成自己的处女成名作——住吉的长屋。

 

上集回顾:安藤忠雄——没文化的建筑鬼才


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聊。

 


风格巩固

 


完成“住吉的长屋”而获奖的安藤因为标新立异的个人风格一下子在圈内扬名,此后几年他开始继续这种风格来巩固自身的标记,不断让“清水混凝土”跟“安藤”这个名号一起符号化,继而品牌化,当然,此过程中的安藤也许并没有刻意为之,但从史太浓的角度看来,这就是一名设计师(或艺术家)个人品牌化的过程。



于是不紧不慢的几年后,安藤另一个著名作品在1980年诞生,就是位于日内芦屋市的“小筱邸(xiaoxiaodi)“,又别名”野趣的房子“,一不小心就会看成”野战的房子“。这个建筑同样是一所私人住宅,但属于别墅,别墅在外语中的概念其实就是”第二套房子“的意思,但国内房地产动不动就宣传别墅,其实是曲解了这个概念,但作为”第二套房子“叫”野趣的房子“确实意味深长。


 

不过这个小筱邸确实就建在标准的“野外“,那就是日本芦屋市市立公园里,不要问我为何主人会在公园有一块地,我也不知道。只知道主人家叫小筱弘子,是安藤私交甚好的朋友,而且绝对属于富裕阶层,因为这块地基地面积为1141平方,房子建筑面积为430多平方,房子土地稀缺的日本,这是豪宅中的豪宅,所以虽然“筱”有竹子的意思,但房子名称中的”小筱”其实不是“小竹屋”这样直译,而是因为”小筱”就是主人家的名字,而“邸”一般指旅馆或者富贵人家的住宅,所以小筱邸是真心不小啊。

 

小筱邸所在的地面恰好是西高东低的缓坡,所以安藤的整个设计是需要先考虑匹配地势的,因此房子的入口放在了上方,而房子划分出两个主体框架,上方是起居室楼(客厅),下方是卧室楼,我们现在看到的半圆工作室区域其实是1983年之后增建的,最初并不存在。三个体块都通过户外窄桥链接,所以没错,小筱邸跟住吉的长屋一样,要从起居室去到卧室是必须先经过户外大自然的洗礼,不管阴晴暴雨还是刮台风。



所以与大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安藤设计中的特色,哪怕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但主人家好像并不在意,还很喜欢,所以安藤另一个强项一定是解说方案。

 

安藤将建筑融入自然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对自然光的运用,小筱邸借用了古罗马万神庙的概念,使用顶部留下侧缝的方式引入一年四季每一天不同时段的阳光,阳光洒在清一色朴实的清水混凝土上显得绝美。



安藤对混凝土的喜爱无疑是受其偶像勒柯布西耶粗野主义的影响,但他从传统日本工匠技艺中汲(ji2)取精华,将混凝土精细处理得如丝绸般滑顺,然后不加粉刷,形成一种强烈独特的反差对比,展示出材质本身的美感。



清水混凝土由此成为了安藤标志性的风格,如果谁在用,一定就会被冠以“模仿安藤”这样的标签,如果用杰克·特劳特的话来说,这就叫“占领心智”了。

 


光之教堂

 


史太浓在很久之前就谈过,【大师列传】描绘的大师走了金庸小说路线,基本是“小人物成长记”这种模式,会从大师的出身与微时谈起,这样更符合听故事那种“从前…”的规律,也符合猎奇心理,熟悉【大师列传】的朋友会发现,成名前的大师跟我们身边的路人其实不会有极大差别,他们一样经历过披星戴月与郁郁不得志,真实而亲切。

 

但为了避免这些故事变成编年史一类的东西,我们会基于时间为主轴的同时裁剪出更值得叙述的部分,因为一位大师一生中作品太多,最知名的未必是其最重要的,对描述成长变化而言,一些转折点的作品才更关键,比方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



也许是受了偶像柯布西耶朗香教堂的影响,安藤也承接教堂设计,而且一做就连续做了三个,形成著名的“教堂三部曲”,分别是1985年的“风之教堂”,1988年的“水之教堂”,及1989年的光之教堂,三部曲当中“光之教堂”最为著名,这个时候我们也开始发现安藤对比其它大师而言,最著名的几个作品其实都是“小而美”的,而且善用光的建筑总是特别占优势,这种情况在贝聿铭、柯布西耶、马歇尔·布劳耶身上都存在。


(风之教堂内部)


(水之教堂)

 

光之教堂位于日本大阪一片住宅区的一角,属于日本基督教教团,面积很小,仅仅113平方米,只可以容纳100人,教堂整体结构并不复杂,从顶部图看就是一个矩形盒子,然后有一面墙以15°角斜插,贯穿盒子头尾,头部形成入口,尾部形成出口,俯视图来看就像一个数字7。


(光之教堂模型图)


数字7的头部形成一个小小长廊,全部墙面都是招牌材料清水混凝土,所以先不说光的概念,单纯在形式的纯粹性而言,光之教堂比风之及水之都更具有一种结构的美,这种美让史太浓想到荷兰风格派的“红蓝椅”,就是一种水平、纵横与倾斜就能制造的和谐,不需要多余的装饰,连颜色都可以不需要,就是混凝土的原色。

 

其实单纯从教堂顶部看,将其抽象为一个符号成为logo,也是一个优秀图案,所以建筑、家具跟平面之间其实存在一种内在关联性,这样才能解释为何现代设计的第一代大师群中,大部分都是多面手,很少会局限一个领域。

 

进入教堂的内部其实一片黑暗,光只会通过墙面镂空的十字架进入,镂空部分镶嵌了透明玻璃,漫入的光形成著名的“光之十字”,神圣、洁净、震撼,让人肃然起敬,在这里你似乎跟外界已经完全隔绝,可以非常平静的与神明“接触”,诉说内心。教堂的内部设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祭坛前面是轻微向上的斜坡,信徒的座位告于祭坛,安藤曾经诠释,当神父站着时候与坐着的信徒是基本一样高的,形成一种“众生平等”的心理感受,实在是神来之笔。

 


教堂三部曲虽然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安藤深信神明与自然存在某种联系,当风、水与光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自然中抽象出来之后,就具备了“神姓”,这样就将其与西方那种古典、厚重、装饰性完全区分了出来,夸张一点来说就是“重新定义了教堂”。


(光之教堂结构图)


安藤建筑中的纯粹性与他某种理想主义的情愫相关,我们之前说过,名利一直都不是安藤承接项目优先考虑的,他更重视项目方有否与其一直的理念,是否充分信任他,给与其最大的创作空间,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如此多感觉一点不起眼的项目做成了“艺术品”。


 

普利兹克奖

 


安藤被真正稳固放在大师位置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1995年成为普利兹克奖的获奖者,这个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是全球建筑设计师的终极荣誉,好比做演员斩获奥斯卡影帝一般,由此奠定了专业中的王者位置。



史太浓前面聊过的几位大师都曾获得此奖项,比方贝聿铭、扎哈哈迪德等,所以本次也借安藤的篇章跟大家简单科普一下“普利兹克奖”的来龙去脉与评奖规则。

 

普利兹克奖在1979年由美国豪门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发起,针对建筑师个人或者组合进行颁布,奖金为10万美元,同时还有一份证书与铜制的奖章,以表彰获奖者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



这个奖项创立时间仅仅40年,所以大部分获奖者都是现代设计第二代及之后的大师,像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这些第一代大师与此无缘,但其实第一代的现代设计建筑大师十个指头也可以数完,也不必设这样一个奖项。

 

普利兹克奖每年约有五百位建筑师提名者,不分种族国界,而且非职业建筑师也可能获得提名,比方只是业余做了一个建筑但足够优秀也有机会参与提名,评委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一般是5-9个人,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法来决定最终评选结果。

 

有一些建筑师先做了评委随后再获此奖的不少,比方之前我们谈过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在2019年获奖,他也是安藤非常敬佩的设计师之一。


(矶崎新2019获普利兹克奖)

 

那么1995年的安藤到底做了什么建筑设计呢?答案是与此并没关系,因为普利兹克奖颁发对象是人,并非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所以获奖者有时候更像获得“专业成就奖”,入围者此前若干年的作品与对建筑界做出的贡献都会成为一种评奖的依据。

 

获得此奖项后的安藤可谓平步青云,加上其善于交际的性格(看样子真心看不出来),与日本很多知名企业家都关系很好,比方三得利(出品“響”威士忌的企业)的佐治先生,朝日啤酒的樋口先生、三洋电机的井植先生、京瓷的稻盛先生等,为其建筑事务所带来很多上门生意,走上名利双收的康庄大道。

 


头大佛

 


获得普利兹克的安藤并没有被名利影响自己心态,其内心对建筑的理想主义丝毫没变,所以继续佳作频出,比方1999年的光明寺,2002年的沃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2004年的地中美术馆及2014年中国上海的保利大剧院等,但最让史太浓震撼的则是2016年竣工开放的“真驹内泷野墓地”,又名“头大佛”。



这个墓地其实存在很久,在30周年的时候决定改建为一个公园,而大佛此前几年就已经建好,高13.5米,底部直径27米,由四千吨原石加工而成,墓地主人自我感觉良好,但就是一直没有什么知名度,主人与安藤也是好友,于是问安藤解决方案,希望大佛可以成为当地地标,安藤到现场看了几圈后说:埋起来吧。


(头大佛改建前)

 

主人家吓了一跳,但以安藤在建筑界的位置绝对不会胡说八道,所以点点头同意,坚决配合,于是项目从2013年开启,一共花了三年时间,在大佛四周用招牌清水混凝土搭建大型的架子,形成一个锥形大洞,外面看来就是一个小山丘,山丘外部种植了15万株薰衣草,6月份花期时候壮观亮丽,而大佛只在顶部露出头部一半,大家从外面无论怎么看都只看到大佛头部,因而获名“头大佛”。



如果要看到全貌,必须来到山脚下的入口,经过135米的“水上花园”,浅浅一层水铺满地面,经过时寓意对参观者心灵的洗涤,再穿过38米长的混凝土廊道,才慢慢从看到大佛的腿开始看到被天光笼罩的佛像全貌,此时的观感可谓震撼人心,特别是天气晴朗时候,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暗示,此时你会感觉佛像是真心的伟大,不禁为之膜拜,甚至你会感觉佛像是如假包换从天而降到凡间的,这正是安藤的厉害之处。


(头大佛入口处的“水上花园))



 

如今的安藤已经79岁,就算老龄化如此严重的日本也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但熟悉史太浓过往文章的朋友就知道,建筑设计可谓著名长寿行业,80岁以上还在设计的大师比比皆是,而菲利普· 约翰逊、贝聿铭、奥斯卡·尼迈耶等人更是90岁都还在工作,所以安藤还是年轻人一枚,让我们一起期待他接下来给我们带来更多建筑“艺术品”。

 

谢谢各位,我们下期再会,也欢迎大家留言说出你想了解的大师,说不定下一期就是哟~



Ps: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看视频版本


- - - - - - 


【未经作者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史太浓文字已委托第三方版权机构负责维权)

- - - - - - 
更多精彩文章推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