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笑了90分钟后,我从马东那里学到了怎么做喜剧 | 专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明星资本论 Author 王半仙


作者|王半仙 编辑|郭吉安 吴立湘


“我是从爱奇艺出来的,我相信视频网站的格局。”


采访时,马东对娱乐资本论说的这句话,对应的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第一个出场的作品《互联网体检》里关于吐槽超前点播的片段。


不出所料,这个作品成为了开播第一个话题点,带来了#爱奇艺吐槽爱奇艺##互联网要素过多#的高位热搜。



马东作证,喜剧人们在创作时并不知道超前点播即将取消,这是一次基于互相信任的创作。


米未相信爱奇艺作为头部视频网站的格局。更重要的,是爱奇艺相信米未对于内容尺度以及质量的把握。


让人信任,是马东的能力,同时他还总是让人快乐。


而这一点,娱乐资本论在更早几天的采访里就已经领教了。从下午四点聊到六点,一多半的时间大家都在笑,剩下的空隙中,是马东对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综艺制作,以及米未业务方向的思考。


“规划都没用”

“我们就是做综艺”

“别想太多”


在这些拒绝总结、拒绝标签、拒绝套路的回答里,米未传媒作为内容公司的使命就是一句话:“让世界更快乐”。




让人发笑的难度


“能让那么多人笑,喜剧功德无量。”


这句在影视行业流传很久的话其实还有下半句,那就是:喜剧创作不容易,让人发笑太难了。


这几乎是行业的共识。


尤其是对在行业沉浸多年,早就想把喜剧变成综艺题材的马东而言,《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播出在前天,但萌芽最早要追溯到2017年,那时米未传媒签下了即兴喜剧演员金靖,摩拳擦掌要在这里大干一场。



“当时确实是没想明白”,马东回忆中,找到节目的底层逻辑是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全世界的人都想做《六人行》,最好是把《六人行》+《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我爱我家》集合起来,但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再牛的单个编剧,哪怕是天才,一直写也会被写废,而且喜剧编剧稀缺是全行业都知道的痛点。”


如今米未的解决方法已经在眼前,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每个小组上台前的字幕里,都会打上演员和编剧两列,表演完了,再让编剧从观众席里站起来露个脸,说说创作的想法。


虽然不是每个编剧都能说,但一开口,总会提及演员在其中的想法和创意。演员也总将“感谢编剧老师”挂在嘴边。


马东觉得,要先做到尊重编剧,放大编剧的价值,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人才有意愿冲进来,踏踏实实地搞创作。



共创是节目中经常提及的词,听起来很像是大学社团的小组作业,但这正是喜剧的创作方式,最大程度的让编剧和演员混在一起,为好作品这个目标服务。


因为喜剧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有着高要求,尤其是编剧和演员,编剧提出了核心喜剧设定,要靠演员表演的节奏、创意来层层加码。


比方说优秀的喜剧演员黄渤当年在《疯狂的石头》片场,连一个卖票的手势都要想方设法搞点好笑的东西出来。


但这种共创,不能变成自嗨,演员和编剧一起蒙头创作的结果,要拿给观众检阅。


在米未办公楼的一层,有个为节目临时搭起来的小剧场,娱乐资本论第一次去的时候,就惊讶于表演舞台和观众椅子之间的距离,特别近,第一排观众一伸手都能碰到演员的衣服。



这批先于爱奇艺用户四五个月就看到节目的观众,承担了一部分节目前期筛选和淘汰的功能。


“就在这(采访间),这帮演员和编剧在这创作、排练,排完到点了,一推门就出去见观众,”这个过程很简单,“观众一个演员也不认识,你就听他们的笑声,用实力说话,谁好谁就往前去,谁不好就赶紧换。”


马东把他过去喜剧创作的那一套,搬到了节目前期制作的过程中。


据他回忆,当时最普遍的创作方法是:“一个小品编剧都要写半年,写完了演员就出去轧场,见50拨不同的观众,然后听笑声。”编剧的小本子里,记满了大笑多少次,小笑多少次,并且在剧本台词边直接进行注解,辅助修改。


在这一点上,喜剧创作是没有捷径的,必须从笑声中来,到笑声中去。


而且剧场排练除了检阅,还是对演员和编剧的逼迫,到了那个点,观众都坐在外面,不管作品什么样,都得上去演。



不过别看采访聊得嗨,实际上马东在前期跟演员都被“隔离”开了,节目现场就是她第一次看,所有反应都是最真实和直接的。


节目中,马东没那么多包袱和框架,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字“乐”。


“我整个第一赛段最乐的就是《桃园三结义》,给我乐的眼泪都下来了。太离谱了,我就觉得快乐本身比什么道理都有价值。”这段话也可以顺便回答节目里的一个话题,即“喜剧有没有高下之分”。


说实话,马东的回答并不令娱乐资本论意外,这好像是标准的马东式答案:没有、不是、没想过。如果在《乐队的夏天》时,你问他音乐有没有高下之分,马东一定也会回答没有。


不去深究个人思想形成背后的各种原因,可以确认的是,马东的理解似乎更加符合当下年轻用户对事物的看法,即个体感受为先,大于既定的标准、条框和体系,这种深层取向上的共通,也可以引出接下来的问题。


为什么要放弃《乐队的夏天》,转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乐队”和“喜剧”有区别吗?


马东是“从0开始”专业户。


在过往的履历中,他总是不断地清零,然后开启人生新阶段。


比如去澳大利亚生活八年,却选择在27岁回国做电视。在央视拿了十几年铁饭碗,还能在互联网浪潮下加入爱奇艺。当你以为他会稳定一段时间的时候,马东又从爱奇艺首席内容官变为了创业公司老板。


但放弃“乐队”从0开始做“喜剧”,并不是马东建立在自己经历上的个人决定。


那是在5月14日,《乐队的夏天》官微发了一句“休年假中,勿cue”的俏皮话,正式官宣了项目停止,马上评论区就被乐迷们淹没,惋惜和不解的声音都有,甚至“倒闭了”的调侃至今还挂在点赞第一条。



但其实,米未内部也经历了这样一轮拷问和挣扎。


“当时做完《乐队的夏天2》,很多人期待我们做3,平台问计划,品牌等着你”,对公司而言,继续做下去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所以马东确实非常犹豫,先下决心的是他的合伙人牟頔,“她死活就要做这个(喜剧),搞内容的人很坚持自己。”


没办法,吵呗。


在米未的办公室里,分管不同方向的七个合伙人各自拿着自己的理由来说服对方,吵到最后,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乐队的夏天3》继续做下去,他们没有信心让下一季节目比前两季更好看。


说到此处,马东双手握在胸前,引用了一句已故贝壳创始人左晖的名言:“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于是曾被搁置的“喜剧”提上前来,成为团队下一个all in的项目。不过按照节目制作的眼光来看,从“乐队”到“喜剧”其实并不像外界所想的那样是从0开始。


因为米未一直有喜剧的基因,马东是语言节目出身,创始人之一牟頔过去的作品是《谢天地你来了》和《喜乐街》。


并且在马东眼里,米未所有节目都是喜剧:“《奇葩说》哪是辩论啊,喜剧,《乐队的夏天》也是喜剧,都是以乐为主。”借此引申出米未做节目的两个标准:好哭好笑。


“我们就没有品类的概念,什么语言、音乐、喜剧都是别人给我们的分类,我们脑子里没这个东西。”在这个角度上,米未综艺的操作方式都是找到有才华的人,让他们发光发热,讲他们的故事。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期中,评委问漫才组合中的土豆和吕严为什么不去《脱口秀大会》。我们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马东——为什么这些演员不去别的节目,要来你这个喜剧大赛?



“每一个来的人,我们都认真对待,让人家相信你是想做好东西的。”马东顺便还讲了讲他理解中的演员职业虽然生存和挣钱都很重要,但更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喜欢,当演员意识到米未认真想和他做一个好作品的时候,其他东西就会放一放。


但米未不会一直让演员“为爱发电”。


《奇葩说》把一群素人变成了公众人物,《乐队的夏天》让一群小众的乐手变成了明星,结果都是名利双收。


说这段话的时候,马东从靠背上坐起来,身体前倾,以一个认真的口吻阐述他的观点,“我们相信综艺是一个放大器,让一些原先没有被看见的人被大众看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米未的喜剧节目不是“角儿”的艺术。很多喜剧节目都会有一位大咖,观众看的就是这位大咖不断突破向上的过程,每一季节目都要比上一季的压力更大、效果更好才算是成功了。


但米未不是。


所以这一次《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播出之后,似乎可以预见喜剧将在辩论和乐队之后成为年轻人新的讨论点,这也是马东想要的。



马东希望米未永远年轻


从发布会现场回来,和朋友聊起采访马东的经历,他第一句话问的就是:“你看马东眼袋还有吗?我也想割来着。”


这句话令娱乐资本论始料不及,多年前马东追逐年轻人步伐的举动,直到现在还维持着他“时尚ICON”的身份。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马东的标签就是“生于60年代的90后”,干着一切时髦的年轻人爱干的事,玩王者荣耀、打鼓,既足够奇葩又显得活力十足。


马东是公司的符号,映衬了那时同样在娱乐行业以及业务扩张上动作频频的米未,做APP、搞新消费、开发产品,连公司愿景都变为了:“做年轻人热爱的生活方式品牌”,而不只是一家内容公司。



如今回头看米未当时的动作,马东是一个认真反思的态度,他又引用了一句话:“芒格很喜欢一句德国谚语是‘我最想知道我会死在哪儿,那我就可以不去那’,我觉得这些尝试为公司留下的,是看到自己的膨胀,能够冷静下来重新去审视。”


马东也借此重申:“一家内容公司,只需要让内容对外,其他一切都是对内的。”


折腾过后,米未又回归到了一家内容公司,并且在制作上也同样进行了收缩,全公司是一个团队,一年只做两档节目,今年在《奇葩说7》结束后,节目组原地转身进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现在米未的愿景迭代为了“成为一家创造正向情绪价值且持续成长的公司”,重新解读这句话,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句对内的鞭策。


那正向情绪价值要怎么做,马东说了两件事。


一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请来了黄渤、李诞、徐峥、于和伟,除了目标一致外,马东觉得是米未给了这些嘉宾靠谱的感觉。



“演员最怕的是参加一档节目,被剪的特狗血,那是最烦的。但你看我们曾经让谁不舒服过吗?没有,我们坚持的是正向情绪,恶意剪辑我们不做。”


对嘉宾的态度也是对选手的态度。


而另一种角度上,提供正向情绪价值可以理解为避免负面情绪。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是一个相对纯粹的喜剧节目,你很少能在这里看到负向话题,马东直言,“负向的不是没有价值,愤怒也是重要的情绪,但我们不想做这个,就想做快乐温暖的东西。”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奇葩说》最近几季的辩题越来越关注生活,越来越家长里短,而《乐队的夏天》则专注在表演和人物故事上,避免产生尖锐的话题。


兜兜转转,米未的愿景虽然中间变过,但即便是走偏的那段时间,“快乐”的关键词也没有变过。


但“快乐”不是漫无目的发送,在马东心里,年轻人永远是米未最想要的用户。这一阶段的人度过了躁动的青春期,人生进入新阶段,逐渐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和意见输出者。


想被年轻人认可的马东如今依然在米未的一线,但公司已经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优秀的制作人,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喜剧综艺的更多可能。


现在的米未似乎不急于追赶风口,慢下来,如初创时那样专注于内容本身。


就像我们刚见面时,马东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说:“年纪大了,喝热的。”


话题互动:

你看全网刷屏的《互联网体检》了吗?


推荐阅读



河南卫视的十年逆袭之路

点击观看

↓↓↓
关注娱乐资本论视频号,追料更及时

-

如需商务合作后台回复【商务】
如有转载需求后台回复【转载】
更多文娱产业背后的经济逻辑,来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