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进A股 股民别抱“韭菜等待拯救”心态
在同类企业中的特定个别企业是更为卓异,还是将率先掉队,也需投资者明辨。盲目跟风,是自蹈投资陷阱。
文 | 缪因知(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
近来,随着富士康公开发行(IPO)和上市流程的飚进,领跑的新科技和互联网企业纷纷传出登陆A股的计划。对境外已发行股票者,还开辟了利用中国存托凭证(CDR)的新道路。据报道,受惠“即报即审”快速通道的行业包括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四大新经济领域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即所谓“独角兽”。
对此,不少投资者都颇为期待,认为这些活力四射的企业能给沪深股市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当然,客观上也会有不同的声音。如一些人认为此类企业有不少家技术不成熟,只是噱头多,财务指标欠佳,用户流量变现不易。要说估值高,只不过是先入场的股东烧钱多,中小散户把这作为自己跟进投资的理由,简直是“接盘侠”的精神。还有一些企业则抱怨“独角兽”们在IPO等候长龙中“插班”。
对此,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市场经济中有多元观点很正常。事实上,有对立观点存在乃是市场的基础性条件之一。例如,每一次证券交易都反映了买方和卖方的对立判断。正是在这样的对立判断中,市场实现了价格的不断重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立法者和监管者亦有权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一定的主观选择。目前监管者的政策风向确实发生了变化,从重视证券发行人的利润指标到为新经济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尽管客观上有“插班”或重新排序的意思,但并无不妥。因为监管者在证券公开发行中有产业政策等实质性考量,是长期以来的事实。包括中小企业板2004年设立、创业板2009年设立,就是为中小新企业做出的平台性倾斜。
换言之,A股发行从来就不是严格按照先来后到排序的,监管者只不过是在一种较新的路径上按照传统范围行使权力而已。而监管节律变动、宏观调控运作对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或徐或快、或被广泛预期或未被广泛预期的调整,一直是过去几十年的背景性因素。这次对新经济企业的上市价值的新判断,是监管者基于自身知识和信息作出的实体衡量,具有权威性。
不过,我并不是专门为新经济企业鼓吹,或单纯对监管者表示服从。对成立没几年、甚至还没盈利的新兴“独角兽”们的怀疑自有合理之处,而监管者也不曾为它们打包票。我只是说,发行政策调整在当前的体制下是合法的。而未来的证券体制走向,早已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确认,即实行发行注册制,把是否接纳特定企业进入股市 46 32005 46 14939 0 0 2212 0 0:00:14 0:00:06 0:00:08 2812 46 32005 46 14939 0 0 2072 0 0:00:15 0:00:07 0:00:08 3626的权力更多地放给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监管者将回归中立本位,关于法律遵守的问题,避免对“谁能优先上市”做出价值判断,即3月6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说的“负责修路,而不管开车”。
因此,这一轮发行政策倾斜,如果要问哪种意义最大,那与其说是让一类“好”的企业进入快速通道,不如说是整体上允许了更多状态的企业加入。这些不符合传统IPO尺度的企业总体上会令市场主体变得更为多元、生态多样化、增加了投资者的选择、提高了他们分散投资风险的可能性。
易言之,新经济“独角兽”们此番的出场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互补性上,即丰富而非“拯救”了市场的生态,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交易空间、更多的投资对象。但这类企业的数量比例如何把握,还是需要交由市场决定。互联网企业上市,不能成为政治正确。专心从事传统制造精工或优质服务的企业的上市机会,同样需要被呵护。
投资者应该克服“韭菜等待拯救”的不成熟心态。无论是大国企、大外企,还是互联网明星企业、回归内地的境外中国概念股,都不自带“A股救世主”的属性。行业和经济周期的不断变化,意味着任何类别的企业都难以保证基业长青。在同类企业中的特定个别企业是更为卓异,还是将率先掉队,也需投资者明辨。盲目跟风,是自蹈投资陷阱。
例如,Facebook上市后就出现过长期跌破发行价。另一家明星公司Snap也窘境类似。美图在香港则经历了暴涨暴跌。而更需要警惕的是A股的超高估值圈套。诸多回归的中概股本来就不无冲着“钱多人傻”。而这似乎也是事实。
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在美股退市时,总市值为600多亿元人民币,如今在A股则市值达到3400多亿元,大约不是因为它的真实价值忽然翻几番了。该公司市盈率亦高达130倍。而A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市盈率仅为约50倍。3月6日数据显示,在美股上市的百度市盈率32倍,阿里巴巴市盈率45倍。港股上市的腾讯控股市盈率则为58倍。虽然率先“海归”者自然有稀缺性带来的更高市场需求,但这也意味着,随着同一板块标的股票的增多,回调风险势在必然,稀缺造成的溢价将来越小。
总之,监管者推动四大新经济行业进入股市,在其权力范围内,也有利于丰富证券市场生态。不过,新经济“独角兽”们优先上市的红利及对其的疑虑,放在较长期的前瞻性历史眼光中,都将被逐步消解。
投资者对这些供应端的“新贵”还是应当怀有平常心,不必不加区别地视之为必然高人一等而盲目买入,甚至爆炒。随着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展开,我们应当致力于建设更加多层次、多元化的证券市场,在需求端提高投资者的能力,由更多不同偏好的投资者,而非监管者,来集合决定发行者在市场中的浮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