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庆阳女童遭欺凌事件,官方封锁信息会造成二次伤害

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19-08-23

女孩到底被谁伤害,需要一个让人信服的说法;后续的安抚救治,也需要一个更人性人道的思维。


文 | 熊 志

甘肃庆阳宁县8岁女孩小凤(化名)被打伤下体事件再起波澜!


1月17号,网友“李一嘉AmyLi”通过微博爆料称,女孩当前伤情加剧,亲属正在等待转院。另据网友“阿写君”爆料,孩子被单独隔离在医院楼层的病房里,疑似被“阻止转院”。1月17日下午宁县公安局回应称,一切以官方发布为准。


根据网友爆料,孩子无法转院去北京,是因为此事引起了省里重视,“要配合省厅调查,派出所要随时做口供”。这一说法未经验证,真实性存疑。不过女孩姑姑也表示,确实有人对转院进行阻拦,不过“明天(1月18日)就会转”。


将以上信息进行交叉印证,至少可以得出判断,善后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间博弈的激烈程度并没有随舆论关注降温而降低。


小凤上学背的书包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当初抛出一纸忽视关键细节的通报,引来外界的汹涌质疑,如今又以调查真相为由,干预女孩的转院。前后操作的矛盾,所呈现的还是舆情维稳的私心。


以人之常情来看,一个遭遇如此恶行的小女孩,当务之急是救治,地方扑灭舆情之火在内的任何诉求都应该让路。退一步讲,调查和转院本身并不矛盾,何况女孩的伤情已相当危急。


不管是单独隔离,还是接触孩子,“需要经过盘问”,站在保护女童隐私的角度看,这些保护性的处理手段可以理解,但在媒体采访中,当地各方几乎封锁了全部信源,统一是“无可奉告”的口径:


先是女孩的奶奶暗示记者,有教育局的人员不方便说话;病房外的镇领导,以该起事件属于教育口、镇上不知情为由推脱;采访派出所民警,要求走流程、办手续;采访县教体局,表示要请示宣传部门;采访宣传部门,回答却是“目前不便接受采访”……


我们可以对比两种说法和态度。一种是女童家属方面,他们作为受害方,并没有排斥媒体的介入,反而在呼吁给出让大家都信服的说法,“一五一十说清楚,就没有疑惑了”。一种是当地官方的态度,咬定不松口,“一切以公安局、教育局和当地政府的发布为准”。


一切以地方政府发布为准,这是一种自信到有些强硬的说辞,它刻板地绕开了网络传言,不给任何讨论的余地。问题在于,回避外界质疑的焦点,在案情处置上不透明,包括那种垄断信息解释权的态度,都为猜疑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透过隔离女孩、阻止采访、干预转院等善后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官方那种针对网络爆料和媒体突围报道的防守策略,发轫于让事件降温冷处理的私心。这种修复地方形象危机的强硬操作,并非着眼于女孩的身心健康,着眼于家属口中那“让大家都信服的说法”。而且,甚至可以说它正在造成二次伤害。


宁县人民政府大楼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事实上,最初女孩家人讲述的版本中,事由是班主任口红丢失,怪罪到女孩,并唆使班上学生对她进行了殴打;官方通报的版本,剧情却完全转变,变成了同学之间因为橡皮和一元钱的纠纷。如果真是出于厘清真相考虑,对初始版本中的口红等细节,就不该略过不提。


一五一十说清楚,这不算是太高的要求。或者至少不要封锁信源,让媒体通过调查采访,提供可以交叉印证的报道细节,进而接近真相。


现在善后层面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都是当初信息通报时回避焦点的恶果。回避焦点,延伸出更多的想象,故事则变成了有背景的班主任只手遮天、掩藏恶行的版本。


一环套一环,前面的失误需要通过不断的补救来买单,而惜字如金的策略,让公开报道这种最有效抵达真相的形式,变得崎岖坎坷。就像是一个死循环,地方的封锁防守策略,激起了外界更大的猜疑;而外界的猜疑,让地方投入更大的精力去防守,排斥监督。


女孩到底被谁伤害,需要一个让人信服的说法;后续的安抚救治,也需要一个更人性人道的思维。如果当地不能及时扭转思路,通过释疑解惑进行形象止损,那这个拉锯的过程,于官方公共形象和公信力,都将意味着一场惨烈的滑坡。


关键词


新年献词 | 年终策划:戊戌镜像 

房租减税 | 权健 | 金湖过期疫苗

卷宗丢失 | 海关关员贪腐 | 少女隆鼻死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