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必须面对的,是一个怎么也超不过的广州
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时,深圳又一次与广州“正面PK”。《纲要》在“空间布局”这一章中,对广深两个城市进行了一一阐述。
对于广州,《纲要》是这样说的:“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而对于深圳,则是这样评价:“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中央对两个城市的不同定位,早在《纲要》出台之前一个月,就已经被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透露。今年的1月初,张晓明接受了央视国际频道的采访,大致透露了这个定位。深圳报业集团一位记者看了这番话后,就跟圳长联系,“这句话透露了什么信息?”但由于并非正式发布,圳长也不敢过多解读。怎知一月后,张晓明一语成谶。
措辞的不同是关键。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而相对而言,深圳只是“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仔细揣摩话语的分量,可以看到中央对两个城市的不同期望。深圳要继续扮演创新先锋的角色,力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在全国制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则是深圳所无法获得的。广州经济虽然被深圳超过,但显然,在中央眼里,广州依然是那颗“定盘之星”。可见,即使深圳GDP进一步超越广州,但广州作为华南政治文化重镇,这个定位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广州依然淡定的原因。
在一个省份中,经济体量相接近的两个城市,难免会产生摩擦。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个城市由于产业结构、人口基数、经济体量的相近,有时会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甚至会产生民间的摩擦。在国内,能轻松数得上的就是成都-重庆、青岛-济南、福州-厦门、南京-苏州等。其中,成都、重庆之争,最终由重庆变成直辖市而告一段落。而广州与深圳,显然就是双城记系列中最重量级的一对。四十年来,这两座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最终在21世纪头20年成为GDP都达到千亿、人口达到千万级别的城市,放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因此,广州与深圳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广州是广府文明的集中地,市民以广州本地人为主(近年来“新广人”的数量大幅增多,已经接近1:1比例),但民间依然通用粤语,本地势力强大,新广人不学粤语则步履维艰,“买菜都贵几块钱”。深圳呢,则是移民城市,市民来自五湖四海,成为多元文化融合之案例,民间以普通话为主,很少听到粤语。一位“新广人”来到深圳后,就觉得深圳更好,更容易融入;但是“老广”(广州本地人)则对深圳有强烈的抗拒心理,而讲普通语的深圳人来广州与“老广”的交流,也一点都不顺畅。这形成了两个城市不同的底色:广州保守;深圳开放。
△清末民初的广州
不过,在广深双城记之中,深圳长期以小老弟自居。首先,从历史来说,深圳建市的历史不过就40年,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一个边陲小镇。而广州,则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华南商都,商业传统非常浓厚,千百年来各国商人络绎不绝。其次,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也是政治文化中心,不仅有省委省政府坐镇,而且在全省各市中可谓众望所归。而深圳虽然是“特区”,也一度受中央高度重视,但只是一个依托香港才起来的一个新型城市,在政治级别上依然难以比肩广州。第三,广州的经济体量依然在全省占优,长年稳稳处于全国三甲水平。深圳虽然在90年代不断追赶,也在2000年左右成功攀升到全国第四,但在十多年来依然难以超越广州。因此,尽管深圳一直以10%以上的增长率狂飙猛进,但广州依然是它无法超越的。
这让深圳民间出现这样的一种声音,就是希望深圳“直辖”,以图摆脱广州、乃至广东省的限制,如重庆摆脱四川一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财政审批核算城市。这种说法从设立特区之始就已出现,到了世纪之交时又出现了一波。尤其在深粤出现摩擦、方向开始不一致之际,深圳要脱粤直辖之声更是甚嚣尘上。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更是在全国两会中指出,“深圳到了该直辖的时候”。各路房地产商也一哄而上,纷纷叫嚷深圳直辖。这种传言每几年就会流传一次。但事实证明,这想法只是深圳某些人的一厢情愿,中央自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深圳直辖的问题。
最近几年,深圳又再次膨胀。“超越广州”的口号又在民间响起。
原因之一,是GDP的突破。自从2017年起,深圳的GDP已经超越广州,成为经济意义上的“第三城”。而且,根据深圳GDP达到8%的增长率,必将进一步拉大广深之间的差距。原因之二,是深圳在高新产业的投入上取得丰厚回报,从寨都升级到创新创意之都,深圳出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原因之三,是深圳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总结出一套“深圳叙事”,成为城市的共有观念,形成了价值观。
而相比而言,广州不仅在经济上有点止步不前,而且也缺乏相应的理念,更没有一套带有吸引力的“广州叙事”。因此,包括秦朔在内的不少时评家都指出,深圳未来必然抛离广州,成为华南地区最有活力的城市。至少,在房价上,深圳一度遥遥领先于广州,这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经济潜力的表现。在2015年,正是“双创”如火如荼之时,很多体制中人南下深圳开始创业,包括圳长认识的几位在广州高校工作的青年学者。这种现象佐证了“深圳超越广州”的观点。
但是,《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在重新梳理城市角色的同时,也将深圳从梦想打回现实。在大湾区城市格局中,深圳依然被广州压过一头,而且,由于香港、澳门的加入,深圳只能勉强保住前四的位置。深圳突然明白了,并不是在GDP上超过广州,就能战胜广州。广州很可能是一个深圳不管如何追赶都难以击败的存在。广州一位知名评论家周虎城说:“广州的使命从来不是发展GDP,它还是一个改革探索先行地。所有机构改革、体制改革,都必须在广州试一次,才能推广到全国”。换句话说,这样的城市,它在政治上是一个“过滤器”。哪怕是经济上的成绩并不亮眼,但广州依然底气十足。
最近几年,深圳的一些弱点也被人所放大:一是深圳的房价已经高到了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程度,华为的迁移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二是高创企业的产业链依然存在硬伤。在中美贸易交锋之中,深圳的高创企业成为美方的重点打击对象,例如中兴。三是深圳产业呈现单一化,文化产业存在着明显的短板,经济结构远远没有广州的完善。虽然深圳总是强调“留住人才”,但现实是,深圳总体而言缺乏高层次的高校、研究机构,因此很多人才来了又走,没法实现真正的“内化”。
2015年的“双创”,到了今天已是潮水褪去,诸神归位。圳长认识的几位来自广州的青年学者,由于创业的种种不易,已经退出深圳竞技场,重新回到体制内。他们的感慨是:深圳确实是适合“干”,但不适合“养”。但是,没有“养兵”,何来“用兵”?这证明了深圳的真实水位——本身造血能力不足。可见,在高速增长的经济掩盖下,深圳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个成立只有40年的城市,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或许说,对于深圳而言,“学习广州”要比“超越广州”更加实际。也许,广州这座城市的实力,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衡量。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它沉淀了很多东西,即使到了当下的转型期,也不能忽视它潜藏的爆发力。而且,在中央心中,广州依然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存在,在珠三角城市中,尤其是广府文化圈之中有不可估量的威望与影响力。对于深圳而言,需要淡化“第三城”、“第四城”的概念,没必要热炒,毕竟GDP的高低也是暂时的,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对于深圳这个历史短暂的城市而言,广州更多是学习对象,而不是赶超对象。
深圳确实是一个飞奔的城市,这里具有超强的爆发力,能在特定时期展现巨大能量。但是,切勿忽视了广州的“内功”:这是一个“静水流深”的城市。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低调而沉稳,有内力、有定力。它不会疾走,但足够稳健。这是深圳所缺乏的。也许,深圳需要沉淀100年,才能具有广州这样的“内功”。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广州必定是大湾区中最有政治地位、最有话语权的城市,它的决策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大湾区的未来走势。从区域号召力来说,别说深圳,连香港都未必能与广州匹敌。总之,深圳没有必要把广州作为对立面,更不要想着要“分庭抗礼”。同时,深圳也不必妄自菲薄,其自身价值早已被时间所证明,它同样在大湾区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对深圳这样的年轻城市而言,别去想什么排名,更实在的,就是利用大湾区的平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做出特色,补齐短板。
深圳的成就,从不在于观望别人,还在于突破自己。
留言区聊一聊
你会选择广州,还是深圳?
【圳长原创 | 欢迎转发 | 未经许可 | 谢绝转载】
想勾搭宇宙最酷深圳客,请联系圳长
○个人微信:szkzz0755
○ 微博@深圳客Shenzh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