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 · 回顾
元仁宗在位期间,“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在汉族大臣的辅佐下,积极吸收汉法儒学,厉行新政,注意补救前朝的弊政。因为大力推行改革,实施汉法政治,他被誉为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的“贤明皇帝”。→点击回顾
本期 · 提要
1321年,一颗璀璨之星悄然陨落了,他就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但丁。恩格斯曾评价道,“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手执《神曲》的但丁
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上发生过三场文艺复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发轫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远程贸易和区域贸易的发展,意大利半岛日渐兴盛,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意大利已从德意志皇权的阴影中走出来,城市共和国的自治体制基本确立,市民阶层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不断壮大。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主要城市共和国中,佛罗伦萨是最大的手工业中心以及繁荣的金融中心。同时,佛罗伦萨的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社会变革最为激烈,诸多因素使之成为文艺复兴的主要发祥地。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佛罗伦萨产生了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诗人,他就是人文主义运动先驱——但丁。但丁(DanteAlighieri,1265年-1321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幼时蒙受古典文化的熏陶,熟谙古典时代的著作,修辞哲理无不精通、天文地理无不研究、音乐绘画无不涉猎。同时,但丁也“接受过神学方面的教育,除了中世纪必不可少的《圣经》之外,他还通晓基督教早期教父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的神学理论”。但丁在诸多领域的精深造诣为著书立论做了厚重的积淀,但他并非纯粹的书斋式学者,而是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反对教宗干涉市政,坚定地站在市民阶层的立场,呼吁城市共和国独立自主。13世纪末,但丁作为七大行会之一的医药业行会成员有机会参与到市政权力机构中,“先后当选人民首领特别会议和具有市议会性质的百人会议的成员”。公元1300年,但丁当选为佛罗伦萨最高政权机关的六执行委员之一,但丁短暂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在他任职的短暂时间里,圭尔夫派执掌了佛罗伦萨的政权,内部斗争相当激烈,一度分为“黑党”和“白党”争权夺势。但丁反对党争、痛恨教廷的贪婪腐败、渴望共和国统一,受到政敌的排斥,后来黑党在罗马教宗支持下得势,完全控制了佛罗伦萨政府。1302年,但丁被缺席审判、终身放逐,从此过着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活,艰辛备尝。他周游各地,拓宽了眼界、丰富了体验,历经波折,后于1321年死于拉文那,未能返回故土。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及政治阅历和对社会的深刻了解,为但丁的创作积累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但丁用他的笔描绘出了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意大利社会的现实生活与政治斗争,其代表作有《神曲》(LaDivinaCommedia)、《新生》(LaVitaNuova)、《论俗语》((DeVulgariEloquentia))、《飨宴》(Convivio)和《帝制论》(DeMonarchia),这些作品是世界文明宝库里的珍贵财富。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高度基督教化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深刻地烙上了宗教的印记。对于但丁来说,也毫不例外。他的作品在形式、结构、内容上并未彻底摆脱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和宗教世界观的束缚。以但丁的代表性著作《神曲》为例,他采用隐喻象征的笔法来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和政治问题,谴责了教宗和教会的腐化及罪恶。这部皇皇巨著采用世俗文学的押韵韵文、以基督教为主题,按照基督教的构想勾勒了地狱和天堂的场景,描绘了诗人在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地狱、炼狱(净界)以及与贝雅特丽齐畅游天堂的经历。在这著名的诗篇中,他大量引用了古典作家素材和著名的历史事件,将神游的三界细分为若干层,其中安插了形形色色的灵魂和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借古言今,体现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也就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历史观和道德观构建一套惩恶赏善的标准。由此,我们可见但丁的作品其实是在基督教的框架内、沿着古典知识的路径、结合新时代的需求,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但丁的作品已经具有初步的批判意识,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丁作品中所呈现的特点同样是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展现的特点,正可谓在基督教文明中孕育出了人文主义因素。
但丁的人文主义思想最突出的表现是他肯定了人及现世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但丁对基督教神权话语体系和价值标准提出了质疑,充分认识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特性,特别是人之高贵的理念。但丁提出“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他认为人的高贵之处在于人拥有理性精神;人活着不能只是追随基督教宣扬的灵魂升华和身后进入天堂等宗教教诲,而是应当通过“运用理性”进行生活并争取自由和幸福,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永恒的上帝用其天的力量命令全人类存在,以达到其最后目的……就是人类之幸福”。这些观点可谓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折的起点,闪现了人文主义的曙光。但丁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在他对教权至上和教会腐败的痛恨,他从理论上阐述了政教分离理论,反对罗马教廷干涉政权,批判了神权论。在《帝制论》第三卷中,但丁认为教宗和国王的权力性质不同,所以权力不能归一人来掌握,即主张政权与教权分离;他通过批判“日月论”“两剑论”和“君士坦丁捐赠论”等观点,指出“尘世的君主统治权直接由上帝赐予而非来自罗马教宗”,直接否认了罗马教廷干涉世俗政权的合理性,这为后人摆脱神学桎梏的政治理论学说贡献了思想源泉。这番言论对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话语体系产生了相当的冲击,对以后的宗教改革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可惜的是,尽管但丁批判了神权论,但是他并没有脱离基督教的理论框架,反而充实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学说。
但丁提倡使用俗语,这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基督教化必然需要对基督教教义进行解释和研究,这就使得读写拉丁文成为教会人士的必修课,而当时教会垄断了教育,这造成了普通民众的识字率很低、文化知识掌握在以教士为代表的少数人手中的局面。但丁在《论俗语》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最优秀的语言”“光辉的语言”)、提出规范意大利语的重要性以及作家在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但丁使用俗语写了《飨宴》和《神曲》,预言俗语战胜拉丁语的必然性,并斥责“贬低俗语的意大利人”。但丁对于俗语的热爱展现了他对民族语言的追求,共同的、广泛的、受众广的俗语容易引发共情、开启民智,有助于提高意大利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但丁所表达的新思想宣告了神学思想一统地位开始受到质疑,使他成为人文主义运动的先驱。对于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的但丁,恩格斯曾评价道,“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本栏目总撰稿为卜宪群,本期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孙小娇)
公元1320年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即位(至1323年)。
公元1323年 元朝发生南坡之变,元英宗被杀。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即位(至1328年)。
公元1328年 元泰定帝病逝。大臣燕帖木儿等在大都拥立图贴睦尔为帝(文宗);在上都的大臣们闻讯另立泰定帝幼子阿速吉八为帝(天顺帝)。双方激战,最后大都方胜出。
公元1320年 波兰大公瓦迪斯瓦夫一世在克拉科夫加冕为国王,结束了波兰长达两个世纪的分裂状态。
公元1321年 但丁在拉文那去世。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科二世的孙子与自己争位,史称“两安德洛尼科之战”,战火殃及国内各地。
公元1328年 伊凡一世取得弗拉基米尔大公之位,掌握了从各地向金帐汗国缴收贡赋的征集权。法兰西查理四世去世,无子,卡佩王朝直系统治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