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珠成串丨清白文化馆:清白御史 琴鹤传世
(点击观看视频)
清有沧浪示子孙
(北宋 赵抃)
静处高斋昼杜门,溪亭来往间开樽。
信笔示诸弟侄子孙
(北宋 赵抃)
进欲安舒退欲恬,要将高行与文兼。
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自律和廉洁从政的践行标准和理想追求,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故以“清白”二字形象概括。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内涵、政治践行和人伦修养,历代都有不少清正廉洁为官的好故事、好思想流传下来,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清白文化”。
“铁面御史”赵抃是清白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历代清官中廉洁自律、清白一生的楷模。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 谭继和
青白江区博物馆于2013年10月建成并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馆现为“四川省廉政建设研究中心青白江调研基地”“成都市青白江区廉政教育基地”。馆内常设有赵抃清白文化专题展览,挂牌“清白文化馆”。该馆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系统展示北宋“铁面御史”赵抃的生平和清廉事迹,阐述其与四川省、成都市和青白江区的渊源,传播清白思想、倡导清白之风。
赵抃(公元1008-1084年),字阅道,自号知非子,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柯城区)人,北宋中期名臣。在《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吴奎、唐介等同列清官人物传,文中称其:“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赵抃在谏官任上,恪守“谏官为国纳忠”的本职,他提出惩贪反腐、祛邪扶正关系天下治乱和国家安危,是执政者必须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他主张贪浊不公、奸佞私邪者不得执掌国家权柄;贪渎失职、“有失国家权重”者必须严惩;结交权贵、巴结上司、卖官鬻爵不得提拔重用;阿谀奉承、欺上瞒下、妖言惑众者必须严查。同时,对于冤假错案或处理失当的案件一定要纠正,还以公道。
赵抃还十分重视礼法纲纪在维护天下社稷和朝政治乱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法者,天下之平,一不平则无以示人至公也。”同时,他还著有名篇《论邪正君子小人疏》,从行政用人角度解释了执政者为何要祛邪扶正,亲君子远小人的道理。
赵抃一向有“好贤”之名,选贤与能,举荐人才,先后举荐了周敦颐、苏洵等三十余名贤臣。他还主动纠正官场中选人用人的弊端,仗义执言,为受屈被贬杨察、陆经等伸冤。对于政见不合的“敌手”范镇,赵抃公私分明,“不敢以私害公。”
赵抃也是历史上的治蜀四大名臣之一,曾四次入蜀为官, 两任成都知府。在他被任命到蜀地任职时,仅携“一琴一鹤一龟”相随。在途径湔江渡口时,见江水清白,触景生情,立下誓言,为官如江水一样一清二白,决不受一点污染,清白江就此得名。上任后,他以身率蜀、以俭行政、以宽治民、整饬吏治,大兴“中和之政”,在他的治理下,蜀地大化,蜀风为之丕变,百姓安居乐业。
赵抃深知文教对一地百姓的重要性,在四任蜀地期间,时刻将崇文重教作为施政原则,曾写下《劝学示江源诸生》,教导学子要一心求学,以圣贤仁义为践行标准要求自己,不要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荒废学业。
他还编撰完成《成都古今记》30卷,详细记录了成都历史、地理、风俗以及历代治蜀的经验教训,后人不断补作,增为《成都古今集记》,可以称之为最早记录成都的百科全书,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
赵抃幼承家训,养成了重德孝悌、志行高洁的高尚品格。赵抃在任宜州(今广西宜山)通判时,继母徐氏病故,赵抃放弃树立政声和升迁的机会,回乡为继母守孝三年,此举在当地传为佳话。其孝行被后人收录入《孝子传》,其旧居被当地官府封为“孝悌里”。
赵抃一直为国效命到七十二岁高龄,才以太子少保的崇高爵位退休回家,其子赵屼子承父业,同样官居监察御史,为照顾年迈的赵抃,他自请调地方从政。赵抃一族,被后世称为“世孝之家”。
赵抃去世后,朝廷念其公德,谥号“清献”。苏轼为其写下碑铭《赵清献公神道碑记》,是对赵抃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于国家大有贡献的最高肯定和赞誉。
(综合《“铁面御史”赵抃清白文化史料集萃》《“铁面御史”清白廉政文化史鉴》)
编辑:陈艾
校对:钟英
原创稿件 欢迎转载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