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阕诗听 | 不诱于誉 不恐于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多少笔下铿锵句,已作古今不绝音。我们跨越浩瀚历史,持续推出专题《音阕诗听》,品读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家风家训、道德规范……读史益智、鉴古知今,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第十二期)
朗读者:四川天府新区纪工委监察工委第三纪检监察室 罗瑾
《非十二子》节选
(战国时期)荀子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 夫是之谓诚君子。
赏析:其意思是不为赞誉所诱惑,不因诽谤而恐惧。这告诫人们,自己要努力向上,做一名真正的君子,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褒贬。
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会面对各种说辞,包括很多赞扬、美誉之语。夸耀人的话,往往有两面性,正确对待可以激发工作热情,促使积极上进。反之,就可能成为一种包袱,阻碍自己前进。再者,“名过其实者损”,赞美的话接受得过多,容易使人飘飘然,影响成长进步。
西谚有云,谁在凯旋中战胜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换句话说,谁能在赞誉声中保持清醒,谁就能不诱于誉、大道直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经过一番拼搏,很多党员干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中迷失自我。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检视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
坚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心中有数、警戒自欺,“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全神贯注、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接力棒,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赢得新的更大光荣。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陈艾
校对:刘春春
原创稿件 欢迎转载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