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人出生自带“耳洞”,我的孩子却要因此做全麻手术
决定让孩子做全麻手术,最难的是什么?
孩子长了和我同款的“耳洞”
对于这个小小的洞,我很熟悉,它的名字叫做耳瘘。之前我就查过资料,这是一种先天性的耳部畸形,平时不要去刻意挤压,若有分泌物,用无菌棉棒擦拭即可,只要不发炎,可以不用去处理。
孩子一岁以后,他的耳瘘时常会出现一些白色、带有气味的厚液体状分泌物,孩子也会不自觉地挠,说耳朵痒。每当孩子痒的时候,我会用无菌棉棒轻轻擦拭,就这样我们相安无事到了四岁。
“耳洞”发炎了
今年1月19日,孩子与我们一起开开心心地大扫除,到了晚上突然说耳朵疼,我仔细一看,耳瘘周围有明显的红肿。
当我再用棉棒去擦拭的时候,发现耳瘘周围的组织非常的僵硬。“应该是耳瘘发炎了”,我给孩子吃了头孢,涂上了百多邦,打算先观察看看。
两天后,耳瘘依旧没有明显的好转趋势。我感觉压力有点大了,在怡禾线上咨询了医生。
医生告诉我,先天性耳瘘的发炎周期大约是7-15天,不可操之过急,让我继续内服抗生素外涂百多邦,不要去挤压耳瘘,让它自行吸收,如果四五天后仍然没有任何改变,就要考虑引流了。
怡禾医生建议我,当炎症完全消除时,可以考虑给孩子做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切除手术,防止再次发炎给孩子造成痛苦。
看到“手术”两个字我就破防了,脑子里涌出了一堆问号:
孩子已经痊愈了,怎么还需要做手术呢?手术还要麻醉,孩子这么小,会对他有什么影响吗?万一醒不过来怎么办?如果做完手术还复发怎么办?……
我固执地觉得,自己的耳朵这三十多年也没有发炎,也没有做手术,这不依旧好好的?可能这次发炎就是凑巧了,下次我好好护理就没事了。
抱着这种侥幸的心态,我没有采纳医生的建议,把手术的事情抛在了脑后。
可是6个月后,今年7月14日,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对我说,妈妈我耳朵又疼了。我心里猛地一惊,果然耳瘘的部位又发炎了,突然想起之前医生对我说的手术问题。
当时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但也顾不上那么多,想先把炎症消退。我继续按照上次的方法,内服抗生素外敷百多邦。
可一周过去了,依旧没有任何起色。我有点慌了,再次在怡禾线上问诊,医生的建议是让我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进行引流。
二话没说,我们火速前往了当地儿童医院,挂了耳鼻喉科。经耳鼻喉科医生的鉴定,因为孩子是二次发炎,起初发炎吃头孢或许还能自我吸收,但耳瘘发炎会随着次数的增多而加重,这次需要做耳前瘘管引流术。
孩子在引流和换药的过程中,非常痛苦,哭闹不止,需要两个大人和一位医生摁住孩子。第一天切口,第二天换引流条,第三天医生同意撤出了引流条,可以闭合引流口了。
这时医生建议我两周以后手术,我二话没说,同意。
回家之后,我告诉了家人关于手术的决定,却遭到了一致反对。
爷爷奶奶直接把孩子搂在怀里,用非常心疼的眼神看着孩子,我爸妈这时也打来了电话阻止我,当我看向孩子爸爸的时候,他那闪躲的目光中我看得出他的迟疑和不确定。
长辈们一句接一句地开口了:
“你知不知道全麻伤孩子脑子?”“你知不知道咱家孩子没打过吊瓶?”“这个手术还会留疤吧?就耳朵这个小事还值当做个手术了?”“这次发炎哪还会有下次,你长了这么多年不也好好的?”“孩子做手术不害怕么啊?这么小的孩子做什么手术啊!”
他们说的这些我当然知道,我比谁都要担心。但我知道孩子并没有我这般幸运,知道反复发炎之后手术是目前已知的最好决定。于是,发生了文章一开始的对话。
就这样,我们两周后如期进行了手术。
前一天的术前谈话让我压力倍增。医生告知我术中的风险,其中一项是发炎的耳瘘可能会有瘘管枝蔓,可能存在切除不干净的情况,容易出现术后复发。
谈话后的那天晚上我整整一夜都没合眼,明明知道没有意义,但还是忍不住去想孩子的耳瘘到底有没有枝蔓……
手术如约而至,很幸运孩子是当日的首台手术,一个半小时的手术中,我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手术室的那扇门,直到医生出来,告诉我手术非常顺利,一整块耳瘘完完整整地取了出来。
术后孩子没有喊过疼,也很配合地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七天后拆线复查,发现孩子愈合得非常快,大概率不会再复发。
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伤口的地方几乎看不出来了,小朋友也赶上了新学期开学。
他在和小伙伴谈论起自己的暑假的时候,骄傲地说:“我这个暑假一直在忙,忙着打败耳朵里的‘小房子’。医生说,我是耳鼻喉科最棒的小孩!”
耳鼻喉科 医生:
(关于"耳瘘"的更多科普,可上下滑动查看)
耳前瘘管是胚胎发育时期鳃弓融合不全所遗留下来的先天性耳前局部畸形,它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且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所以我们不会对它感到陌生。
由于它的存在破坏了皮肤屏障的完整性,走行在皮下的瘘管表面所被覆的鳞状上皮会因代谢而脱落,当外来的杂质、不洁水、微生物等参与混杂蓄积时,就有诱发出局部感染的可能,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或持续有稠厚分泌物从小瘘口渗出。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耳前瘘管都会发生感染,它是否发生以及初次发作时间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就比如文中的妈妈一直到成年都还未曾急性感染过。
但一旦发生急性感染,足剂量足疗程地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以期能够早期控制感染、避免炎症向周围软组织蔓延或形成局部脓肿。倘若形成脓肿,单用抗生素能达到有效控制的难度将会变得极大,此时就常需行局部切开排脓、纱条引流并每天换药,这尤其对于儿童来说,无疑是一次既漫长又痛苦的不良体验。
此外尤其令人不安的是,急性感染过尤其是形成过脓肿的耳前瘘管,即便经规范治疗后能够达到此次治愈,后期再发急性感染或再形成脓肿的概率也会远大于此前未曾感染过者。所以临床上对于急性感染的耳前瘘管,通常都会建议在感染控制后及时行手术切除,避免因反复感染而带来可预见的成本、负担和伤痛。
在这篇文章中,透过妈妈平实细腻的笔触,我们不仅完整了解了耳前瘘管的可能发生原因、感染表现和治疗经历,还对脓肿切开引流与手术过程、术后恢复情况有身临其境的体会。
相信这些从亲历者视角出发的宝贵经验,对此时正在或将来可能遭受急性感染折磨的同样拥有耳前瘘管的你,在不得不面对包括手术在内的可能治疗时不由产生的种种顾虑的打消,能够带来一些安抚和帮助。
相关阅读一听到手术就害怕?恐惧从哪里来?孩子耳廓前有个小洞?有影响吗?
本文是用户投稿,作者高兴妈妈,谢谢温柔理性的妈妈无私分享,同时也要给勇敢坚强的小朋友点个大大的赞。(首发于「怡禾健康」公众号)
责任编辑:金孙吉
如果大家也有困扰的健康问题,除了文中出现的耳鼻喉科,皮肤、消化、呼吸、口腔、内分泌、妇科、骨科……大人和孩子的健康问题,都可以在 咨询专业的医生。
这里也派送一些,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长按可识别小程序码
填写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