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生为什么会说法不一样?到底要听谁的?

裴洪岗 drpei 2024-04-20
“我在怡禾上问了2个医生,生说法不一样?我要听谁的?”这是一个用户的留言。

不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看了不同的医生,得到的说法不一样,不知道怎么办,我相信是很多人的经历,我也相信几乎每家医疗机构都面对过患者这样的质疑。

站在患者的角度,这是很难接受的事,但以我对医疗的理解,我觉得这很难绝对避免的事。为什么呢?

一、医生的思维方式和医学观念

医生对病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主要是以之前读书和工作中所学习到的知识为基础的。

如果之前没有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就很可能吸收到一些错误的知识和经验。

比如没有建立批判性思维,老师教什么,自己就记什么,未经辨别就吸收就可能学到一些错误的知识。

如果缺乏循证观念,也很可能把“亲测有效”所获得的经验,当作可靠的经验,然后被这些经验所误导。

如果缺乏正确的观念,遇到不清楚的知识,就不会有查证的意识,也不知道如何去查当前的最佳证据,自然就很难给出可靠的意见。

二、医生对病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受医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以及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分析和诊断能力所影响。

如果医生以前没听过这种病,那自然诊断不了这种病,如果医生以前听过这种病,但没见过或见的比较少,那也很可能诊断不出这种病,再过来医生听过也见过这种病,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临床训练,缺乏好的临床思维方式,不能准确地诊断出这种病,最后给出不同的意见。

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大部分医生都学过、听过、见过很多,都准确诊断的机会就比较大,医生之间的分歧就会相对会少。

对少见病,可能只有少数的专科医生见得比较多,他们诊断出来的概率也会更大,但同样,因为看专科内的病比较多,会习惯于朝这些病上去想,专科医生碰上复杂一点,诊断的准确性也很可能比不上那些全科医生。

国内的医学教育和医生再培训是相对不那么标准化的,读过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都可以做医生,以前还没有规范化培训,医生的继续教育很多也是流于形式。

再加上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在一级医院和三甲医院工作的医生,能看到的病患数量、得到的继续教育资源差别会非常大,受到的训练质量不一样,有不同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也很正常的。

三、正常的判断分歧

医生做诊断的时候更多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去计算各种问题的概率的大小,概率最大的就可能作为诊断,有时候会面临两个或多个概率比较接近的选项,然后不同的医生做了不同的判断。

哪怕是同一家医院,同一个科室,两个同样级别的医生,也许他们大部分时候对同一个病人的判断都很一致,但肯定也会遇到对同一个病人有不同判断的时候,所以才会需要病例讨论、院内甚至院外会诊制度。

而且就医生而言,行医一辈子迟早会遇到误诊的事,更别说诊断和治疗方案和另外一个医生不一样,如果没有遇到更多是自己不知道或者看的病人实在太少。

如何尽量减少?

医疗作为一个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服务,疾病的诊断理论上是具有唯一性的,如果是基于同样的标准,最佳治疗方案也应该趋同,但因为医疗又是人对人的服务,所以标准化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以我的理解,首先还是要有统一的医学观念,再经过标准化的医学教育和规范化培训,才有可能输出比较统一且可靠的服务。

所以怡禾要求来注册的医生是认同循证医学理念,并且在三甲医院工作满5年,愿意遵守平台的服务要求的医生,这样就保证医生在医学观念、临床诊疗技能、服务意识有了标准化的基础,再加上上线过程中的考试、上线后的培训和质控,这样才可能让说法不一样的情况尽量减少,但也还是不太可能绝对避免。‍‍‍‍‍‍‍‍‍‍‍‍‍

作为患者遇到了怎么办?

尽量减少不等于不会有,作为患者碰到不一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按照循证医学的决策思路,医生的建议和意见应该是基于当前最佳证据,综合医生的经验以及患者价值意愿做出的,这3者当中,后2者受个体主观因素较大,相对不好判断对错,而当前最佳证据是客观的,是容易判断对错的。

所以我们更多还是看医生说法是否有依据,为自己意见和建议提供了可靠证据和逻辑的建议,通常会更可靠。如果自己还是判断不了,则只能再多看一个医生,再多一个参考意见再做选择。‍‍‍‍‍‍‍‍‍‍‍‍

如果你是在怡禾遇到两个医生说法不一样,可以通过下面「怡禾健康」公众号的对话框向客服反馈,客服会让两个医生讨论一下再给出反馈,


关于说法不一样的经历,也可以点开链接看看这个故事:一个妈妈和肿瘤君相遇的故事




相关阅读:
医生说法不一样,该听谁的?
循证医学就是不打针不吃药等自愈?
循证医学里的医生经验,指的是什么?

有健康问题,可进入 搜答案,或问诊医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