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聂震宁长篇小说《书生行》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张宏,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分别致辞。本书作者聂震宁参加会议。王蒙、李敬泽、邬书林、郭义强、张平、何向阳、梁晓声、潘凯雄、梁鸿鹰、贺绍俊、陈晓明、卜键、刘琼、舒晋瑜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对《书生行》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会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主持。《书生行》今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是作家、出版家、阅读学专家聂震宁首部长篇小说作品。八十年代初,聂震宁以《暗河》《长乐》等中短篇小说崭露头角,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后他进入出版行业,从漓江出版社社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到中国出版集团总裁,承担着中国出版业重要岗位的工作。近十五年,聂震宁作为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人之一,不断推广全民阅读,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长篇小说《书生行》是聂震宁先生自1994年放下创作之笔三十年余后的小说回归之作。
是倾情之作也是致敬之作,用一群人的精神照亮一段历史
张宏介绍到:《书生行》源自六十年前聂震宁的求学经历,小说中对广西山川风貌的细致白描、对时代话语的准确叙述,倾注了作者浓厚的感情与深沉的爱意。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的倾情之作,也是向那些奉献教育、播撒爱和智慧的老师们的致敬之作。《书生行》讲述了上世纪中期,北京某大学的青年教师秦子岩为了爱人舒甄好回到家乡的大山里,一起从事中学教育,在特殊年代的狂飙中,这对夫妇和一群毕业于一流高校的教师坚守爱的理念,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学实验。臧永清说:六十年前的老师们秉持“爱”的教育理念做人做事,这是真实发生在作者少年时代的奇迹,是他自此深藏于内心并精心守护的一粒珍贵火种。六十年前校园的钟声持久回响在人生之路上,点点师恩化育出坚固的价值理念并塑形了自我。《书生行》的写作是把这珍贵火种点燃,燃烧到绚丽,足以用这一群人的精神照亮一段历史。与会嘉宾们认为,《书生行》是一部新中国的教育心史,呈现了共和国经验里的一条宝贵脉络,散发着苏俄经验所影响的人文主义理想,这是对共和国精神发展史的重要补白。《书生行》对历史经验的一种记忆和书写,展现了如实的全文现实主义,纯朴善良的历史主义,对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展现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追求,小说非常有新鲜感
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我非常高兴有一本非常诚恳认真的教育小说,教育文学。《书生行》丰富了文学题材的类型和多样化。《书生行》是教育的文学,它不忘师心,循循善诱地提倡爱,提倡阅读,提倡教师的教育责任,提倡做人,提倡道德,并不用特殊的例子,而是就教育的问题、爱心的问题、学生志向的问题、学生做人的问题,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教育这些学生,这很难得。当年叶圣陶、夏丏尊在这方面也是下过功夫的,后来这样的故事相对少一点,所以有这样一部诚恳的展现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追求的小说是非常有新鲜感的。这是一种如实的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详细的、全面的现实主义。他有些写法是令人惊异的,比如开书单,写情况汇报,夫妻之间的信,从头到尾写,如同尺牍一样地写。在看惯了魔幻的或者是那种幻想型的小说以后,你忽然看到跟你翻档案一样的作品,我觉得也很受启发。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书生行》呈现了共和国经验里特别珍贵的一条脉络,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从东南亚归国的华侨、从北京、上海这些遥远的大地方来到祖国的的穷乡僻壤,由于各种迫不得已的社会、历史导致的个人的颠簸,他们所怀的那种理想主义的信念,成了当地的名师,让这个学校成了当地的名校,让一代一代的当地的孩子们就这么从那里走向广大世界,这是共和国经验,共和国精神发展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国式现代化一百年来是一代一代人的探索,一代一代人的牺牲付出。如果没有如小说中这些青年教师几代人牺牲、付出,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抉择和实践,中国很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聂震宁几乎以一种微观史学的方法,尽量客观、扎实地去写一个故事,透过一个小小的单元,站在新中国七十多年道路的后见之明上,重新去体认那一代人他们的理想主义、他们的牺牲奉献,而这种体认不仅仅是历史意义上的,实际上也是此时此刻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个大的脉络中,重新和他们建立起精神上的联系,重新和那代人的理想主义发生精神上的共鸣。聂震宁书中提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马卡连柯《教育诗》、《牛虻》,从他那一代到我这一代,让我们看到在我们新中国的经验里,在中国现代精神的发育过程中,一个由苏俄传统转化过来的传统的存在,以及这个传统的重要性。在五十、六十年代,它不仅是培育革命者,而且它还培育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国精神发育成长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现象。如果我们带着今天的问题意识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会看到扎根在中国现代经验里的人文主义理想的样貌,一种由苏俄影响所演化出来的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教育理想。《书生行》不仅是一部教育诗、教育史,它既是对历史经验的一种记忆和书写,同时对我们新时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书生行》是一本用心、用情的书,聂震宁把他的真实感情、个人经历写进小说,写得那么真切,爱憎分明。他对政治的看法、对教育的看法、对苦难的、丑恶东西的看法,都拿捏得十分妥贴。在小说处理矛盾过程当中,既把那段苦难,社会的人生百态,丑恶的人、善良的人、真诚的追求,都用淋漓尽致的笔触,真实地把它反映出来,没有功力是做不到的。聂震宁很好地吸收了当下世界的许多创作经验,像去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诺写的《悠悠岁月》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一样。他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把虚构的文学小说和社会学的研究,教育和阅读方面的知识融汇起来。写书不是作家的自我陶醉,而是要对社会有所促进,对社会有所感悟,更重要的是能引领世界潮流。从这个方面来看,聂震宁做出的追求和探索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这是一个专业作家文学功底的体现。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书生行》让我想到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这个“书生”的含义,实际上主席在这里面用得非常准确,“书生”有时有很多不合时宜的一面,他坚守自己的理想,恪守自己的原则底线,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也不完全看人的眼色行事,不乖巧,甚至不讨人喜欢,所以给人的印象总是书生意气,很清高,看不上金钱富贵名利的世俗东西。我们从秦子岩身上能够看出这一点,他有一种书生情怀,这个书生有非常可爱的一面,书生是中国非常可爱的一个类群。我们现在有时候读《聊斋》,看到里面的书生也是很好玩的。从这本书写的内容我们也深切感到,他写的是一种善的,向上的,坚持自己本色的,不违背自己内心来行事的知识分子形象,非常可爱,而且他不用“情”,而是用“行”,往前走,这种想法非常独特。《青春之歌》是解放前的读书,王蒙的《青春万岁》是新中国建设初期火热的读书生活,聂震宁则写了“文革”前夜一个特定的阶段的学校生活,展现各色人等的书生本色,人的思想观点,表现了对教书育人事业的倾情,倡导读书的痴情,对爱情的赤子之情。《书生行》对教书育人事业是忠诚的,对引导阅读是真诚的,对爱情的生活是赤诚的,他写了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东西,对我们今天也有启迪和陶冶作用。以小见大,贡献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人物形象谱系崭新的形象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民盟原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张平:看完《书生行》这部作品,掩卷深思,久久无法平静,原以为《书生行》是一本回忆录性质的纪实作品,应该很轻松、很舒缓,没想到越读越沉重,以至震撼心灵,戳人肺腑。《书生行》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让这部作品能够时时处处打动你、吸引你,令人深思,催人警醒。这部作品我最喜欢人物是舒甄好、校长韦明曦、物理老师时闻天,当然还有秦子岩等等。我们喜欢舒甄好这样的人物是因为作者自始至终把她描写为一个美丽的化身,在那个年代就像一只单纯而充满惊恐的小鹿,被压抑的个性,被曲解的纯洁和善良,让这个人物完全成为鲜活的时代人物。还有刚正不阿、忍辱负重的韦明曦校长,勇于抗争、疾恶如仇的时闻天老师,一腔抱负、委曲求全的秦子岩,机智幽默、大仁大义的金子卿老师,都成为沂山一中正义的一方、美的一方。《书生行》里面出神入化的细节运用,功力深厚的叙述能力,克制得体的情感表达,曲尽其妙的语言特色,令人啧啧称奇,同时也给我们在创作上深深的思索和反省。《书生行》并没有大开大合的情节设置,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悬念埋伏和扣人心弦的重大事件,但读起来一样让你摄魂夺魄,触目惊心,这同样给我们非常强烈的巨大的震撼,这与作者对作品整体把握的分寸息息相关。还有秦子岩和林茂坤的几次见面和交锋,也同样是几个细节,便把一个狂傲自大、虚伪阴险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所有这些细节描写都给人强烈的感觉,如果黄钟毁弃,必然是瓦釜雷鸣。《书生行》几乎通篇都是一一道来的叙述,对话和大段的话语很少,即使在作品的高潮阶段也仍然是压抑的、平静地叙述,既没有夸张的语气宣泄,也没有激烈的嘻笑怒骂、滔滔不绝,在叙述中很少个人的议论,突出的风格就是不动声色的白描手法,极尽简洁绝无浮夸,所有描写都能显示出鲜明的人物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不粉饰、不卖弄、不做作、不刻意喧哗,这种含蓄冷静的叙述着不多却能余味无穷,这需要功力,需要底蕴,需要自信,需要学富五车的渊博和对生活真切的体验、观察。《书生行》的语言风格也独具一格,非常细致,非常美,南方语言、普通话,还有各种方言杂糅在一起,令人陶醉,细细品来就像一壶陈年老酒,有力度更有味道。总之《书生行》这部大书,也是一部奇书,我们有理由为这部书的横空出世而大声叫好,同时也有理由期待更多的读者读到这本书。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这是一部初心之作,聂震宁以自己的爱恋去点燃他人的爱恋之火,它是爱之作、爱之书。鲁迅先生说创作,总根于爱。我们写作的时候是根于爱的,我们要诚恳的、真挚的、温暖的贡献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在生活中提炼人物,因为根于爱。这也是一部诚实之书。写作态度特别诚实。文学首先是一个人诚实地去面对,只有诚实,才能忠实地记述历史。他平实的眼光去看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经历、性格、人格的塑造。关于六十年代初期的教师青年知识分子,在文学当中表现还是接近于空白,这部书有补白之用。聂震宁用一种正史的写法写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现实、信念、心理、状态、品格,以小见大、以局部见整体地写出那代知识分子的品格。聂震宁贡献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人物形象谱系崭新的形象。秦子岩这样一位青年知识分子,这是一个非常可信可爱的形象。他饱满,充满热情,他正直,疾恶如仇,他诚恳、真挚、纯真,他对爱情一诺千金,秦子岩对爱情一诺千金,他说到做到,就从北师大到了广西边陲沂山的乡村中学,对理想不懈求索,非常饱满、充满热情,对事业有担当,对友人同道有情谊,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在知识分子的形象谱系中像方鸿渐、倪焕之等这些形象呈现的是旧知识分子的形象,现在是以秦子岩为中心的新的知识分子形象。虽然他是一个中学的教师,但是他身上概括性地体现了我们共和国建立之后的当代教师形象。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梁晓声:聂震宁的《书生行》放在整个文学史来看是可以填补空白的,因为他写了一群以教育为荣、不忘初心的老师们。一部作品能填补空白,这个意义很大,正因为作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作品中的人物才有可能使文学人物画廊变得更加丰富。其次,这个文本非常平实,很有白描的特点,一点都不张扬。不过有些方面,比如写到校园的环境,写到南方的山水,学校内来自不同省份老师的语言融合,又带有水粉化的特点,无浓墨重彩,但色调素淡清雅,像吴冠中晚期的画。这部书对于当代青年如何打理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种参考样本。关于特定时代的爱情、友情、事业、挫折、理性、决定,我们能够看到当年的年轻人们遇到这些问题是怎样做的。比如说秦子岩就是为了爱情离开北师大,只身到小县城去,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好像很少为了爱情再有这样的冲动、再去做这样的“傻事”。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这个作品真正的价值被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和他们的理想。可以说,时代和理想才是这个作品里面最重要的要素。这本书的写作节点是在63年到64年这一年多的事情,这是一个暴风雨刚刚过去,新的暴风雨来临之前一个短暂的相对宁静、相对平稳的时期。我之所以强调大家不要忽视这个时代节点,是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时代,这个作品中两个主人公的价值甚至存在都有问题。正是在这个特定时代里面,这两个青年教师又是高度理想化的年轻人,这样一种形象特点只有在那样一个特定年代才有它的价值,读者才不会觉得造作。如果忽略掉这个历史节点,这两个人物也不成立了,它是这样的逻辑关系。套用一个文艺理论中最经典的话语,这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在我们当代文学当中有两个最重要的题材被忽略,一个题材是学校,所谓教育;一个就是医院,就是医疗,而恰恰教育界是最出故事的。我们国家的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有教无类的思想,把高校的毕业生全分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当时在内蒙古上中小学,我们的中学里面从北大、兰大过来的老师很多,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所以这个作品的意义首先是为历史存真。书中的主人公都没有很大的矛盾,但是这些人处处在荆棘当中生活,处处是壁垒,那时候我们的生长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是如此艰难,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象牙塔似的学校。那么,就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小说中的主人公秦子岩和舒甄好夫妇,他们只要有机会就把阶级斗争的观念、唯出身论的观念等这些不合理的东西推翻,坚守自己做教育的初心和理想,他们为历史存真是非常了不起的。其次,这个作品让我看到作家本人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是一个小说厚度和丰富性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我们看现在很走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它就是把一件件事往上讲,连风景描写都不会有,至于说这个地区的掌故、风物、生活习惯,他们更不清楚,也没有这个积累。但《书生行》中处处可见知识的养成,比如父亲那封信里面写到很多东西的来头,而客家人的豆腐酱和沂山的豆腐圆就是不同的。你会发现这些人物懂得这么多东西,了解这么多我们历史走过的东西,作家避免了他们思维的单一化和简单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书生行》这部小说有一种诙谐的气质,我想概括成“回忆性写作当中的情感控制”问题。他在行文中把历史陈旧的东西,以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笔触一带而过,当中有幽默,有诙谐,有跟荒诞时代告别的那种轻松,我觉得这个笔调非常有趣。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震宁这个小说写了一段特殊时期的教师生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通过对教师生活的书写,表达了对老师的全新认识。在他看来,老师的本职就是爱,老师是授人以爱的职业,当一名好老师首先必须要具有爱心,所以这个老师是爱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爱,我觉得这是小说的核心主题,小说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去书写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如何践行着爱的理念。借用小说里面的一个词——“高光时刻”,是说沂山一中在这段时间里因为有这样几位老师热心地传播爱,让大家阅读好书,所以他们认为这一段时刻是沂山一中的“高光时刻”。这也是聂震宁在如何反思历史、如何书写新中国以来的历史,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在一段“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不敢轻易说出“爱”这个字眼。但却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精神,他们藏在这样好老师的内心中,但又不回避矛盾,不掩饰矛盾。聂震宁把这个小说放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下,突出了一个特定时代爱的特别意义。这个小说同样也可以放在知识分子写作的大背景下来看,知识分子写作从八十年代起,过去是“臭老九”,突然知识分子翻身了,扬眉吐气,因此八十年代是知识分子非常兴奋的一个历史时期。到了九十年代知识分子进入到反思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往往成为批判嘲弄的对象。九十年代以后,知识分子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让大家认识到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乏独立的品格,从这个角度去反思。于是会有大量写教师、写校园生活的小说,而往往教师在其中基本上都是被嘲弄的对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聂总的这个《书生行》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高尚的、怀揣大爱的教师形象,这也是有特别意义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晓明:这本小说首先是历史生活的映画。“映画”一词在日语里面是定语,但是我愿意在当代汉语的意义上来使用“映画”,我不是在日语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小说让1963年、1964年的历史像“映画”一样出现在文学史中,非常鲜明,非常生动,非常具像,非常有力度,这些笔法当然是白描,很朴实,但是非常有力道。同时,我觉得这是对一段特殊时期人们生活的实录,以中学作为社会的缩影。他没有写大历史,因为那时候有很多大的历史事件都是小说承载不了的,所以他只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人物的命运、人物的境遇来表现,某种意义也是微言大义。第二,我觉得是教育心史,把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写出来了。这些做教师的,在那个年代依然那么有责任,而我自己恰好就是这群老师的受益者。他们对学生的恳切关心,就是像小说里写的那样,非常真挚朴实。这本书虽然没有大面积地刻画那个年代,但是写出那样一个年代中这些老师如此爱护学生,承担教育的责任,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三,人的良善与美的书写。这本书始终不忘记写人的良善与美,而且写到美,作者有一段正确的美学观。比如我们50年代的人都喜欢健康的女性,会劳动,性格活泼。他在书中就写了很多这样美丽的人。第四,质朴的语言,简洁纯净。小说的语言很少抒情,甚至风景描写都极少,环境描写也都省略,整部作品的语言非常精炼。他在这里写的都是事、人物、心理和动作,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符合人物形象,符合人物当时的情境。文史学者、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卜键:“书生”是本书的关键词,也是作者追忆往事时的亮色,内蕴着一种人性和品格的力量。我的理解基于以下三点:一、书生的泛指与特指。从宽泛的字义上理解,所有读书人都是书生,学校的老师(包括那位林老师)皆可称书生;从传承儒家精神的意义上论列,只有那些有理想、有爱心、有担当、有底线的读书人可称真书生、君子儒。该书的主人公秦子岩、舒甄好为真书生;他们的学生宁镇扬也是真书生。二、迂腐不是真书生的特征。乾隆帝继位之初专发长篇谕旨,驳斥那些贬低书生的说法,自称朕亦一书生,并特别指出“迂谬疏庸”之官正在于不知书,或不解书义。作者也写到各别教师有些迂执古怪,但其主人公皆是优秀杰出之辈,品性高尚,能力超群,干练明爽。三、哪个时代都有“读书种子”。经典的意义,在于传扬一个民族的道统,造就一代代读书种子。《书生行》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如实描绘了那个风雨已来的特殊历史时期,又在这样复杂斑驳的背景下,摹写一对青年夫妻,写他们颠仆不灭的教育情怀。身处逆境而心地纯良,仍然恪守理想信念,当得起读书种子之称。《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我认为这是一个书生关于书生的激情书写,文学书写的价值也在于对历史中的人的精神、思想和心灵的记录,因此从这个角度我讲三句话。第一,《书生行》为书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个人的一段难忘经历出发,成功通过文学的形象书写,展现读书、教育和人生和时代的深邃关系,呈现出独特有趣的知识分子写作面目。第二,这种知识分子写作的特点和优势,除了聚焦大小知识分子群体这样一个题材和书写对象之外,在写作上,它的特点是有知识性,有思想力,以及随之延伸的反思能力。长篇小说《书生行》具有这些特质,在历史的风波变化中,以韦校长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对于以秦子岩为代表的年轻的教职工以及年轻学子的关爱、保护,使得这一代老知识分子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风范对年轻学子和年轻知识分子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对于经典知识、对有用知识,特别是对于道德文化、修养操行的传承传播,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再来探讨。由此可见教育和阅读能够拯救一个学校,拯救一个个体,同时它也能拯救一个民族。第三,《书生行》具有典型的青春的印记,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小说的最后那句,是构思于六十年前一个雷雨之夜。六十年前的构思,我算了一下,那时候你还是一个学生,或许你就是这里面的宁镇扬的雏形,到六十年以后你依然用这样的笔触来写,这个笔触本身还是一致的,让我更加确认它的年代感、青春气息和真实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书生行》的作者不仅富有勇气,而且富有智慧,这部小说将有它自己的历史价值,而且将被文学史记住。《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舒晋瑜:《书生行》是聂总打着他深刻的成长烙印和职业烙印的一部作品,也是他的教育理想、文学理想和出版理想,集合这三种理想的凝结之作。这部作品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有现实意义的,有心的读者可以从《书生行》里面梳理到几个“宝典”,比如阅读的宝典,图书馆管理的宝典。小说写秦子岩、舒甄好进行教育实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与学生们共读世界名著,舒甄好在沂山一中图书馆为师生开辟月报栏,时事新闻窗,还有新书推荐,包括专题讲座,所有这些都是有实操性的。在《书生行》当中聂震宁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都是如实呈现,这种创作观点对于今天的教育环境中如何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于对于乡村建设、教育扶贫,都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第二,这部作品实际上是教育学和阅读学诗意的融合。这种教育的理念一直贯穿于聂震宁作为编辑家、出版家的一生,比如他之前《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里面以书信的形式向青年编辑传递他作为出版家四十年出版人生的智慧和经验,在《书生行》里面他和读者分享他一生得益于教育、得益于阅读的精神财富。聂震宁是带着对教育、对阅读宗教式的崇高和冲动书写这些普通的乡村教师,他们忘我的投身到教育事业,坚守着世道尊严,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精神比英雄的壮举更能让我们感动。我觉得聂震宁和马卡连柯都属于同类作家,他的生活是他的创作的最好注解,而他的创作又是对生活的最好证明,《教育诗》体现出来的文学和教育的融合是马卡连柯创作的独特气质,也有高尔基对于他的巨大影响密不可分。小说最后以秦子岩朗诵高尔基的《海燕》结尾,是向马卡连柯一种遥远的致意,也完美诠释作家的书生气质和理想情怀。
新书上市,推荐阅读
x
聂震宁 | 书生行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深入教育现场,一部用理性的爱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之书上世纪中期,青年教师秦子岩为了爱人舒甄好回到家乡的大山里,一起从事中学教育。小说讲述在特殊年代的狂飙中,这对夫妇和一群毕业于一流高校的教师坚守爱的理念,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学实验。这转瞬即逝的一段岁月却成就了沂山一中的高光时刻,长久铭刻在学子们的记忆深处。《书生行》是用人类历史上的精神之光照亮现实的写作。是一部中国的“教育诗”,凸显了“人”的主题和教育的本质,热烈、真挚,深具启蒙精神和理想情怀。是青春的歌咏,“书生”长行,以献身的激情奔赴生命的前路;青葱岁月,以无悔的实践踏上社会的疆场。是深沉的思辨,从而让理性穿透了历史,那些极其细致生动的描写为我们昭示了真善美的永恒价值。
相关链接
聂震宁:书生行|新刊预览
聂震宁:我怎么写起小说来了|《书生行》创作谈
青春·理想和爱的书写 | 聂震宁长篇小说《书生行》出版
稿件初审:曹译(实习)
稿件复审:徐晨亮
稿件终审:李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