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旧影 | 1984年的北京,马路很窄,可从不堵车……

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4

点击上方“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可以订阅

本文照片均拍摄于1984年的北京



北京的八十年代,我也就才十几岁。虽然还在上学,但我对那个年代记忆还非常清晰,非常怀念。



三十多年前的北京,比现如今要单纯可爱许多,春天的芳香,夏日的绿荫,秋季的灿烂,冬季的肃穆……



那时候的北京,带着老北京的温度,又有着改革开放后的朝气,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特别简单朴实,自然环境也纯洁宜人,雾霾什么的,搁在以前,都不可想象。



那时候,我们大清早晨去练跑圈,傍晚和同学结伴,满大街瞎逛逛,胡同里追跑打闹。



周末就去美术馆看看展览,到王府井书店排长队买书,不然就去约了人踢球、打球。



无聊时,去天安门广场放风筝扔二踢脚,冬日在北海公园滑冰,秋季就去香山、长城看红叶。



那时的生活水平,不算高。八十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每个人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一个月如果能挣到一百元,已是相当令人羡慕了。



虽然收入少,好在那时吃穿都很便宜,就是物质享受还比较贫乏,家里有个彩电,有个双卡录音机,已算很有面子的事情了,如果再有个摩托车,那就算有钱人了,至于有汽车的,那就得是相当富有了。



虽然现在看起来那时挺穷的,但那时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生活水平,有钱的万元户凤毛麟角,贫富分化很小。



那时仿佛不会因为物质方面而产生歧视,大多数人都有工作,医疗都有保障,我记得那时候医药费都有单位报销,而且印象中我家那时候是百分之百的报销。



倒是那时候的个体户,大多都是被单位开除或没有经济来源,被迫营生的,经常遭人歧视。



再说汽车。由于汽车保有量小,那时在北京当司机可是个很神气的工作,会开车更是个被别人羡慕的技能,能开小卧车会受到很多人的崇拜。



开出租车更了不得,那时候开的都是皇冠、公爵、蓝鸟,且收入颇高。当年开小车的人可是被女人追求的目标,出门能坐小车真被别人羡慕死。



八十年代的年轻人要是跟现在比,要朴素很多。因为贫富分化不大,那时候女孩子的择偶的标准就是:人要高大点、憨厚点,有个稳定工作,知识分子最好,出门要是能有摩托车坐就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那时候的男孩子,喜欢骑着一辆大二八去约会,邀请姑娘去玩。姑娘会高兴地坐上自行车,男孩子有时会故意让自行车发生晃动,好像要摔倒,吓得女孩子赶紧搂住他的腰。



当年人们的服装风格也很简单,女孩子夏天穿个衬衫裙子,冬天皮鞋红羽绒服,穿个绿军大衣,也没人背后说谁土气。



八十年代,北京的马路都不像现在这么宽敞,但是不管早晚都不会有堵车的时候,车和车的平均距离,我想应该在三四百米,经常可以见到马路上空无一车的时候。



那时的公交车和现在比起来,有些破旧,有的甚至高度只有一米八多,个高的人上了车都要低着头。车上清一色的北京人,听到的都是满车厢地道的京片子。



偶尔见到的外地游客,不是拎着大包去北京站的,就是背着水壶去北海故宫玩儿的。那时的北京人也没有一点歧视现象,都挺热情。



不过啊,八十年代的治安状况,那可不敢恭维。在我印象里,经常有小痞子成群结队的,打架成风。一到放学,学校门口总聚集一群小混混,北京话叫:准是在“督”谁呢,就是堵人打架的意思。



那时公安系统毕竟没有现在完善,现在一个电话,5分钟之后110就能赶到。那时我印象里,打架之前警察不管,打了之后要是没出大事、没有重伤的,也不太不管,要是快出了人命了,警察就赶紧来了,这一点现在真是进步多了。



八十年代北京的高楼那真是很少很少,能超过10层已算摩天大楼了,那呼家楼的“京广”,就像个操场的旗杆一样矗立在那儿,那好像还是87年才盖的。



那时候北京老城的胡同四合院也基本保存完好,站在景山上环顾四周,那平房像麦田一样,一望无垠,再看看现在的老城,有时候真的很痛心。



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伙儿也都看累了,咱也就先聊到这儿吧。



北京的八十年代,那个距离当今仅仅三十多年的时代,现在提起来,感觉仿佛已经很遥远了。



但每次回想起来,我总是感到很亲切,很亲切……只是,那个时代,再也不会回来了。


参考资料

《印象中八十年代的北京》

作者:佚名


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查看):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内

電 話:

010-66116311


正陽書局南號地址:

前門外廊房二條76號

(南號暫停營業)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在微店随便逛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