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漫谈 | 到底谁是北京人?

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4

点击上方“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可以订阅


北京人把追根溯源叫“捯根儿”,这是一件“扯不清理还乱”的事儿。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历史上,北京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北京人”就是个模糊概念,北京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根儿在北京的人非常少。


您是哪儿的人?


北京人有这样一个传统习惯。 生人见了面,短不了要问对方的 “台甫” 、“贵庚”、哪儿的人。


“台甫”和“贵庚”,属老年间的敬辞,台甫就是姓名表字,贵庚就是岁数。当然,现在的年轻人已很少提及这俩词儿了。不过,生人见面依然喜欢问这“老三样”。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爱寻找共同点,尤其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不信,您可以留神,在社交场合,您跟几个素不相识的人接触,也许用不了几句寒暄,便会提到这 “老三样”。假如是同庚(同岁)或是同乡,自然会找到一些共同语言,给彼此结识或结缘添点儿佐料。


北京人见了面一般爱问您是哪城的根儿,或者问您是在哪条胡同长起来的;更多的时候会问您老家是哪儿。


在饭桌上或其他聚会时,碰上有人问您是哪儿的人,如果您说我是北京人,紧跟着会有人追问是老北京吗?


看来,北京人和老北京人又是不同的概念。



有时,这位说自己是老北京人的人也许会找补一句:我们在旗。


在旗是北京人的专有名词,换句话说,就是一百多年前家里隶属于旗籍。旗,指的是清代的“八旗”。一般人以为,清朝是满族的八旗军队打下的江山。在旗,一准儿是老北京了。


还有人认为,在旗就一定是满族人,其实也未必。旗人有宗室、觉罗、满洲、蒙古、汉军之分。严格地说,宗室、觉罗、满洲、蒙古旗人的原籍是东北和内蒙古,汉旗军人大多是东北籍的汉族人,也有其他省份的汉族人。所以在旗并不一定就是满族人。


而且说到旗人的祖籍,也不见得就是北京,捯根儿的话,旗人在北京呆的年头也不过三百多年。在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中,把旗人称为老北京也是相对而言。



自然,一个家族在一座城市定居繁衍了三百多年,冠以一个“老”字,当之无愧。 


可是现如今这种地道的在旗北京人并不多,绝大多数北京人的祖籍不是北京。有些自称是老北京的人,您捯他的根儿,也许只能往上数三四辈,他的老太爷来的北京。所以一般在社交场合,当您说您是北京人时,对方总要再问一句:您的祖籍是哪儿?


现如今,除非祖上功名显赫的家族有族谱或家谱,一般人家修家谱的很少。由于家族繁衍的支脉庞杂,仅从姓氏上往往很难推断自己的真正祖籍,撑死了往上捯到四辈就不错。


所以,居民户口簿上的籍贯,往往是从父亲那辈儿来的。年轻人对这个概念很模糊,把籍贯和出生地混为一谈的的事儿并不新鲜。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乱和移民等等原因,人口大规模流动迁徙的事儿时有发生。在祖籍这个问题上追根儿,往往很难得到定论。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任院长单霁翔曾经就说:“经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每当此时我都要啰唆一番:我的籍贯是江苏江宁,出生在辽宁沈阳,成长在北京。您说我是哪里的人呢?”籍贯地、出生地、成长地,过去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会十分明确地指向故乡,但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后,人们的空间归属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简单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像单先生这种难说自己是哪儿人的不知有多少。单院长说他出生3个月,就被母亲抱着来到北京,而且在北京生活了60年,但填表时,仍然不能写自己是北京人。


虽然他说自己不算北京人,但和人聊天儿的时候,他说的是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时不时还会蹦出一两句北京土语。



眼下,一般的共识是在哪儿出生就算哪儿的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您问他哪儿的人,只要他是在北京生的,自然会告诉您他是北京人。至于说他爷爷是山西的或河北的,他不管这些。


从北京今后要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角度而言,这种说法应当是比较现实的。不过这么一来,您也许会产生疑问,一对儿河北或河南的年轻夫妇,来北京做小买卖或打工,他们生的孩子算不算北京人呢?或者比如说,一对儿江西青年在北京念的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并安了新家有了孩子,他们算不算北京人呢?


严格地说:是,也不是。


虽说北京是六朝古都,但历史上它就是一个朝代不断更替,人口不断流动的移民城市。有没有纯种儿的北京人?有,70多万年前的北京人,绝对是正根儿,但那会儿的人,可还是猿人呢!



那要是按现在的户籍管理办法来看,只要是有北京市居民户口的,就算是北京人。


要是将来有一天,户籍制度取消了呢?按北京城人口构成的历史沿革,只要他们在京城定居生活,也应该算是北京人。


来自五湖四海的北京人


从琉璃河董家林村出土的古燕国遗迹来看,早在三千零四十多年前,北京已是一座小城。武王伐纣后,封自己的弟弟召公奭于此,召公奭在这里建立了燕国,不过那会儿的人口不会太多。周武王是陕西人。所以有人戏称“北京城是陕西人建的”。


周武王还封了黄帝的后人于蓟。蓟城相当于现在广安门一带。一百多年以后,燕国吞并了蓟国,并迁到了蓟城,从此蓟城就成了燕国首都。不过,燕国虽在此立都近八百年,人口却一直不算多。



汉代的北京仍叫蓟城,班固在《汉韦 · 地理志》中说这里“地广人稀”。蓟城属广阳国,整个广阳国那时人口才七万多,这也许该算是北京人的根儿了。不过在随后的朝代更迭和战争中,蓟城的这些人口也都相继辗转他方了。


公元 938 年,北京这地界成为辽国的南京,也称燕京。以后金、元、明 、清均在此建都。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再到明清的北京,北京城区的大体位置没有多大变化。但是这段历史中间,北京人的变化却太大了。 


辽是契丹族,金是女真族,元是蒙古族,明是汉族,清是满族。五朝统治阶级的民族不同,“北京人”是在民族文化的交融中构筑起来的。


元朝曾将南方地区的很多百姓迁移到了燕京地区,随着蒙古军队进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在这里定居,形成了新的村落。现在的魏公村,在元代叫畏兀儿村,通州区、顺义区的高丽营等,都是当时的“移民村”。



明朝灭元后,为了恢复北京地区昔日的繁荣,从外地招来了大批移民来这里垦荒屯田,经商做工。移民的范围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江浙一带。


于慎行在《谷山笔尘》中分析,北京当时的居民里,“京兆之民,十得一二;营卫之兵,十得四五;四方之民,十得六七。就四方之民中,会稽之民,十得四五。”


会稽,就是古代的浙江一带,这里泛指江南人。“十得四五”,快一半了,可见不少老北京的祖籍在南方。


这次迁移中的山西人也不少。顺义区的稷山营,绛州营,大兴区的赵县营、大同营,都是当年山西移民的痕迹。大兴人就曾经流行一句话:“山西一个县,大兴一个营。”


明朝以后,除了清朝初期的满洲入关外,京城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少了很多,所以明初迁移到北京的人,基本上就可以算是“资深”老北京了。



北京人口到1949年的时候,大约414万人。新中国之后,北京人口就开始了迅速增长,这当中有随着解放军进京并留在这里工作的领导干部,有党政军机关的领导干部和文化、医药、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有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支援北京建设留下来的专业人员等等。


可以说,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在京落户定居后,您能说他们不是北京人吗?尽管有的老人定居北京后,乡音至今未改,但是他们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当了爷爷奶奶。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早就与北京文化融为一体了。



不过,许多建国以后进京落户的老人仍然不忘乡土,提到“老三样”,他们往往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常爱说自己的祖籍。


他们的孩子呢,则基本上都说自己是北京人了,也难怪,孩子是北京出生的嘛,您让他说老家,他压根儿就没去过。


“北京人”与“外地人”


有时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人,常以说话是不是京味儿为标准。这在几十年前还行,现在则另当别论了。



研究北京文化的专家石继昌先生曾著文说:“北京外城的东半部多是商贾和土著汉人,西半部多是仕宦和寄籍士子,据说早年东城人见面爱说:您早喝茶啦!西城人则爱说:您早吃饭啦!故有‘渴不死东城,饿不死西城’的趣谈。”


这绝对是早年间的事儿,现在老北京人甭管住哪一城,见了面都爱说:吃了吗您?很少问喝没喝茶的。当然,新北京人的见面语已没有问饥问饱这一套了。



而且如果把老北京的土语算做京味儿的话,那么有多少年轻的北京人还会说那些土语呢?现在北京人一般都说普通话了,只是有时不留神,嘴里蹦出一两个让别人摸不着头脑的土语,但这并不能作为区别北京人与外地人的标准。其实,有些外地青年到北京工作不久,就融入了北京的文化之中,他们说出的普通话,比有的北京人还标准。


从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来看,谁是北京人谁不是北京人很难严格区分,外地人在北京住久了自然就成了北京人。事实上,很多北京人也正是由外地人“变”成北京人的。



北京城从三千多年前的一座几千人的小城,发展到现在上千万人的国际大都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北京史是一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北京人也是由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组成的群体。所以,北京人没有理由歧视外地人,外地人也应该充满自信地面对北京这座城市 。



本文内容出处

《北京话》

《有鼻子有眼儿》

作者:刘一达



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查看):


《北京话》

者:刘一达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6年3月

掌柜推荐


作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对北京话自然是深入骨髓的热爱。正因为如此,才成为颇具盛名的京味儿作家。作者一直想对北京话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因此长期留意搜集北京话素材。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四十多年搜集北京话的积累。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论述了北京话的探源、发展以及北京话的特点、应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秉承着老舍先生提出的“北京话是活的”这个理念,对于一些“新北京话”也予以关注。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内

電 話:

010-66116311


正陽書局南號地址:

前門外廊房二條76號

(南號暫停營業)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北京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