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十二集(视频+文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36s9lrb6&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十二讲 教育工作者的典范(二)至圣先师孔子为师之风范(2)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上节课就经典当中谈到夫子这些行仪,我们感觉特别能展现夫子教学的智慧,所以归在夫子为师风范的第一个大项“智慧”这个部分。第二个,“仁”,智仁勇是三达德。“仁”是仁德、仁心、仁术。有仁心,接着做出来是利益天下苍生的事业,而且利益的不止当世人而已,而是利益千秋万代。历史当中读书人赞叹夫子,“先孔子而圣者”,比孔子还早成圣贤的古人,“非孔子无以明”,没有孔子的话,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认识他们。因为孔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很多古籍很可能会丧失掉,文化可能会断流。夫子在那个大时代当中很有承担,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然后阐明易道,这些重要的典籍都是折中于夫子。所以夫子以前的两千五百年,文化靠老人家传下来。“后孔子而圣者”,孔子以后的两千五百多年的圣贤人,“非孔子无以法”,“法”是效法,后世的人都效法孔子的精神、孔子的求学、孔子为人师表的态度,所以他们成圣贤。所以夫子是开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为什么能影响这么长远呢?这个关键,在夫子所说的,他自己做到了,才能有这么长远的影响。师长老人家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做到再说是圣人,说了做得到是贤人,说了做不到是骗人。”师长能看得懂圣人的行仪,为什么老子、孔子、释迦佛影响了几千年的人类,因为他们都是做到了,所以人们对他们不会有丝毫的怀疑。所以仁德,它能利益千秋万代,首先的基础在哪里?在以身作则。《大学 31 48987 31 15288 0 0 1852 0 0:00:26 0:00:08 0:00:18 3401里面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他要利益天下苍生,从哪里下功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自己真的真修,以身作则,他才能产生这样的教化效果。夫子以身作则,在有一段与曾子的谈话当中体现出来。曾子说到,我曾经听到谈论夫子的行仪有三段话,但是我听到以后,自己还没有能效法做到。首先说到,“夫子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见到一个人的优点,就肯定他这个优点,没有把他的缺点或者以前做错的事,变成成见放在心上,不会。这个叫厚道,这个叫给人信心。“看人要看后半段,浪子回头金不换”。假如人家以前做错,都不给人家机会,断人的后路,这叫刻薄。一直贬低他、否定他,很可能他会破罐子破摔,他可能会自甘堕落,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完全否定人造成的所以光是一个信任人的眼神跟否定人的眼神,那给人的感受是天壤之别。所以看人可不可以积功累德?看人的这种态度、眼神,假如对人都是信任,光是看别人就给人家信心了,积功累德。假如看人就是怀疑、否定,“哼,不行”,那个眼光扫过去让人家都得内伤,这叫造孽啦。我们修学的路上,改一个习惯都有反复,所以用一个东西也有一个习惯的过程。所以人真正经历过,修身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将军可以不怕死,你叫他不要喝酒,要他的命;叫他别发脾气,他受不了;让他改习气,不容易。改习气就好像一层皮,这样一层一层撕下来,都有这个痛苦的过程,但撕下来了,身心就轻安自在了,不做习性的奴隶了。曾子讲到夫子的行持,“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容易可以转变对别人的一个看法,不会形成成见。你真的改过了,他非常肯定、赞叹你,为你高兴。另外这个“易事”,很容易相处、很容易侍奉,给人家如沐春风。假如我们处处对人都有看法、成见,无形当中就给对方压力了。第二个,夫子的行持,“见人之善若己有之”,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贡献,就像自己有一样高兴,就是随喜赞叹,一丝一毫的嫉妒都没有,还去宣扬。“道人善,即是善”。“是夫子之不争也”,不会跟人家争高下,不傲慢,都能随时看到别人的优点,随喜赞叹。其实现在团体当中、人与人当中,冲突为什么这么多?见不得人好、毁谤,没有欣赏别人。第三,“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是夫子之能劳也”,闻到好的教诲、善言,看到人家的善行,必亲自去落实,实践了,然后再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指导他的学生来做到,那每一个教诲都是自己先落实。为了早一点利益学生,他自己是勇猛精进,这个是“能劳”,自己不辞劳苦的用功提升自己,是仁爱的动力、利益人的动力。那我们看到这一句,我们形成一个态度,觉得哪一个教诲非常好,我们效法夫子一定从我自己做起。比方我们要劝人不贪、不嗔、不痴,我们自己得要把贪嗔痴调伏。假如不这么做,看起来是希望弘道,但有可能是障道。因为假如我们说不要贪,可是我们自己生活上的享受越来越看重,人家听我们台上讲一套,台下又不一样,不只不能弘道,反而让人家怀疑圣贤教育,那就变谤法了。所以我们在学校教书有一个好处,什么好处?鞭策自己。比方说这个道理讲出去,三十五个学生都听到了,我是班主任,我一个人看三十五个,他们是三十五个看我一个。比方说“凡出言,信为先”,老师说的,那大家就看了,“老师,你上次讲的,怎么现在还没做?”那背后就流冷汗了。所以在学校教书,不是压力,是幸福。为什么?没有后路可以走,只能勇往直前。不然你就误了这些孩子,让他对自己、对圣教诲没有信心了。所以任何事都是好事,一念之间用觉悟去看它、用责任去看它,都是好事情。接着,仁德的表现第二个是“耐性”,就像我们这个教育的“教”字,左边两个叉,下边一个小孩;右边一个手拿着树枝。左边是身教,以身作则,父母、老师画第一个叉,孩子潜移默化效法学习,画第二个叉,上行下效,身教;右边手拿着树枝,不厌其烦,耳提面命,耐性。坦白讲,没有耐性也谈不上真心,真的东西不会改,会变的就是假的。所以有没有真心不是嘴巴讲的,得看我们有没有至死不渝、不改变对人的这一份爱。大家都听过“爱的真谛”这首歌吧?这首歌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为什么?最后一句拉得很长,叫“爱是永不止息”,“永不止息”要拉长一点,就代表长长久久才是真爱,不然叫虚情假意。早上结婚了,下午就离婚了,那叫爱欲,那不是真爱。从哪里看到夫子的耐性?夫子在《论语》里展现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礼记·学记》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法,叫“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叫“和易以思”的教学法。引导他,不要让他感觉好像你硬拉着他的鼻子往前走,让他感觉到引人入胜,他自自然然被吸引,而不是硬拉着他。“道而弗牵则和”,他接受得非常欢喜、和谐。“强”是鼓励,鼓励他,“强而弗抑”,“抑”是什么?否定他、压制他,就不好了。应该不断的鼓舞他的信心、善心,“强而弗抑”,他受到鼓舞越学越积极。“强而弗抑则易”,他学得很容易,不会痛苦,不会勉强。“开而弗达则思”,“开”是启发他,但是这个“达”就是不一下子把所有的道理全部讲完,把他的悟门给堵住了,这就有点变填鸭了。你用启发的教学法,有些话点到为止,让他很自然的去思考、去领悟,不要一直压。一直压他就会觉得,“又来了,又要啰嗦了,又要唱歌了。”“和易以思”的教学法,开而弗达,他就会去思考。大家听完《礼记·学记》教学法,真正要教育好一个学生要很大的耐性。这个教学法,我们读到《了凡四训》的时候,尤其是袁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这一段,我们就想起师长老人家说的,以前出家人儒释道都通,是很有学问的好老师,所以才有一句成语叫“无事不登三宝殿”。社会大众一有解不开的问题,问谁?到三宝殿去问法师们,他们都是很有学问,还要通过国家考试才能拿到度牒,那个度牒的程度差不多是进士的程度。而且他们的心地清净,这些世俗的欲望他们能放得下,清净心生智慧。所以感觉到云谷禅师是非常好的老师,他在跟了凡先生短短的互动当中,这个“和易以思”的教学法表演得淋漓尽致。比方说引导他,都用什么引导?他最熟悉的句子,叫共通语言。比方说您今天去跟一个亲戚朋友聊传统文化,他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你就“子曰,子曰”,一句接一句,他一个头两个大。比方说你这个朋友,他种田的,那你就跟他讲,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栽,他说对对对对。你就用他听得懂的去跟他引导,他就很能产生共鸣,所以“道而弗牵”很重要。刚刚说到云谷禅师的教学法,这个因缘就是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对坐三天,他没有起什么妄念,所以云谷禅师就问他,“你怎么都没有妄念?”他说,“我的命早就被人家算定了,几十年来都没改,我还有什么好想的。”云谷禅师哈哈笑,“我本来以为你是豪杰,原来你只是凡夫。”这个“哈哈笑”也会让人家好奇,该笑的时候哈哈一笑。“难道命可以改变吗?”您看这些对话很精彩。命可以改变吗?云谷禅师讲,“人未能无心”,这个自私自利、自我的心放不下,“终为阴阳所缚”,所以他的命运就固定了。但很重要的,“积善之人”,很善良的人、积很厚功德的人,“数固拘他不定”。假如你是了凡先生,听到这句话会怎么样?“哎哟,有希望了。”叫“强而弗抑”,随着谈话,他的信心、他的动力慢慢就被带起来了。你们有没有遇过?比方这个人很有修养,有一个人印堂发黑走进来,跟他讲完半个小时之后,印堂发亮走出去,这个就是教学法功夫很强。您看了凡生几十年就在那里“啊,命改不了”,经过引导出去之后,马上发愿先做三千件善事,所以云谷禅师教学的功力很强。那当然我们体会到了,就能善学善用。所以云谷禅师就告诉他,你这二十年来,命运全部被人家算定了,一丝一毫都没有转变,当然是凡夫。接着他好奇了,难道命运可以改变吗?接着您看云谷禅师讲,“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古代哪个读书人没读《诗经》,没读《尚书》?全读过了,都知道命由我做,福自己求。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书都读过了,书还是书,他还是他。所以总在遇缘不同,他遇到云谷禅师,“啪”,这一句更印象深刻,“对哦,这个我都知道啊,原来我都没有把它落实,是可以改变的。”而且都是他最熟悉的。先讲诗书,再举释迦的教诲。其实这就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社会背景,以前的读书人儒释道都读,教化了我们两千多年了。云谷禅师接着又提到,“我教典中”,我们佛门当中讲到,“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佛门的大戒,释迦、佛菩萨怎么可能骗人呢?结果了凡先生听了以后,也很可贵,他马上主动求教。有些人有怀疑,闷在心里,自己在那里想啊想啊,也不讲出来。他主动求教,这叫“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其实,这一个对经典的误解已经在他心里几十年了。他说,孟子不是说嘛,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我可以力求,功名富贵是身外的东西,怎么求得到呢?您看这个疑很久了。所以落实《弟子规》容不容易?“心有疑,随札记”。云谷禅师告诉他,孟子的话没有错,你自己解错了。“汝不见六祖曰”,《六祖坛经》跟《金刚经》,这两千多年的读书人都读了,《坛经》上面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田靠什么?心耕,怎么会求不到福呢?“从心而觅”,从根本的心地去下功夫,“感无不通”,一定求得到。“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内外都求得到,“是求有益于得也”,你把这些道理都搞清楚了,一定要从心地下功夫。而“若不反躬内省”,你没从心地反省,“而徒向外驰求”,向外去攀求,攀高官、攀有钱人。“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你是求不到的,你没有从根本下手,徒劳无功。“内外双失”,你都向外求,都是贪,也没德行了,那向外求,又没有积福,就不可能求得到。“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财布施才能得财富,法布施才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才能得健康长寿,怎么可能是在那里拜神明就求得到的呢?要如理如法去求,才求得到。把理给他讲清楚了,云谷禅师就问他:“你说说,孔先生算你的命,终身是什么样的命运,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下?”“余以实告”,了凡先生也是很实在的,一一告诉云谷禅师。接着云谷禅师这一句话很重要,这叫“开而弗达”,启发他,不是用道理填鸭给他。听完以后,云谷禅师问他句话,“你自己想想,你应该考上功名吗?”因为你刚刚说你的命中没有功名,命中又没儿子,那你可不可以反省,你自己应该有功名吗?应该有后代吗?这么一问,开而弗达。“余追省良久”,了凡先生沉淀、考虑了好长一段时间,接着自己说了,“不应该。”是他说的,他自己承认的。假如今天我们的朋友说:“我的命中是怎样怎样”,然后我们就跟他说:“对呀,你这个人刻薄,所以你没有孩子。”他接不接受?“我有那么严重吗?”你讲了八分,他觉得自己只有五分,接下来的话就听不下去了。可是你看,云谷禅师他看得清楚,让他自己想,他自己讲出来的,他体会更刻。你看我们现在,人家爸爸妈妈、父母或者一些善知识、长辈提醒我们的问题:哎,你哪里哪里不好。“我有这么差吗?没那么严重吧?”还会不是很能接受。接着了凡先生整个沉淀下来,自己思考、反省说:不应该。科第中人,看起来就有福报,我先天就福薄,又没有积极积功累德,来培养自己的福,“兼不耐烦剧”,就是很容易起情绪、动怒,“不能容人”,肚量又不够。我有点念不下去了,因为我好像就是这样。“时或以才智盖人”,这些心境跟行为变成都折自己福,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这个就是讲话不看场合,不体会人家的心境,“啪”就过去了,人家回去疗伤三天。“轻言妄谈”,动不动聊一些大道理,到底理对不对,就比较狂傲了。“凡此皆薄福之相也”,所以我考不上功名。接着又分析自己为什么没有孩子,“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他太爱干净,所有的蚂蚁、蟑螂全部杀光光,就是太爱干净,可能会伤及生命。其实应该要了解,生命都是有灵性的,诚心可以沟通的。你可以请它们搬家,拿一些好吃的放在外面,请它们去吃,不要伤害。“万类相感”,所有的生命都有灵性,怎么交感?“以诚以忠”,真诚,忠是什么?你也尽力利益它们就会相交感。我们师长老人家当时候在澳洲,刚去的时候蚂蚁一团一团的,真诚待它们,后来互相不干扰。所以了凡先生反省没有孩子,洁癖太严重。第二,“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脾气太大,“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时时爱护人,为人设想,就像天地化育一样,让很多的生命得以成长,但是,这个“忍”就是残忍,会伤及生命。我“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常常喜欢谈很多话,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喝酒喝到半夜,熬夜,“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这也是喜好,“不知葆元毓神”,伤及他的身体,“宜无子者六”。我想他的父母知道他有这些习惯也会担心的,让父母担心也是折福、不孝。他自己的所有问题都讲出来了,他自己承认。了凡先生还有一句很可贵,“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我刚刚讲的只是一部分,我还有很多。人命运怎么改的?“改习为立命之基”,把坏习惯一改,命运接着改。不欺骗自己了,承认自己的错,去改正。我相信听到他自己的自我反省、忏悔,云谷禅师可能会感觉到“孺子可教也”。所以大家不要看,好像这些互动都是理所当然的,假如了凡先生没有反省自己,这个缘可能就到此为止了。这些缘分都是水到渠成的发展,恭敬、真诚的心感召来的。一个人一反省自己,那个真诚就流露出来了。你们有没有看过有一个人在反省自己对父母的不孝,他在那里流眼泪,我们在底下也流眼泪?诚心交感。接着云谷禅师更巩固他的正确的观念跟信心,“云谷曰:岂惟科哉”,不只求科第而已,“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因为他有修那个福报;“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命中没福,最后要饿死的,那都是他自己没有修福感召来的,因为“命由我做,福自己求”。上天都是循着这个自然,绝对不是上天有什么意思的。而且就像生孩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就像孔老夫子的后代;“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像林则徐先生的后代,这个都是证明;“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就是绝后的,没有孩子的,“德至薄也”,福报不够。这个在历史当中最典型的例子,五代十国,“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他本来命中无子,他的祖父一劝他,他听话,积极断恶修善,最后生了五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他活到八十几岁无疾而终,洗好澡,跟人家say good-bye(说再见),就断气走了,没有任何病苦,真好!“圣与贤,可驯致”,我们现在就积功累德,铁定有这样的福报。接着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你今天既然知道自己的非了,赶快把不能考上功名、不能生子这些坏的习惯“尽情改刷”,忏悔,发愿把它过来,然后记得要积德,记得肚量要大,记得对人要有爱心、要和气,记得不要糟蹋自己的身体跟精神,就点了他所有的问题。“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你们读到这句话有没有感觉充电了?“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你从今天开始断恶修善,循着圣人的教诲,你是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一定可以感格,可以改变命运。“太甲曰(《尚书》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所以你这个是今生的命运,只要你肯下功夫,决定可以改。又说“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大家有没有看这几句话引经据典,“强而弗抑”,把他的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他的信心完全坚定,决定可以做得成。大家有没有看到,了凡先生回去之后没有怀疑。后面还讲了很多,包含《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且具体,云谷禅师真的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具体怎么做,还给他功过格,让他怎么操作,慈悲到了极处。好,自己看更精彩,今天回去可以好好读这一段。这是好老师的榜样,就像夫子一样,诲人不倦。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都是善巧方便。这个是第二点,耐性。第三点是有教无类,能展现夫子的仁德,只要肯学的都尽心尽力教。在《论语》当中有讲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个“束修”就是拜师的礼物,在历史当中的说法是十条干肉。这个东西不是很昂贵,算是不怎么贵重的礼品,就代表夫子重视的是什么?拜师的恭敬,是那个礼,而不是说要送多好的东西。此礼不可废,因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才能得十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连一个敬师的态度都没有,那这个缘就不具足了。所以只要是恭恭敬敬行过拜师之礼仪的,夫子一定尽心尽力教诲他。又有一句《论语》当中“述而第七”的例子。刚好互乡这个地方有一个孩子来求学,互乡那个地方民风比较不好,那个地方的老百姓很难教化。结果这个童子来向夫子求学,夫子的弟子就对夫子提出来说:“那个地方的人根性非常恶劣,夫子,你教他很可能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了。”夫子的回答就强调:“他今天来找我,就代表他想要提升嘛,他很爱惜自己,那我当然要回应他的是帮助他提升自己。人家这么洁身自爱,你怎么还拒绝他呢?那我现在教导他,只能够确定的是他现在想学、用心来学,至于他以后怎么样,这个不是我能够控制的,我只跟他好好珍惜当前的因缘就对了。”很惜缘的,哪怕他刚好就这几天善根流露、愿意学,夫子都尽力教他。“述而第七”又有另外一句,让我们去体会有教无类是什么?是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夫子有一天对着弟子讲,“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可能看出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可能有学生想,夫子教我们有没有留一手?这个是起疑心了。夫子看出来了,虽然学生没有讲,让他这个疑心消除,他才能得利益。所以告诉弟子,“你们觉得我还有留一手吗?我决定没有留一手,我全部都和盘托出告诉你们。”其实夫子是弘道之人,他何尝不希望他每一个弟子,马上都有真实的学问来服务苍生,怎么可能会留一手呢虽然夫子这么讲,还是有极少部分的学生疑心去不掉,比方有一个学生叫陈亢,不过虽然他有疑心,但是他这个疑心叫“偏中正”。疑心,心不妥,偏了,可是因为他那个疑心,他怀疑夫子有藏一手,跑去问夫子的儿子孔鲤。所以这么一对话,哇,这一段对话,让人更理解圣人无私、平等。所以他是“偏中正”善行,他也有功德。他就跑去问夫子的儿子,你的父亲私底下有没有教你东西?孔鲤说,没有啊,我们一起上课的,唯一有两次,我刚好从庭院经过,父亲把我找过来,“学诗乎”,你学诗了没有?“不学诗,无以言”,诗是让人温柔敦厚,心地敦厚讲话才不会伤人、才厚道,学诗才会讲话。又有一次,我从庭院经过,父亲看到了,把我叫过来,“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要懂得应对进退、恭敬他人,不然很难跟人相处,很难在人群立足,要学礼。我听完退而学礼,就这两次。陈亢一想:学诗、学礼,夫子在课程当中都有强调,所以没有额外教他的儿子。我这么一问,三个收获:学到了学诗的重要,学礼的重要,又学到君子没有私心,没有对他的儿子特别好,“远其子”,平等的爱护。这个例子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其实我读到这一段,我的体会非常深刻。比方说,我曾经受到卢叔叔的教诲,我们从这些长者身上,他栽培有责任弘扬圣贤教育的晚辈,超过他的孩子,这我是亲身体会过来的。为什么?他们是胸怀天下的苍生。儿子不见得比其他发愿有使命感的人受教,所以谁愿意受教,他倾囊相授。我们上一次去请教这位长者,一跟我们讲,一讲就是七个小时、八个小时,忘了上厕所。真的,从白天讲,讲到晚上才发现整天都还没有上厕所。我们带着几位同仁去向长者求教,这真的可谓是呕心沥血。所以这一点是有教无类,夫子的精神如此,我们从师长、亲近的这些善知识身上都能体会得到。我也曾经跟大家分享过,师长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捐款给儿基会,不小的一笔款项,希望在各个社区都播放伦理道德的教诲。当时捐款仪式结束,我们在蒙古厅吃饭,我印象很深,那个蒙古厅非常的大,吃饭的桌子好长。老人家坐在中间讲中华文化,一开始来宾各讲各的话,有的是记者,有的是教授,都是社会当中很有地位的人。老人家娓娓道来,介绍传统文化,没多久,很奇妙,每一个人都不讲话,全部望着老人家听他讲。老人家那一份利人的心,感动了第一次见面的人。有教无类,甚至抓住任何的机会。那蒙古厅那么大,讲话很耗气,宁可自己耗气,也要抓住每一个人能听闻圣贤教育的机缘。第四点,胸怀天下的苍生。我们看夫子在“礼运大同篇”中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夫子一生不就是往这个目标去努力吗。跟学生谈论到学生的志向,有一次让子路、颜回分享一下他们的志向。子路说,我真的富贵了,或者我自己拥有一些用品,“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我的车马、我的皮衣(我很好的衣服),任何朋友需要,我统统借给他用,把我的用脏了、用坏了,我都不会惋惜。我的就是大家的,大家的还是大家的。应该是这个逻辑吧?我们假如说: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这样人家会担心了。我的就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严以律己,不能去要求别人。我们这么做,是因为我们觉得道义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态度,我们觉得是这样,不要求别人也要这样做。接着颜回讲,“愿无伐善,无施劳”,不伐善就是自己奉献的不会提、不会去邀功,甚至可以把功劳让给众人、让给领导。这个是重要干应该有的胸怀,就像一个国家的大夫。“无施劳”,就是对老百姓要设身处地,他在农忙的时候,你还把他拉来做公共建设,他误了农时,以后就没饭吃,会饿死的。这是一个国君应该有的胸怀,体恤。这是颜回讲出来的志向。接着子路就请问夫子的志向,夫子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怀之”这三句话。假如我们这个社会现在往这个方向,很多问题会慢慢解决。要让老人、父母安心,生活安适,很多老人问题慢慢可以克服。“朋友信之”,人与人假如讲信义,好多冲突、问题都没了。包含夫妻、兄弟都要讲义,就没有这些家庭问题了。“少者怀之”,好好培养下一代,民族、国家才有前途,现在全世界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全世界都在思考怎么来改善这个问题。所以夫子教育的智慧对我们这个时代,太关键了。这是讲到胸怀天下的苍生。甚至于我们都感觉,哪怕夫子的一个叹息都是为了唤醒迷惑的人,那个感叹把我们的羞耻心给唤醒了。比方夫子讲,“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已矣乎”是感叹、叹息。啊呀,我们当学生的假如让夫子常常叹息,我们是有罪过的。人的善根、人的福德从哪里培养?孝亲尊师。我们自己让师长常常摇头、担忧,这是不妥当的。夫子感叹,假如夫子就在我们面前感叹,我们真的惭愧的要磕头忏悔,这才是能真心来孝敬自己的夫子。夫子讲,我没有见到能见自己的过,见过就要知过,“内自讼”,这个“讼”就是能够指正自己、反省自己,这叫什么?悔过。不只知道,还悔。很多人说“我知道啊”,但是您可以感觉到,他还没有能忏悔自己:这些过失真的伤了自己、真的伤了很多人,他体会还没那么深。所以我们看真正发自内心忏悔的人,会后悔、会流眼泪,那是很自然的。但悔过不是哭一哭,过就改了,还要真下功夫,百折不挠,把它调伏,改过。夫子讲到,见其过是知过,内自讼是悔过,还没到改过,能见到能悔过的,就已经非常非常难了。那代表假如夫子对我们这么讲,很可能我们的表现根本就是糟蹋了夫子的教诲,都没有老实、听话、真去干。其实夫子的心里面明不明白?当然他是修学的过来人,他自己当然明白。所以人真正改过了,早一天不要让父母再操心了、不要让师长再操心了、不要让自己的领导再操心了。所以这一个感叹,千古之叹,我们希望不要让孔老夫子白叹。我们做一个真改过的人,“过则勿惮改”。夫子还有感叹,“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像很难看到,好学的那个积极度超过好女色的积极度。我记得我们刚到海口,刚好举办课程,上课那一天,海口三亚举办全世界选美比赛。有一些当地的学长们就开始挣扎:是要去听课呢,还是看选美?那一天也很巧,刚好遇到夫子这一句,“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夫子又提醒我们,“饮食、男女,人大欲存焉”,男女的欲望,要窒欲、要节制,不能放纵,还有包含吃东西的欲望要节制。我们看人这个三寸之舌不节制,把整个地球都快吃垮了。这些都是重要的提醒。其实坦白讲,人真的改过,智慧灵性一提升,欲望自然下降,那个不是勉强的。所以只要真下决心,慢慢下功夫,都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为什么?因为那些习气“不觉本无”,本来没有这些东西,一定可以去掉。一个小孩子哪有这些欲望?那是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放下。“本觉本有”,明德本善本有,一定可以恢复,“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这是提到几句夫子的感叹。我忽然想到我们师长有一句感叹,师长说,“假如中华文化断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对不起祖先、对不起圣贤!”老人家这个感叹,我们听了之后无地自容、很惭愧,羞耻心被老人家这个感叹给唤醒了。所以夫子也好,师长也好,这些以天下苍生为怀的圣哲人,他们连感叹都是一种悲心的流露,来启发我们。就好像今天你的父亲他恨铁不成钢,苦口婆心跟你讲那么久,你不听,他给你呵斥。你也要体会父亲呵斥你,他还伤了自己的身体,就是要把你给唤醒,你得要珍惜自己父亲的苦心才好。假如连父母的苦心都不珍惜,福报迟早要折光,他没有福的本啊。“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你不体恤父母,不孝父母,做人的本跟源头都没了。我们接着,孔子为师的风范第三个重点,“勇气”。“智仁勇”,勇是三达德之一。勇气首先第一个,改过。夫子强调,“过则勿惮改”,“勿惮”就是不要担心、不要害怕,要勇于改过。我们看《三字经》当中讲,“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夫子是圣贤人,遇到一个孩子讲的是他不懂的,他向他请教,这需不需要勇气?有时候我们年纪大了、地位高了,要不耻下问。这个“下”是谦虚的意思,这个“下”是纵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年龄很高,但是求真理的心非常切,遇到年轻人,只要他懂的道是我不懂的,非常恭敬谦卑请教他,没有一点障碍。所以《师说》里面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他懂的东西我们不懂,我们愿意学,都要非常恭敬的去求教。当这个孩子给我们回馈的是我们不足的,我们马上承认、马上去改过,这就是在改过当中展现出勇气。而且坦白讲,改一个过也不是容易事。我们看很多读书人,改一个脾气,改了二十年,下了二十年功夫。“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对治脾气也要下很多大的功夫,甚至得要越挫越勇,“啊呀,我提醒自己别生气,又来了。”所以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自我教育、自我观照很重要。要观照什么?脾气从何而来,擒贼要先擒王。这个贼王在哪里?嗔恨往往跟贪求有关,贪不到就生气了。人假如不贪、不好面子,就不会生气、就不会恼羞成怒。人要生气的时候只要很冷静观照自己的心念,一定可以把生气的根本找到。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还要提醒自己,发了脾气以后很难收拾:发完脾气,五年交情的朋友从此不见面了,损失可大了;发了一次脾气,在团体当中的威信都没有了;或者是以后要配合工作就很困难。所以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一切法得成于忍”,忍不住,自己的修养没了,人与人这个信任、和谐也没了,障碍自己又障碍别人,不行啊。这个部分,我们在第七个大项,“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再来谈,我们今天先把第六大项“向夫子学习”,告一个段落。所以有过错是正常的,哪有人一听闻经典,马上变成圣贤人,历史当中极少。其中有一位圣哲人是最特别,六祖惠能大师。他就听五祖讲半部《金刚经》,一讲他马上放下执着、放下分别,他就彻悟了,那是万分诚敬啊!一听马上随文入观,马上转变自己,马上依教奉行,马上变成圣人。六祖大师他的肉身舍利,现在都还在。勇气表现的第二个重点,第一是改过,第二是承担,所以叫勇于承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提到这里也非常感恩领导人,他在2013年中央党校春节开学典礼,就劝勉大家要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精神,包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这种精神。我们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虽然是老百姓,我们也时时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发展。领导人还期许从政的人要效法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胸怀,还有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操,这是离我们很近的清朝林则徐先生的风范。我感觉国家、民族将兴,必有祯祥。从我们国家的领导者有这份承担,那我们老百姓也要有这个承担。尤其我们已经听闻圣贤教诲,又愿意深入学习,那“为往圣继绝学”就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跟使命了。而《论语》中说到,夫子遇到生命危难的时候,他都毫无畏惧,因为夫子知天命,“中华文化的道统要通过我传承下去,任何人都伤不了我”,有这个承担。夫子讲,“天之未丧斯文也”,这个文就是我们文化的道统,“匡人其如予何”,匡人不可能伤得了我。所以我们有这个担当、发这个愿,短命都会变长寿。确实,改造命运从哪里开始呢?扩宽心量,要以天下为己任,命运就改变。勇气,第三点就是表现在立志。很多人:“啊呀,我这一生吃得饱就好了,平安就好了。”志要发得大,“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人的心量、心愿要像虚空一样大,要比金刚石更坚定、不改变。明朝的王阳明先生说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立志,任何事做不成。所以一个人要有成就,要“发勇猛心,立决定志”;在这个行道的过程,“不顾生死”,这要有勇气,死都不怕,就怕念头不对,就怕言行错误,“不计成败”,就是习气伏不住了、现前了,没关系,“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再转成正念。不要说一个念头不对了,“啊呀,我又这样了,不行了,我太差劲了”,“啊,我趴下去了。”妄念接着一个妄念,念头不对“啪”,“圣与贤,可驯致”,不就回来了吗?圣狂之分,在一念之间。所“不顾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头不对,要有这种勇猛。而夫子期许学生,在《雍也第六》告诉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小人儒就是学了传统文化去谋个一官半职、温饱,这是小人儒。真正的儒要怎么样?修身、齐家 64 48987 64 31672 0 0 3389 0 0:00:14 0:00:09 0:00:05 6761治国、平天下,要有这样的志向。第四,勇气表现在哪?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敢反省自己的不足,敢向学生认错,这也要有勇气。假如我们不敢承认自己不足,不懂的还乱讲,这误人子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得我自己在小学任教,有一次自己失信了,我就一个惯性,开始解释、找借口,我看底下的学生那个表情就是:快听不下去了,快听不下去了,快听不下去了……我一看心里也很难受,在那里挣扎。最后提起勇气,深深一鞠躬,“这件事老师失信了,老师错了”,给他们鞠躬。当我把头抬起来,反而学生的眼睛发亮:老师也道歉,也会“过能改,归于无”,他承认了。其实随顺习气,自己很痛苦,别人听不下去、看不下去;反而自己提起勇气来道歉,自己爱自己了,不随顺习气,别人也得利。有一次,孔子刚好到了武城这个地方,因为他的学生子游在那里当县长。夫子到了武城听到琴瑟在弹《诗经》的乐曲。哇,那一定非常优美、摄受人心。夫子一听很高兴,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割鸡干嘛拿牛刀来割呢?翻作白话文叫小题大做。结果子游听到夫子这么讲,就对夫说:“夫子,以前我听您的教诲说:君子(领导者)他学道,就是学礼乐的教化,则爱人,他就更懂得去爱护百姓了;小人学道(这个小人是指平民百姓),他就懂得服从国家的命令,很善良。这是您教我的,所以我现在礼乐来教百姓,您老人家怎么说割鸡焉用牛刀呢?”孔子听完马上说,“哎呀,同学们,同学们,子游讲得对,我刚刚那个是开玩笑话,我讲错了。”马上给学生道歉。但是事实上坦白讲,夫子是太高兴了,看到学生真的落实礼乐教化,很欣慰。这个是勇气。我们再看,向夫子学习还有第四个大项,夫子的行仪、夫子的威仪非常好。一个为师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规中矩,学生一看,那个恭敬心就起来了。今天假如一个学校老师站在台上,穿短裤,穿拖鞋,你看学生在底下听课,会不会很恭敬?所以“自重而后人重”,人的衣装就是一种威仪的展现。在《论语》当中有讲到,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但是也不失威严,“温而厉”。“威而不猛”,虽然很有威严,但是不会“猛”,就是会给人压迫感。“恭而安”,一般人温和,可能就比较没有严肃的这种摄受力,然后太威猛了,就可能会给人压力,夫子威但是不猛,恭敬,对人非常的客气、尊重,但是身心非常的柔和、安详。其实他那个恭敬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性德流露,那他身心当然都是非常安详。我们一开始学,要恭敬别人,就要装一下。比方今天做接待,接待十几个人,鞠躬。然后接待完客人回去了:“啊,让我躺一个小时,身体有点僵硬。”其实都是从内在的真心自然而然流露的,都是中道,恭而安,威而不猛。另外又有弟子讲,“君子有三变”,他们觉得夫子有三变。“望之俨然”,远远看到夫子,他非常有威严。“即之也温”,亲近他的时候觉得好亲切。“听其言也厉”,夫子一讲话震慑他们的心灵,句句都是义正言辞,所以说“君子有三变”。其实君子没变,没变在哪?真心对他们的护念、护流露出来的威仪,所以叫“诚于中,形于外”。所以夫子这些行仪也很值得我们去体会,从心地上去效法夫子的德行。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再讲第七个,“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好,谢谢大家!
【点击下面的题目自动跳转到对应内容】
多一次分享,多一人受益,多一次转发,多一次布施,感恩一切
【搜索关键词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感恩您的关注,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长期转发分享传统文化精彩讲课视频、公益论坛、及一切利益众生的正能量!如果您有精彩内容可以提供给我们,通过平台分享出去让让多人受益。有什么更好的建议也可反馈给我们!感恩家人!您的持续收看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平台编辑:孙均来
手机:15145538103
微信QQ: 87202986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平台
更多精彩平台长按二维码关注:爱心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