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名片”到“四季花开” 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伊犁河畔江苏组团基础教育援疆纪实
名师工作室、家门口的南通中学、中高考成绩逐年攀升……行走在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伊犁州,江苏“组团”教育援疆结下的果实随处可见。3年来,在江苏的援助下,伊犁州直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再到高中教育,名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领衔,江苏省“组团式”教育援疆为伊犁构建了完备的一站式教育体系。3年“组团”援疆,缘何从“全国教育看江苏”一张名片得以在伊犁实现四季花开?为帮助提升伊犁州基础教育软硬实力,第十批江苏“组团式”教育团队创新探索“名校长+管理层+骨干教师”的“组团式”教育援疆模式,择优遴选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集中到伊犁州基础较好的学校开展为期1年半至3年的“组团式”援疆,建设一批软硬件一流的伊犁乃至全疆最好学校。据统计,江苏第十批教育援伊干部人才共80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援疆教师占一半以上,都成为受援单位业务骨干。3年来,江苏投入教育领域援伊资金达12亿元,占援助总资金的20%以上,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学校办学条件。江苏教育援疆干部人才和资金投入规模在19个对口支援省市中均位居前列。为引领伊犁州高三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推动伊犁州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近日,伊犁州教育局教研室与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市第一中学联合举行主题为“‘伊’路同行‘常’往来 聚焦高考深数研”的高三数学研讨会。3年来,这样的研讨会不知道开了多少次。 图为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援疆教师指导少数民族学生用“水写石”书写。(资料图)
为提升伊犁州教育教学水平,3年来,第十批江苏“组团式”教育团队采取“送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受援单位业务尖子,全面建立“师带徒”“专家带骨干”“团队带团队”结对帮带关系。第十批江苏“组团式”教育团队统一制定帮带目标责任书,建立“组团式”援疆教师“一日一解析、一周一讲评、一月一座谈、一季一回顾、一年一评比”的“五个一”帮带工作机制。由援疆教师领衔的江苏援疆名师工作室暨伊犁州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有38个,占总数的84%。援疆团队与本地教师合作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得国家级课题5个,参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2项,自治区级课题立项41个,1项教学成果入选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推荐名单,3项成果荣获2022年自治区优秀教学案例,指导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90篇,核心期刊杂志论文28篇,联合申报专利并获授权27件,举办各类公开讲座2100余场次,培训教师6万余人次。南通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南通援疆工作组充分发挥南通“教育之乡”的优势,在伊宁县推广南通教育模式。以南通学校校长为首的教育援疆团队全方位支援伊宁县二中,“嫁接移植”南通教学经验,精心打造伊犁河谷的“南通中学”,伊宁县高考成绩明显提高,学生整体成绩由“高峰”迈向“高原”,当地群众称之为“家门口的南通中学”。 图为伊宁县二中、伊宁县高中集团语文备课组活动。(资料图)
南通教育援疆领队、伊宁县二中校长卫清常常告诫援疆教师:“援疆不仅仅是支教,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做好‘传帮带’,要铸魂立德”。据卫清介绍,伊宁县二中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组建了以优秀援疆教师和本校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导师团,对学校的青年教师采取分层培养,个性化指导。3年共结对167对师徒;援疆教师指导徒弟展示课160余节,诊断课堂200余次。学校牵头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实现“疆内疆外双循环”:疆内以5个“名师工作室”为依托,与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等学校加强交流,进行区域内资源的共建共享;疆外与江苏省南通中学等名校挂钩结对,多层次引领本地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输血”“换血”和“造血”并重,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在“组团式”教育援疆支持下,伊宁县二中“南通班”、新源县二中“扬州班”、霍城江苏中学“江阴班”、尼勒克县第一中学“武进班”、巩留县高级中学“张家港班”、昭苏县第一中学“泰州凤凰班”等以援疆教师为主的示范班级近3年高考成绩明显提高。2022年,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伊宁市第二十八中学、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察布查尔县盐城实验学校、尼勒克县武进实验学校、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在援疆教师用心帮扶下,中考取得巨大进步,得到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据了解,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是师市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江苏省镇江市对口援建,学校建成如期开学。学校采取“组团式”援疆模式,3年来,学校一至九年级所有学科均在四师处于领跑位置,中考成绩年年攀升。3年来,江苏教育援疆团队工作成效得到前后方领导和教育系统的充分认可,充分彰显了“组团式”援疆综合效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陈伟俊对此作出肯定批示:“江苏教育援疆有深度、有力度。”(伊犁日报 记者 李涛 通讯员 彭召波 卫清 常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