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特别的日子,你怎能不知道从“飞天”到“天问” 我们经历了什么?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日。国家航天局宣布了一个消息: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天问”来源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怀有飞上天空的梦想,对太空、宇宙更是不断探索。古代中国人因尚未掌握航空航天的科学规律,就通过创作神话故事来表达飞天愿望,脍炙人口的有「嫦娥奔月」。据西汉《淮南子》等古书记载,嫦娥是《山海经》中古天帝后羿的妻子,因服用帝俊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的广寒宫中。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就有关于「天宫圣境」的记载:“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
从遐想到实践
——飞天壁画与古代飞行器发明
人们对飞天的遐想,不仅是对未知超能力的崇拜,也是对自由的向往。因此,在中国古代神化中,各路神仙都是或腾云驾雾,或御风而行,或端坐于坐骑之上。待佛教的成功落地,加之与道教融合,中华的飞行梦有了一种新形象——飞天。
“飞天”是佛教里一种想象的飞神,在佛经中称为天歌神、天乐神、散花神。传说中的飞天能歌善舞,每当佛在讲法时,她们便凌空飞舞,奏乐散花,全身还会散发出芬芳馥郁的香气,故亦称为“香音神”。中国最独特的艺术创作之一——敦煌飞天,在洞窟创建同时出现,自十六国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至元末。
中国古人对航空航天的探索研究并未仅停留在想象层面,亦有诸多成果:史书记载,汉初有「风筝」,据载汉代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唐朝的一位将军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竹蜻蜓」的最早记载是在晋朝;相传「天灯」乃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发明,所以又称孔明灯……火药出现后,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明朝学者茅元仪的著作《武备志》中,就曾记载“神火飞鸦”“火龙出水”“飞空沙筒”等古代火箭的制作方法。
古代纸鸢
“神火飞鸦”
在曲折中艰难探索
——载人飞行的发展之路
而载人飞行器的探索之路,则要坎坷的多……
《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此时北方匈奴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两国战争连连。有人应王莽征伐匈奴的招募,自称“一日千里,可窥匈奴”。为证明自己会飞,此人“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行百步”,但最终结局是“堕”,昭示飞行失败。
明朝的万户,更是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万户原名陶成道,为完成自己的飞行梦想,他把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然后叫仆人点火发射。其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却终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为了纪念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万户飞天
广东也是一个航空航天事业人才辈出的福地。111年前,航父冯如生于江门恩平,他把炎黄子孙长久以来的“蓝天梦”变为了现实。冯如是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第一个飞行家。1909年9月21日,在美国奥克兰市,冯如驾驶第一架中国人自制的飞机成功飞上天空,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这次飞行还超过莱特兄弟首次试飞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世界最好飞行成绩。冯如为中国航空航天史写下了光辉的第一篇章。
冯如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中华民族也由此开启了中国航空事业的伟大征程
而冯如的同村、同族后辈,同样走上航空报国之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长期主持我国航空惯性导航系统研发,并勇挑重担,率领团队自主研发出达到西方水准的惯导系统。在离开618所后,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上,还在故乡恩平设立航空特色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在航空航天科技和教育教学有贡献的师生。
冯培德院士与冯如故乡的孩子们在一起
我国现代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航天人的努力
现代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年2月开始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当时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从此拉开中国航天史序幕。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经过广大参研参试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两弹一星
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近日,孙家栋、王希季、戚发轫、胡世祥、潘厚任、胡其正、彭成荣、张福田、陈寿椿、韩厚健、方心虎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
“中国航天日”标志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卫星发射业务。
长征二号
1986年2月,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像巨龙一般腾空而起,把1200多千克的“亚洲一号”卫星准确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向世人展现了中国运载火箭的神韵和风采。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
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2008年9月,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中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一号卫星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嫦娥二号”奔月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示意图
2012年6月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将第一次入住“天宫”。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
刘洋
2012年12月,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区域性正式服务。
2013年4月,中国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高分一号”卫星北京影像图
2013年6月,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2014年12月,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完成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飞行乘组由两名男性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顺利返回
2019年年初,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着陆,实现了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以及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
嫦娥四号月球车
2019年是中国航天的“硬核年”,嫦娥问月、北斗指路、长五复飞等等,全年34次航天发射,占据了全球发射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2019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开幕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发布了《中国航天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声明》。吴艳华表示,中国航天始终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向未来,中国航天将持续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更好地推进航天助力可持续发展。
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实现航天强国梦想
2020年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东方红一号”卫星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作为“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参与者,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习近平指出,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
习近平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宣布了一个消息: 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同时,还公布了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
接下来,中国航天将迎来破纪录的“超级20+20”。在2020年年底,中国探月“绕落回”三部曲的第三乐章即将奏响,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奔赴广寒宫,执行全球自1976年以来的首次月球取样返回任务。除了带回超过2千克的月壤和月岩样本,嫦娥五号还将验证月面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
嫦娥五号探测器
今年的中国航天日恰逢“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50周年,除了回顾中国的航天史,我们更加不能忘记“两弹一星”精神等航天精神。
4月8日,航天英雄、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就在“向上的力量•未来十年”大型主题演讲活动中,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利伟说道,有一种精神叫“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有一种力量叫做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有一种情感叫做祖国不会忘记,支撑着每一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的人。
杨利伟演讲现场
时至今日,我国已先后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40多项双边航天合作协定,交付整星出口项目13个,为2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商业发射服务60余次,“中国航天”已成为一张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
而今,“上九天揽月”已不再是幻想,中国航天事业必将阔步前进,正如杨利伟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航天迈入航天强国!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在开启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我们将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来自贵州的设计师李杰:
文字 | 胡漫雨 彭乐怡(实习生)
部分图片素材及视频来源网络
排版 | 彭乐怡
校对 | 李薇
逐梦航天,科技兴国——刘人怀院士的空天报国梦
扬冯如壮志,让梦想启航——纪念冯如飞天110周年
冯培德院士:坚持自主研发之路,助力航空航天后备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