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内向的人,心里都有一座火山 | 吗哪
读C.S.路易斯的自传《惊悦》,我时常有共鸣。
比如他说,自己的「消极需求」比「积极需求」更强:比起和大家一起玩,更想一个人安静地待着。
比如他说,自己从小有一种悲观倾向,就像被人缚住手脚,无法带来任何改变。
这样一个人写自传,居然以喜悦做主题,不是很令人惊讶吗?
但人类有趣的地方正在于此:那些悲悲戚戚的人,心里对喜悦有极深的渴望;每个内向的人,心里都燃烧着一座火山。
1
路易斯内向、悲观的性格,除了天性,也和童年经历有关。
他的母亲去世得早。他始终记得一天夜里,他病了,又是头疼又是牙疼。他大声哭着,渴望妈妈,妈妈却没有来。好几个医生在妈妈的房间里。走廊上人来人往,门开了又关。最后,爸爸含着泪过来,告诉他:妈妈得了不治之症。
对一个没接触过死亡的孩子来说,这段经历像天塌了一样。
更糟的是,爸爸从此像变了一个人,喜怒无常,且很难沟通。路易斯不但失去了妈妈,还渐渐地失去了爸爸,从此与年长三岁的哥哥相依为命。
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他自然不会对世界有什么好感。
但多年以后,他回顾这段经历,眼里并不全是灰蒙蒙一片,而是有火焰在闪烁。这火焰,就是他所说的「喜悦」。
他记载了三段感受这喜悦的经历。其中一段,是他读《泰格纳挽歌》:「我听见一个声音在喊/美丽的巴尔德尔/死了,死了——」他写到:
巴尔德尔是谁,我一无所知;但是刹那间,我整个人升上了宽广的北方的天空,我渴望着某种永远无法描述的东西,这种欲望强烈到几乎让我感到虚弱。接着,和以往几次经历一样,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我发现欲望已经消失了,我多么希望能重新置身于欲望之中。
这里的「欲望」,不是来自身体,而是一个灵魂对更宽阔的世界的渴求。我想起自己中学时读《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种空灵的笔触,传递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不是杨柳,也不是雨雪,是一个飘摇在尘世之上的世界,吸引过客们驻足。这是内向心灵的隐秘激情,暗示活着的意义所在。
2
但矛盾的是,人追逐喜悦,就像小狗追逐尾巴:知道它在那里,却总也追不着。
这种失望是很深的。路易斯以为文学能带来喜悦,但是随着他在其中越走越深,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兴奋感却消失了。他能分清北欧神话诗歌的细微区别,却再难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喜悦。
知至多,乐至少。
我考上中文系后,也有类似的经历。读小说很快乐,但仔细研究,快乐就隐藏了。诗歌很美,可一旦肢解得支离破碎,美就如烟云消散。有一天,我在宿舍午睡起来,想到下午要去学《文艺理论批评史》,心头涌起一股荒诞:我要去学个啥?
这不是文学青年才有的悲剧。据说,王尔德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着,一是得到了。」无论你追求的是什么——金钱、权力、爱情、成功……一旦得到手,快乐就开始走下坡。
这种难以满足的渴望,暗示你是为另一个世界所造。在那里,才有真正能让你满足的存在。正是在这渴望的引导(或者用「裹挟」、「猛推」等更强力的词)下,路易斯一步一步走出人生早年的无神论,进入有神论的世界,并最终归向正统的基督信仰。
在这过程中,许多伟大的作家功不可没。比如叶芝,他真的相信自己笔下的奇幻;切斯特顿,路易斯认为他是「所有活着的人中最明智的一位」;还有《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他是路易斯的同事和好朋友。
还有许多认真而有才华的作者,让路易斯感到:一个没有神的世界多么无趣;一个有神的世界虽然有许多难题,但充满冒险和趣味(何况基督信仰还有那么多的历史证据)。
路易斯写到:
1929年复活节过后的那个学期,我投降了,承认上帝是上帝,我双膝跪地,祈祷:也许,我就是那个晚上全英格兰最沮丧、最不情愿的一个皈依者。
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一件事,现在却感觉是最夺目、最明显的一件事:神之谦卑,竟至接受这样一个皈依者。那个浪子毕竟还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回了家(指《路加福音》15章的浪子)。而我这个浪子,却是一路踢打挣扎、满心怨恨、眼珠四处乱转就想瞅准机会赶紧逃走,最后才被拖进了大敞着的家门——门后的这份大爱,谁又能完全体会呢?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么信主的。有人是从科学入手,有人是被基督徒的爱吸引,有人甚至直接被圣灵感动……路易斯只是一类人的代表。但无论如何,来到神面前的人,都感受到那种难以言说的「喜悦」。
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具有明确的方向——透过十字架,走向三位一体的神。在这条路上,我经历到更深的渴慕、更大的满足。
3
如何得到这份喜悦呢?说起来简单,做到不容易,那就是:不再以任何事物——包括「喜悦」本身——为你的最高追求。路易斯写到:「『喜悦』就是渴望的过程。而渴望的对象,很显然,并非我自己的大脑或者身体的某个状态。」
要渴慕上帝。他是火山炽热的内核,吸引所有外向、内向的心灵来寻求他,以他为满足。
我若专心寻求喜悦,喜悦若即若离,甚至渐行渐远;我若专心寻求神,喜悦不期而至,像一份来自天堂的厚礼。
寻求神,不仅意味着规律地读经、默想、祷告,也意味着关心、服侍身边的人,活出基督的爱。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切行动中,有一颗舍己、爱神的心。就像Audrey Assad在《Show Me》里所唱的:
Bind up these broken bones
你使破碎的骨头连结复生
Mercy bend and breathe me back to life
你的怜悯赐我全新的生命
But not before You show me how to die
但在这之前,你向我展现如何死亡
是show me(向我展现),不是tell me(告诉我)、order me(命令我)或teach me(教我)。Show,意味着神要我经历的死亡,他自己早已经历。我如今一切的顺服,都不超过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顺服;我的「死亡」,全然在耶稣死而复生的恩典之下。
这种「死亡」,是每个认识神的人的必经之路。路易斯说,他信主之后,对自我的关注大大减少了;与此同时,拥有信仰和祈祷,让他开始变得外向。用周围人的话来说,他「走出自己」了。
内向的人知道,这是多难得的成长:不是强迫自己去和人交往,而是随着性情的改变,开始自然地关注别人。这是上帝之手在人心中奇妙的工作。
本周吗哪里,有这样一节经文:
爱里没有惧怕,完全的爱可以把惧怕驱除,因为惧怕含有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还没有完全。(约翰一书4:18 新译本)
完全的爱,驱除「走出去」的恐惧,因为深知:遵从神命令踏出的每一步,带来的都不是刑罚,而是数不尽的恩典、出人意料的喜悦。
▼
以下是听友Lili本周(4.29-5.5)制作的吗哪。
如果你喜欢,文末有赞赏二维码,请给Lili鼓励和支持。谢谢!
*每天回复【吗哪】,可接收听友Lili制作的精美小卡片。
晚祷时刻:
爱里没有惧怕,完全的爱可以把惧怕驱除,因为惧怕含有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还没有完全。(约翰一书4:18 新译本)
Lili做图不易 恳请赞赏鼓励
长按以下二维码,即可自由赞赏
无花果听歌是个人订阅号
你的赞赏能帮助我持续运营
阿浅在此诚挚感谢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