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单是一份礼物 | 吗哪
文/阿浅
图/Lili
在《回家的渴望》里,卢云写到自己经历的两次孤单,格外触动我。
第一次孤单,是他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感受到的。他说:
哈佛大学是个企图心很强的学府,只对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对权力、力争上游、政治影响力、经济有成这些感兴趣。在那里讲论耶稣,一向都不容易,我也感受到压力,要采纳学校的模式,在那个环境中要成为更有竞争力、「有所成」的教授。母亲的死亡隔绝了我与她的亲爱关系,那让我觉得孤单,我的祷告也很冷淡,无法回应那些想要跟我作朋友的人,周遭也没有一个可以投身的群体。我知道我必须要做些什么,但却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而绝望。我开始在祷告中求耶稣指引我,脱离痛苦的方向。
在这种孤单中,他受邀到「方舟」——一个与身心障碍者一同生活的群体——做牧者。在那里,他找到了归属与家的感觉,与大家建立起温馨亲密的友谊。
然而第二年,他与一位挚友的关系完全破裂。他感到整个世界倒塌,不再能融入群体与教会。那时,他开始经历第二次孤单。
在这次孤单中,他渐渐发现,自己一直在人的身上寻找只有神能给予的那份原初、永恒的爱。他意识到,这次孤单与先前的孤单不一样:
第二次的孤单更彻底,更触及我的存在意识,远超过两人的关系,而进入一种秘境,深信自己若是能放开一些特别的依恋,以及对朋友的需求,就会得到更宽阔的天地。这种孤单是让上帝成为生命中心,并与耶稣在圣经里的邀约有关:「离开父亲,离开母亲,离开兄弟,离开姊妹,离开朋友,你才会有上百个兄弟、姊妹、朋友。」
这是他所经历的心灵黑夜,是上帝呼召他进入更浩瀚、更亲密的关系的时刻。
卢云的经历,让我回想自己的孤单。我大概5岁时,跟爸爸妈妈从闽北搬家到闽南,仿佛突然失去了所有朋友,变成一个人了。在青少年时期,我心里总有一个画面:人们在房间里开宴会、欢庆,我站在窗户外面看。某种不安全感萦绕着我,让我总觉得别人会嘲笑我,拒绝我。我若奋不顾身,会撞上一面墙。
信主这些年来,我感到孤单的心渐渐被拥抱,越来越愿意也能够与他人建立关系。但在心里某个地方,我仍然觉得有个空洞。即使在和弟兄姐妹相聚最欢乐的时刻,我仍有一种未得满足的渴求。
卢云的分享让我发现,这「第二次的孤单」不是什么噩梦,反而是一份礼物。它让我知道:无论我们的团契多么美好,我仍要单单仰望神,去走进那更浩瀚、更亲密的爱。
与此同时,我也知道:每个人都同样是孤单的。这让我对人和人之间的难以相互理解、乃至相互伤害,有了更多宽容。我们注定是无法完全、彻底相互理解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隐秘的圣地,单单属于神。
但我们的相互分享仍然有价值。我们像一群共同飞行的候鸟:我无法变成你,你也无法变成我;但我们借助彼此的风,可以飞得更远、更省力,向着共同的目标。
于是,我写下这首名为《观星者》的诗——
观星者
我们互不相连
但站在同一片大地上
每一次触碰
都让我们更深走进自己的孤单
夜幕下
我们是披着树叶的演员
看不清彼此的脸
只有上帝撒在夜空中的光
照见浑浑噩噩的眼睛
起舞吧
在黑暗中
按照群星的轨迹
伴着风的交响
你不晓得他从哪里来
往哪里去
却按他的意思舒展身体
夜晚的树伸开枝桠
化作晨曦中的鸟
我无法飞入你的心
却借着你翅膀卷起的风
与你一起
飞入他双手之间的静谧
再聆听这首古老的《O Come, O Come Emmanuel》——以马内利来临,你是否有更多感触呢?
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是耶稣的另一个名字。在所有的孤单、互不理解、软弱、疼痛中,他与我们同在。
▼
以下是听友Lili本周(7.14-7.20)制作的「吗哪」。
如果你喜欢,请点击文末「喜欢作者」,给Lili鼓励和支持。谢谢!
*每天回复【吗哪】,可接收听友Lili制作的经文小卡片。
晚祷时刻
耶稣听见了,就离开那里,独自坐船到旷野去。群众听见了,就从各城步行来跟随他。。
马太福音14:13 新译本
Lili做图不易,恳请赞赏鼓励。点击文末「喜欢作者」即可自由赞赏。
无花果听歌是个人订阅号,分享好歌,以及有信、有望、有爱的生活故事。你的赞赏能帮助我们持续努力,阿浅在此诚挚感谢你!
▵长按可关注
阿浅出生于1989年,是吉吉的丈夫,泡泡的爸爸,微读圣经公众号的编辑。很高兴认识你!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