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漫步·社群在造︱一个外来者在上海龙华的第四年

池勉 shi-zheng-ting 2022-09-09

2015年春天以前,我对龙华的印象,只停留在周旋的歌里。周旋唱,“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 当时想,既然大家都要专门去龙华看桃花,这地方一定离得很远吧,看桃花跟郊游差不多。


2015年春天,因为想做一个文创类的联合办公空间,希望找个交通便利、采光好,又不那么商务的地方,我第一次来到了龙华。


和很多上海长大的朋友不同,我对龙华没有童年记忆。上海朋友多数小时候都到龙华烈士陵园祭拜过,在这里戴红领巾或入团。也有人家里信佛,年年都到龙华寺烧香。而我不一样,我是个外来者,龙华地区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要从头探索的。


第一次从11号线龙华路站出来,龙华寺门口的旅游城正在拆,一个新大殿正在建,烈士陵园绿树成荫。我的目的地,原江南枪炮厂遗址上改建的2577创意大院。正是春天最好看的时候,有树有花有小鸟叫,又刚好有个面积和起租时间都合适的房源,采光也好,于是就决定是这里了。在装修期间,我把自己家也从杨浦搬到了徐汇,从一个外来者,慢慢变成了龙华居民。


我第一次看房时候拍下的照片,从办公室里能看到远处的龙华塔。本文图片均为作者供图

一个有改造潜力的露台也是我喜欢这里的原因之一

改造后的露台是墨迩空间最受欢迎的部分


第一次听说“在地性”这个词


经过半年改造,2016年春天,墨迩空间开门营业。2016年是国内联合办公行业迅猛发展又不断洗牌的一年。市场是很直接的,你是联合办公呀?哦,在什么位置?


“龙华”。
“龙华在哪里?”
曾经还有人问说,“龙华在青浦吗?” 
也总有朋友担忧地跟我说,“你这个地方啊,就是离市区太远了。”


我总是一遍遍解释,龙华在徐汇区,离徐家汇只有两站地铁,离徐汇滨江很近的。
听的人若有所思,点点头,“你们附近还有什么地方可以逛的么?”


2016年秋天,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原因,空间的租赁情况不怎么好。受到当时入驻团队“暖澡堂植物研究所”的一次workshop的启发,我也邀请了十几位各行各业的朋友,来给墨迩空间把把脉,讨论一下下一步的发展。


记得我们说到很多“我想做的事”,“可以做的事“,开了各种脑洞后,一位朋友说,当代艺术里面有个词叫做“在地性”,你们前面讨论了这么多,难道不应该从现在已经在墨迩空间里的人出发?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们能和空间里的人一起做什么,再扩大一点,和我们所在的2577创意大院里的人,能一起做点什么。


最简单的,空间和入驻的团队合作过workshop,市集;和园区工会合作,挂牌成为工会职工图书馆,举办文化课堂的场地。更进一步的,尝试了参与到其中一个入驻团队的日常工作。也开始和园区隔壁邻居,烈士陵园纪念馆开始合作,为她们匹配了文创产品开发团队。


与空间入驻的设计师合作开手工类Workshop

挂牌成为创意大院职工书屋的时候,我们组织了读诗会


从租赁模式到社群运营到关注城市与社区


进入2018年,我越来越认识到,联合办公这样的商业模式,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小个体户,是比较困难的。这个市场越来越成熟,大品牌从地址位置到装修以及配套服务,都日渐完善。客户也越来越有比较。如果仍然在联合办公这个领域里和他们竞争,墨迩空间是没有希望的。如何摆脱单纯的租赁模式,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装修显得过于“朴实”的墨迩空间走廊,不过入驻的人会自己来装饰自己的墙面


运营的三年下来,我很感激的是有客户从一开始入驻,就一直留了下来。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的客户,多数也保持着朋友关系。墨迩空间的客户轮转率比较低,所以团队之间都比较熟悉。再加上整体空间也不大,目前就更像是一个大家分享了一层办公室。空间入驻团队和经常来这里参加活动的人,也大都集中在设计、视觉创作、影像、手做、广告、文化研究等领域。


墨迩空间一直都很多公共图书,我自己特别爱买独立杂志,最近几年国内出的独立杂志几乎都有买,去世界各地旅行也会背书背杂志回来。我们有一个公共会客厅兼阅览室。但空间内部的人,工作忙起来,也没有太多时间来翻书的。于是,我们在2018年初做了一次改造,让这个客厅更加开放,希望它变成一个对社会开放的公共空间。慢慢的,开始有爱书的人专门来翻书。这都是我很开心看到的。


改造前的墨迩空间公共会客厅,人多的时候就会稍显拥挤,图为2017年上海双年展51人项目之一现场

改造后的空间更加灵活,图为“乐迩聊”Talk现场

北欧市集

草地音乐会


2017到2018年,因为参与到了一些城市微更新项目的拍摄记录项目,我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的变化,关注街道和街道的不同,开始去大学旁听城市规划讲座,也更多地在思考,作为一个聚集了一些创意人的公共空间,我们能和龙华这个社区,发生什么样的互动呢?


这个地区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不同吗?


答案应该是很难吧,但如果不做点什么,就永远不会发生。


离我们不远就是徐汇滨江,是很受欢迎的户外休闲运动的亲水平台,也是有着诸多工业遗产的一片区域。


今年6月,在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的提议下,墨迩空间作为“龙华居民”,组织了一次城市行走爱好者的“龙华漫步”。设计路线的时候我在想,作为一个从“外来者”逐渐变成“居民”身份的我,要给大家展示怎么样的一个龙华呢?


1937年上海地图中的龙华地区


打开1937年的龙华地图,淞沪警备司令部是如今的龙华烈士陵园,对面的孤儿院如今是高端住宅楼盘,龙华寺依然健在,龙华飞行港在70年代迁到了虹桥,成为大家熟知的虹桥机场,机场的仓库改造成了余德耀美术馆,跑道变成了公园。


这是一大片不适合在炎炎夏日步行的区域,更适合秋高气爽时刻骑单车探访。而从我来到龙华,做墨迩空间,从科委老师的政策宣讲里,了解到“徐汇区七大功能区”的概念。这是徐汇区对每一个区域的规划。其中,龙华街道属于滨江文化金融集聚区。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也了解到一些滨江发展的愿景和产业类型的规划。学习历史可以指导当下的实践,而更多了解当下,会对未来有着更好的判断。所以这一次,我更想带着大家去看一看“当下”。


我们的漫步从瑞宁路的滨江规划展示中心走起,先了解了整个徐汇滨江的地理位置和规划,然后沿着一段旧时沪杭铁路的铁轨往南走,路过曾经煤炭运输用的吊车,煤料斗卸载桥和旁边以卸载桥的几何剖面为外立面灵感元素的龙美术馆,经过一片目前有着各种丰富活动和实验性小型建筑的Camp3399, 穿过滨江的高级住宅区,时髦的社区商业中心保利时光里,来到了龙华路,参观了里面有全息影像现代舞表演和多媒体互动装置的烈士陵园纪念馆,和保留着洋务运动时期德国进口钢柱子的2577创意大院里某栋办公室。


在我看来,这是一段从现代走向历史的路线。现代的部分能看到历史上留存下来的遗迹,历史的部分,例如烈士陵园纪念馆里,又正在使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技术在呈现内容。在2577创意大院这个历史遗址改造的办公园区里,工作着的是年轻的创意人群体。


这种历史和现代交融的状态,也是我这个外来者心里对上海的一贯印象:辉煌的历史,高速发展的现在,海纳百川的兼容和持续的创新与出其不意。


作为基于这个区域的联合办公空间,我们能做的也是一些本分的事情:做好基本的办公室服务,坚持办我们喜欢的分享、讨论会、市集、音乐会,在一切合适的机会为一直支持空间的团队和创作者做一些资源对接。同时,更主动去探访周边,多和居民互动,这里其实还有很多我们并不知道的隐藏宝藏。


和一米市集合作的“食物不浪费”活动,墨迩空间也希望成为2577创意大院,甚至周边居民,每周一次来买有机蔬菜的地方

用办公室打印机简易制作的“龙华漫步”题图,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


今后的日子里,我希望这里变成一个目的地,大家想要来墨迩空间看书、听讲座、参与讨论,顺便去龙华寺吃一碗素斋,去烈士陵园的树荫走走,逛逛龙华古玩城的周末市场,顺手在龙华花市买一束花回家。


龙华寺

傍晚的烈士陵园

家家户户都种点什么的龙华新村

藏在居民区背后的曾经的水闸


希望龙华不再是个“听上去很远”的地方,它是个好玩的地方。


 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视频 


城市漫步·追溯︱弄堂串起90年代生活印记

城市漫步·重构︱家门口穿弄堂,发现了新世界

城市漫步·社群在造 | 崇明夜谈

城市漫步·社群在造|菜场下一站,别离

城市漫步·社群在造|逛菜场:八零后买汰烧眼中的菜场与人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