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共享③ |柏林:从思考食物共享,到实践城市生态学
如何让食物得到应有的尊重并物尽其用?食物共享,强调共有食物、共同开展食物生产,以及共饮共餐。所共享之物,既包括原材料,也包括产品;既包括服务,也包括能力以及空间。本系列文章基于SHARECITY项目的编译和整理,对全球8个城市的食物共享行动加以推介。本篇将介绍柏林的两个案例。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也是德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总面积为892平方公里,拥有350万人口。因生活成本低而品质高,还有极佳的基础设施,柏林对艺术家、积极行动者(activists)以及创业者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在最近20年里,柏林吸引了来自190个不同国家的170万居民,据2015年数据,15.5%的柏林市民为外国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土耳其和波兰。
2015年,柏林又迎来了来自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的8万名难民。在欧洲家庭友好城市排名中(family-friendly cities),柏林位列前五。然而,同样在2015年,每5位柏林人中就有一位处于贫穷状态,而在移民中所占比例更高。
柏林的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包含森林(18%)、休闲游憩(12%)和农业(4%)。柏林城中有数百块配给土地(allotment,即城镇居民可租来种菜的小块土地)和城市农园,还拥有超过2500块开放绿色空间,这些地块向创新的临时性使用进行开放。比如,支持社区和跨文化的农园种植,创建和提升城市的可食景观。
在SHARECITY100数据库中,柏林已有133项城市食物的共享行动,其中22%分享的是知识和技能,其次是共餐和分享食物,厨房空间和设施分享占比最低。本文将介绍柏林开展的两项食物共享行动:“食物分享组织”(Foodsharing.de)和公共冰箱,以及屋顶水农场(ROOF WATER FARM)的实践与城市生态学者引领的创新。
食物分享组织和公共冰箱
“少丢弃,多吃掉”,被挽救的食品(https://foodsharing.de/)
“食物分享组织”(Foodsharing.de)是一个非正式的非营利组织,以馈赠的方式分享食物。该组织于2012年在柏林创立,致力于挽救那些即将被丢弃的食物。其宗旨在于,“在个人层面上促发教育、重新思考和负责任的行动。”
作为一个志愿者运营组织和在线物流平台,“食物分享组织”支持分散化的食物挽救以及点对点的食物共享行动。组织中没有付薪员工,全靠食物挽救者、店铺管理者、冰箱管理者、联络大使和网络程序人员提供志愿劳动来运营。
该组织也并无任何存储设施,食物通过个人及地方网络、公共冰箱(2014年引入,可免费且匿名分享食物,目前食物分享组织在不同城市共有约350台冰箱,其中25台在柏林)以及虚拟的“食品筐”(即在线发布信息便于点对点的赠送)而进行分配。据2018年统计,该组织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和其他欧洲国家已拥有超过20万注册用户,并有25000名接受过培训的“食物挽救者”(food saver),共挽救了约1280吨食物。
“食物分享组织”由多种多样的“共有物”组成,包括食物、冰箱、知识和技能,以及网络技术平台。以公共冰箱为例,它们向任何人开放。这就降低了食物捐赠者和领取者的门槛。参与者无需提供任何个人信息,也无需证明他们“有资格”提供或领取食物。如果没有这样的渠道,那么食物共享网络将局限于通过既有社交网络分享,或是通过网络点对点交换以及紧急救援食物的网络分发。
柏林公共冰箱(https://foodsharing.de/)
然而人们也对此提出担忧。既然是共有物,就有潜在的“共有物悲剧”的风险。冰箱和其中的食物不属于任何人,那么如果分享的食物不安全,也就无人负责。当然,食物的安全性问题是所有共享食物项目所面临的问题。
柏林是欧洲“食物分享组织”最为积极的城市,成员人数最多,挽救食物量甚巨。这可追溯到自1980年代以来在政府公地和社区空间的DIY共享文化。2014年放置于柏林市内的25个冰箱,大小形态不同,有的放置在公共区域,有的放置于私有物业之中,或在停车场外,或在社区中心内。
所有公共冰箱都遵循一定规则:禁止共享易于滋生细菌的食物(比如生肉和鱼);严格遵守冷链要求;不可共享任何你未吃完的食物。冰箱全天24小时向所有人开放。每台公共冰箱由本地食物挽救者进行管理,他们轮流执行清洁、取出食物并重新存放食物。他们还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监控,鼓励使用者对其邻近冰箱提供动态更新,张贴冰箱中存货照片,也可对其放入的食品进行描述。
即便2016年柏林食品安全局出于卫生和安全考虑,对公共冰箱严加管控甚至试图关闭,但至2018年,柏林的25台公共冰箱启用的4年间,并无一例因食用公共冰箱中的食物而生病的报告。
公共冰箱也不仅是分享食物的地点。它们还成为了人与人相遇、产生联系的场所,以及鼓励宽容和慷慨的场所。正如一位食物挽救者所言:
“这肯定具有社会意义。因为你经常会在这里与人相遇,实际上你每次都能在这里遇到人。人们在这里放点东西或拿点儿东西,这样常来的人就会彼此相识,人们就会站着聊聊,这种感觉太棒了。妙不可言的是,这让你不再感觉自己是庞大都市中的匿名者,你在邻里社区中获得了归属感。”
食物共享的方式和路径易于仿效,规则、风险与治理之道也是可以探索的,然而其背后的价值却值得深思。有学者特别针对以“食物分享组织”为代表的城市食物共享的风险做了深入探究。
从城市共有物的角度来看,在诸如柏林这样的全球城市之中,社区需团结在一起,重新获取并共同管理一些城市空间,比如用作花草和食物种植的城市空间,用作艺术和活动的城市空间,这些空间对抵挡空间绅士化的进程及创建更多的经济型住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换言之,城市共有物通常是通过冲突和斗争所创立的。一旦这样宝贵的城市共有物出现,人们需要去做的,就是去认可它,或者至少应当对其加以想象。因此,城市共有物可堪与“城市权”(right to the city)等同。正如西蒙弗雷泽大学地理学教授Nicholas Blomley所提出的警告,真正的“共有物的悲剧”在于,当共有物确确实实存在时,我们拒绝去承认它。
鱼菜共生的屋顶水农场
热心科研传播和实践参与的城市生态学者薇薇安(http://www.roofwaterfarm.com/en/)
城市生态学者薇薇安曾经从事水生农业科学研究,在柏林工业大学参与屋顶水生农场(ROOF WATER-FARM)项目,开展可持续城市农业研究。屋顶水生农场项目 (2013-2017) 探索把废水处理与城市农业结合之道。作为屋顶水生农场多学科团队中的一员,薇薇安关注的是生活废水和雨水能否供柏林屋顶的鱼菜共生和无土栽培系统使用。
屋顶水生农场项目的着眼点在于,把住宅和社区生活废水的分散化处理,与城市屋顶的温室种植和养鱼相结合。使用过的富营养化的水加以净化,就可以变成可用之水,而污水中的营养物重新成为资源并得到利用。
该项目关注鱼菜共生、无土种植、生产用水(Process water)的使用和肥料生产,以之作为城市水管理的创新途径。项目探索出分散化城市水处理以及养鱼种菜技术,供个人、服务部门和城市邻里社区或专业团队使用。这个项目在改变城市环境,提升河流水质,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还让人们从屋顶把新鲜的蔬菜、水果、药草和鲜鱼带回家。
柏林屋顶水生农场的渔获(http://www.roofwaterfarm.com/en/)
科研之外,薇薇安对研究成果的有效传播也有强烈兴趣。因此,她在2017年制作了屋顶水生农场在线课程(https://www.oncampus.de/weiterbildung/moocs/roof-water-farm-2),面向技术开发者、都市农业实践者、研究者、学生以及广大公众开放。
她坚信,科学成果也应提供给非学界人士,这样才可促进向更加可持续城市的转型。在线课程之中,她对“屋顶水生农场呈现何种样貌,可供种(养)何种食物,哪些管理策略切实可行,对日常生活会产生何种改变,这样的改变会对邻里住区产生何种影响”等问题进行解析。在线课程以短视频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向所有人免费开放。
当然,百闻不如一见,科学成果普及后才会成为生产力。屋顶水生农场项目特别安排开放农场以及向公众开放的温室收获节活动。收获节的活动中,公众可亲自体验收获的乐趣,并感知屋顶农场的生产力。而开放农场活动,则是生态专家与市民在试点农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废水处理系统、鱼菜共生和无土种植系统、一体化设计策略,以及在建筑一体化农业种植中产出的产品等等,都在这些公开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
柏林屋顶水生农场项目收获节活动(http://www.roofwaterfarm.com/en/)
参考文献:
①Davies et al (2017) Berlin SHARECITY Profile, Trinity College Dublin, Ireland
②Morrow, O. (2019): Sharing food and risk in Berlin’s urban food commons. GeoForum. Volume 99, February 2019, Pages 202-212.
③https://sharecity.ie/
④http://www.roofwaterfarm.com/en/category/test-site/
⑤https://foodsharing.de/
⑥http://www.roofwaterfarm.c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