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玩笑而已,不要那么当真啊!”
01
有多少人曾被打着友谊的旗号伤害过呢?
“别看她现在这么瘦,当年她可是个死胖子。”
“她现在这么美,可你一定想不到吧,小时候她可是丑到没有人喜欢。”
......
也许你觉得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可话题接受者内心早已雷霆万钧。
也许你认为不过是朋友间从小说到大的梗,殊不知这早就成为对方心底无法愈合的伤痕。
包裹在友谊糖衣下的这些“无心之失”,带来的伤害才最铭心刻骨。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用“戏弄”作为一种好玩的方式,来表现出和另一个人更亲密的关系。
换句话说,他们会通过戏弄那些让他们感到舒服的人,而且通常会取笑他们之间共有的事情,比如一个鲜为人知的怪癖或行为等。
同时,有些人会擅长用“调侃”的方式引出一些难题。
但有时开玩笑地取笑某人或取笑他们并不是那么有趣,尤其是当接受方并不觉得有趣的时候。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时,这就是隐蔽的欺凌,或者是一种微妙的欺凌形式。
事实上,研究表明,虽然人们经常互相取笑,但被取笑的人往往误解取笑他们的人的意图。他们忽略了这样的暗示:戏弄是出于感情,因为戏弄者喜欢他们。
相反,逗笑者的善意并不明显,被逗笑的人通常会觉得这些评论是刻薄和烦人的。
这样,真的会让每个人经历的人,都感到不舒服。
02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我有个朋友阿华最近跟一个交往7年的朋友绝交了。
事情发生在上个月底,他们一起打篮球的时候,朋友崴了脚,阿华关心地问他有没有受伤。
朋友一边拖着腿,一边说:“你说我这副样子像不像你爸。”
原来,阿华的爸爸早年在工地受伤,落下腿疾,现在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阿华听完皱着眉头,严肃地说了一句:“别拿我的家人打趣。”
可他的朋友不以为意,反而真的把它当成一件好玩的事,还故意模仿阿华爸爸的口气教训他:“小华生气了,爸爸走不动了,快过来搀扶一下。”
阿华直接冷着脸把他推开,怒骂了一句。
朋友之间的相处,最忌玩笑及家人,无论是谁,都不希望自己在乎的人被拿来开涮。
知乎上有过这样一个提问:“如何判断朋友到底是开玩笑还是嘲讽?”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如果这个玩笑你自己觉得也很有意思那就是玩笑,但是如果这个玩笑让你觉得心里别扭甚至不想再提的时候,那就是嘲讽。
很多人被朋友开玩笑,明明心里很难受却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开口,一味地忍让。
终于有一天你忍不住爆发了,对方却又觉得你只是因为心情不好,所以这次生气了,下次他还肆无忌惮地开你玩笑。
遇见这种事情,最正确的方法就是第一时间和朋友说清楚,让他知道你因此感到不适。
而不是一个人毫无负担地开玩笑,一个人艰难地承受痛苦。
不要担心你们的友谊会因为你的坦白而闹僵,真正的好朋友是会考虑你的感受,对事情进行自省。
如果没有谈好,那也算是看清了一段关系,及时止损,为未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03
我一直很喜欢演员黄渤,因为他懂得把握“玩笑”的分寸。
比如,他开的玩笑都是从自己身上找乐子。
在《亲爱的》的海报上,别人都睁眼,只有黄渤是闭着眼的,黄渤却自黑说:“我眼睛小,我睁着眼和闭着眼,也没什么区别……”
比如,他就算以别人为段子时,也拿捏得当。
我记得有一次演讲,黄渤一上台就向观众吐槽了一下其他嘉宾:“感谢大家那么有耐心,前面听了那么多无聊的谈话。”
说完这句话,又马上把自己拉下水:“请大家忍耐,下面还有十多分钟的无聊时光。”
台下的观众和嘉宾,都不禁会心一笑。
黄渤说:“幽默是为了化解尴尬,真正的高情商,就是不让人感到尴尬。”
的确如此,玩笑开得好,可以活跃气氛、增进感情。玩笑过度了,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甚至摧毁一段关系。
然而,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说出“只是戏弄”或“只是开玩笑”时,他们的实际意义是恶意的。
他们会躲在“只是开玩笑”的字眼后面,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这些情况下,戏弄就越界了,变成了欺负。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玩笑的度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在朋友同事之间闲聊时,哪怕彼此感情再好,也不要揭别人的短,把隐私公布于众或拿来当作笑料。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是最容易伤彼此感情的行为,一定要多注意。
对于性格开朗的、宽容的人,玩笑可以适当开一些,这样往往可以使气氛活跃;而对于谨慎小心的人,就应该少开玩笑;对于老年人,开玩笑时应该多注意给予对方尊重。
总之就是要看说话对象的特点及承受力,以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让对方感到轻松为准。
别人专心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开玩笑会影响别人的专注;重大社交活动中,开玩笑会冲淡庄重的气氛;在一些悲哀的环境中,则不宜开玩笑,不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总之,经过社会锤炼的成年人,心底多少都会划分界限。
掌握分寸感的人,不会轻率地侵入他人的禁区,更不会用对方介意的事情,来换取哄闹的笑声。
当别人因你的玩笑而气恼时,先不要怪他不懂幽默,可以先反思一下,是不是你的玩笑其实已经伤害到了他?
编辑:刘祎
* 靠谱心理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微信号:stesschina)联系以获得许可,欢迎分享。
作 者 招 募 & 投 稿
投稿邮箱:contact@stresschina.com
往期回顾
/人际关系
很多好的关系,都毁在不经意间的“贴标签”/职场加油站
/自我成长
为何一句恶评能够轻易戳倒你?/心理科普
习惯性思维 | 走出思维“围城”,跳出问题“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