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颜色釉专家邓希平:改革春风吹开“陶瓷花”
邓希平,1942年生,景德镇高温颜色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等,2017年3月入选“中国好人榜”。她恢复了很多失传的工艺,创新了40多种颜色釉,代表作多次被选作国家主席出访礼品,被誉为景德镇陶瓷颜色釉“女王”。
邓希平介绍代表作秘釉流霞盏。视频由邓希平提供
高温颜色釉瓷又称“人造宝石”,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1965年,我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在当时的分配工作体制下,怀着一颗“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心,进入了轻工部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机缘巧合的是,带我的两位老师,是当时的颜色釉专家聂物华和陈鸿高。从此,我和高温颜色釉建立起了割不断的联系。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邓小平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肯定,“臭老九”的帽子终于被摘掉了,我们那种欢欣鼓舞的心情真是无法言喻。我们这一代人,盼知识得到尊重,盼知识分子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毕业后一心要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我们多么希望能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啊!随着改革开放,这个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我们真想一天做两天的事,把失去的时间都补回来。
20世纪80年代的建国瓷厂办公楼。图片由邓希平提供
也是这一年,景德镇恢复中断了十多年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我成为全市第一批晋升的40名工程师中最年轻的一位。1979年,我成功研究出“特大件郎红釉新配方”,厂里第一次烧出了62cm高的“300件郎窑红釉美人肩花瓶”,被外交部礼宾司指定为国家主席出访的礼品。这一科研成果还带动了一批以郎红釉为基础的其它铜红釉产品的生产,三阳开泰、郎红花釉等产品也由此相继扩大生产。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配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景德镇传统颜色釉首次获得的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983年我研制成功“陶瓷彩虹釉”,可以在盘类产品上自然产生奇异的七色彩环,好似天上的彩虹,后来获得“国家发明奖”。我们很高兴,以陶瓷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通过不断传承、创新,也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
1984年,我成为建国瓷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主持全厂的技术、质量、新产品开发工作,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要想在颜色釉发展上有所突破和成就,就必须要有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研发人才。所以,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颜色釉科研所和新产品开发部,吸收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加入科研队伍,同时选派了一批年青有为的工人到职大脱产学习,为建国瓷厂储备科技力量。
20世纪80年代,邓希平担任建国瓷厂副厂长后,一有空闲就钻进实验室。图片由邓希平提供
这一年,陶瓷厂有100多名科技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对提高陶瓷科技管理水平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颜色釉陶瓷的研制生产也得以迅速展开。如火如荼的技术改造给瓷厂带来了飞跃,我们的设备全国领先,我们的产品出口也很火热。
开放带来竞争,改革也会有阵痛。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全国陶瓷产业遍地开花,景德镇大部分国营瓷厂出现了经营困难。到了1995年,景德镇十大瓷厂开始体制改革,号召工人们打破铁饭碗,推行承包制。建国瓷厂解体,厂里的科研所面临无人承包的问题。为了钟爱多年的颜色釉,我作为厂领导,硬着头皮把建国瓷厂科研所承包下来,成立了“景德镇市建国瓷厂邓希平工作室”,开始新的拼搏。
那一年我已经53岁了,从原有的国营体制员工成为一名创业者,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工作室没有生产场地,我就到旧料市场买砖买木,自己动手搭建,用8天搭起了生产场地;没有资金,我把自家存折仅有的1万多元取出来,作为启动资金;没有窑炉,我就到陶瓷烧炼市场去搭烧瓷器……那个时候,街上的人常常会看到我们这群以前搞科研的人,推着板车运瓷器。创业前3年,条件很艰苦,但大家没有一个人离开。现在回头看,我为“试水”承包的决定而庆幸,正是因为保留了实力雄厚的颜色釉技术团队,我们才能不断在颜色釉领域创出新的成就。
经过无数次实验,邓希平恢复了很多失传工艺。图片来源:江西文明网
2017年,邓希平在北京鸟巢非遗展区“郎窑红釉汗血宝马”作品前。图片来源:江西文明网
改制了,但我们并没有忘记陶瓷人的社会责任。199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迎香港回归艺术大展”,我们用半年时间创作了窑变命题作品“东方之珠”;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我们创作了窑变命题作品“普天同庆”;2002年,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展“世纪收藏”工程,我们创作了“玫瑰紫釉福桶瓶”;2008年奥运会召开,我们承担了奥运纪念瓷“水立方模型”的研制……
2010年,在景德镇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邓希平陶瓷艺术馆”和“景德镇颜色釉陶瓷艺术研究院”,打造了一个文化艺术交流和展示的崭新平台。大家各施所长,在艺术创作中进行表现形式的变革、材质应用的突破、工艺手法的更新,尽情开拓陶艺创作的创新之路。馆里的珍贵收藏品,浓缩了我们研究颜色釉窑变发展的精华和历史过程,也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巨变和辉煌成就。
邓希平陶瓷艺术馆的部分作品。图片由邓希平提供
2018年,邓希平(前排右五)和原建国瓷厂的老同事们在邓希平陶瓷艺术馆重聚。图片由邓希平提供
在追逐高温颜色釉的传承和创新之路上,有辛苦、有磨难,也有收获、有快乐。40多年来,我在解密恢复一系列失传工艺的基础上,创新了40多种颜色釉,复制出可生产的传统颜色釉瓷器品种达1000多个,我们研究的“窑变釉里藏花”生产工艺,创造出了“凤凰衣釉”“羽毛丝釉”“翎羽釉”等一系列全新的窑变釉,使景德镇的窑变生产技术上升到全新水平。2017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达372亿元,是1978年的近264倍,尤其是高技术陶瓷从无到有,已占陶瓷总产值的16.4%。2018年7月1日,景德镇陶瓷集团正式挂牌,被称为助力景德镇陶瓷产业驶向新蓝海的“瓷都号航母”。
改革开放40年,也是景德镇城市大发展的40年。我亲自见证了景德镇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亲自参与了景德镇颜色釉陶瓷的飞跃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颜色釉之花”,吹开了中国的“陶瓷之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现代科技,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创新无止境。现在我虽已76岁,但并不想停下脚步。我坚信,在改革开放的路上,景德镇陶瓷与世界对话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查看更多 心声 文章 请点击 阅读原文
审核:姚杰 王晓宁
责编:张青玲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