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名流 / 名利场
93个内容
过去读汪曾祺先生的书,他笔下的江南美食也许不是什么名馔,却是实打实的故乡味道,平铺直叙的文字里流露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对于远离故土的游子们而言,记忆里的味道源远流长,更像是家的代名词。
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土地上,有这样一位同样出身江苏的世家女子,她被认为是把中国食物带去美国的先行者,以一己之力,让人们知道中餐不仅是街边小食也可以进入高级食肆。
▲ 纽约时报称她为开创百年风味的餐饮先锋。
经历了一整个世纪的荣耀与艰辛,也许正印证着那句话,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她叫Cecilia Chiang,江孙芸,1920年9月18日出生在江苏无锡。▲ 父亲孙龙光,是那个年代曾留学法国的铁路工程师,担任过中法铁路材料总厂厂长;母亲孙薛云慧家里开着纺织厂和面粉厂,十分富裕。▲ 光看这给孩子起的名字,就能稍许感受到这个世家大族的底蕴。▲ 孙芸排行第七,人称七姑娘。她是前排照片里的左二。在她4岁时,举家搬迁去了北京,住进了一套有52间房的府邸宅院里。▲ 家中两个厨师专门准备上海菜和北方菜,孙家的孩子们根本不用亲自下厨,唯一要做的便是品尝、鉴赏。可以说“会吃”这件事是从小就开始的。▲ 同时,家里有专门的裁缝和鞋匠量体裁衣,所以能在她们姊妹身上看到一水笔挺的旗袍。青少年时期的孙芸可以坐在自家的高档沙发上靠着鹅羽软垫,偶尔打羽毛球作消遣,她跟一众姐妹都接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各个都出落得亭亭玉立。
她在采访里提到,不同于当时中国家庭的男尊女卑,虽然母亲跟了夫姓,却在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父亲也不像其他有钱人一样坐拥几房姨太太。▲ 父亲甚至非常先进地同意女儿们可以不用裹脚,宠溺地表示“如果真因为没裹脚而嫁不出去,那就留在家里,由家里养着”。可惜战争打碎了家庭的平静,在那个年代,就算身处高位家财万贯也避免不了兵荒马乱。日军占领北京城后,刚读完大学的孙芸跟着五姐孙芩逃难去了当时的陪都重庆投奔亲戚,光路上就走了整整六个月,还遇到过打劫,差点就小命不保。有说法称,1943年,她在重庆时曾被蒋纬国相中,有意派养母姚冶诚说亲。▲ 这篇报道源自2016年的凤凰网江苏,不过文末说了作者并没有亲自采访到江孙芸本人,所以也无法甄辨这样差点成为蒋家儿媳的故事到底是丰富可读性添加的杜撰还是确有其事。后来,她认识了英文姓氏和蒋一样同为Chiang的丈夫,江梁。他曾经是北平辅仁大学的教师。1945年两人结婚后搬去了上海,生了两个小孩,一儿一女。1949年,丈夫江梁被派遣出任驻日本大使馆的商务参赞,于是举家再度搬迁去了日本东京。▲ 1949年,她们搭上了最后一架飞机离开中国,儿子只能跟着江孙芸的姐姐去了台北,他们夫妻带着女儿去了东京,直到两年后才全家团圆。在东京,她和堂兄弟们合开了第一家餐馆,Forbidden City,中文名紫禁城。▲ 这家店开业的原因纯粹是因为他们全家都不知道如何做饭,却又想在百废待兴的东京街头吃到正宗的中国菜,继而决定干脆自己开餐馆。而这时管事的也不是江孙芸本人,更多的是其他家人。嫁去美国才1年的六姐孙荪不幸成了寡妇,她的丈夫谢开是当地唐人街《中美英文报》的创办人之一,可惜天妒英才,30出头就因为肝病骤逝,得知噩耗的江孙芸前去美国探望姐姐,结果这一去竟不小心开启了新的人生。在美国街头,她发现了当地的中国菜简直是食之无味,除了egg foo young(芙蓉蛋)就是chop suey(李鸿章杂碎,其实就是肉丝炒菜丝)。惊讶于为何老美心甘情愿地吃着这些压根算不上传统中餐的中餐还乐此不疲时,江孙芸遇到了在日本认识的朋友,碰巧他们正有想要在当地盘下一家中餐馆的念头。热情友善的她当下就为朋友垫付了10000美金的支票作为房租定金。▲ 1959年的1万美金,财大气粗到令人乍舌。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相当于今年的8万9美金(人民币60万左右)。虽然当时的她年近40,但毕竟是大户人家养尊处优的小姐,对于很多事仍旧太天真。▲ 她的合伙人临时说不干就离开了,留下一大笔退不回来的定金和一个想要把事情做完的念头困住了她。她不是不想把生意出手,只是当时根本无人接盘,又不甘心损失一万美金,只能硬着头皮开始自己干。她决心做一家结合西式服务和传统中式美食的餐厅,一家足以颠覆在美中餐文化的店。做生意的都知道,钱是最不经造的。江孙芸手头的资金很快就捉襟见肘了,除了财政问题,还有身处异国他乡的各种困窘,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还有同胞间的明争暗斗。▲ 一、她是个女人;二、广东帮的势力在当时的旧金山盘根错节,不会说粤语几乎等于是寸步难行,而像她这样想不走寻常路的阔家小姐,在竞争对手眼中无异于是抢人饭碗;三、因为不会说英文备受歧视,当地供货商对于中国人不屑一顾:必须准备正好的零钱,没有任何折扣,而且不管买多买少都不负责送货上门。
再加上上文提到的,她根本还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厨房小白”,虽然在东京时跟着紫禁城的香港大厨学过点做菜的手艺,但那根本只是皮毛而已,压根无法独当一面。好不容易最后请到了一对山东夫妇来做大厨,而她负责采买食材和大小统筹。在接受华盛顿日报采访时她这么说,“我从未煮过,但我知道食物的味道和外观”;“我的口感和记忆力非常好,这就是食谱”。▲ 最早版本的菜单上印着江孙芸脑海里所有的菜,直到营业后通过跟顾客的沟通,才陆续做出删减。她在上面详细记录着该如何解释菜品才能在最短时间内留下深刻印象。1960年,这家位于polk街的小餐馆开业了,取名叫the Mandarin,福禄寿。▲ 店里一共只有65个座位,没有专门的停车场,甚至旁边就连着江孙芸的卧室,但布置极尽中国特色,又摆脱了单纯舞龙舞狮的刻板印象。▲ 江孙芸常穿着一身正装,梳着高高的发髻在店里左右逢源。别看白天的她光鲜亮丽,开业之初因为人手不足,她还得自己擦地打扫乃至洗厕所。虽然店铺地理位置很差、空间也不算宽敞,但她想要传递给美国人看到底什么才是地道的中国菜,是高端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印象里的大排档。不仅汇总了来自上海、湖南、四川、广东各地的特色菜肴,更是传递了来自中国上流社会的用餐习俗。▲ 木须肉、烟熏鸡、锅贴、宫保鸡丁、酸辣汤,还有北京烤鸭,她说自己不是这些菜的发明者,却是发扬到美国的传承者。▲ 当时的报纸赫然写着,她拒绝像杂碎这样毫不正宗的菜上桌。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好的中国食物要想在当时当地被人广泛接受认可,简直是难于登天。
机缘巧合,某天福禄寿迎来了一位顾客正是江孙芸父母曾经的老友,正是有了他的引荐,当地一位颇负盛名的专栏作家Herb Caen来到了这里,想要品尝真正的中餐。事后,被美味震惊到赞不绝口的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了专栏里,为这家小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排队的人络绎不绝。也许正是因为江孙芸追求的从不止是菜品本身,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这里面的博大精深感染了那些挑剔的饕客和食评家们,前所未有地给出了一致好评。▲ 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江孙芸自豪地表示,好的食物就是好的食物,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应该会喜欢,大家对于美味的欣赏是一致的。7年后,随着生意的愈发红火,她带着福禄寿搬去了著名景点渔人码头的Ghirardelli Square(哥拉德利广场)。▲ 比起之前狭小拥挤的空间,这家新店拥有了300多个座位。除了宽敞外,装修品质也更进一层,深木色的挑高天花板与横梁充满了古色古香,店内摆放的中式艺术品和竹藤椅凳都在细节处讲述着中国文化。▲ 还有一张以户外火炉为灵感的蒙古烤肉桌,十分引人瞩目。
与传统中国餐馆招的服务员不同,福禄寿请来的都是当地大学生,强调的一个是沟通流畅,一个是服务到位,誓要用当地高档西餐厅的标准要求自己。
▲ 江孙芸也开始穿着一身传统中式旗袍来服务客人们,她想让前来的食客完全沉浸在中国文化的熏陶里。▲ 背景里漂亮的中式屏风和桌上摆放的小食拼盘,都像是从旧时皇宫里复刻的画面。▲ 开业当天,她还选择把全部收入捐给了旧金山歌剧院,做了一次良好的公关投资。
70年代初,正值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融洽的大背景之下,美国人也对尼克松口中津津有味的北京烤鸭跃跃欲试,而福禄寿的生意更是蒸蒸日上。江孙芸想要教会美国人如何地道地吃中餐,她想塑造一种餐饮文化,从用餐顺序到餐桌礼仪都试图做到面面俱到。比如说通过第一道菜迅速抓住顾客的味觉,再用最后一道菜完美收尾,这样才会叫人念念不忘。▲ 这些桌上的茶杯碗盏都是象征那段历史的珍贵物件。渐渐地,福禄寿不止是一家餐馆,更成为了厨师之间交流学习、社交交际的场合。
江孙芸在自家店里开设了一个烹饪班,每周二开班授徒,吸引来了一大批美食爱好者,其中很多都成为了后来的业界大拿。▲ 图左的这位Alice Waters之后成为了当地著名的厨师和美食家,也是江孙芸的多年挚友。▲ 而图右这位Julia Child被认为是把法国菜带去美国的人。70年代后期,她出现在了由珍妮·劳伦斯(Jeanne Lawrence)主持的KCSM烹饪系列节目Cuisines Around the World(环球美食)里担任嘉宾。▲ 穿着传统旗袍在电视上教美国人关于正宗的中国菜。▲ 江孙芸也带领着福禄寿荣获了业内的多重殊荣认可。当然伴随着如日中天的生意,矛盾不可避免。除了当地粤菜派系对她的深深不满,还有工会运动的推波助澜。▲ 70年代,美国工会运动达到顶峰,旧金山的工会把福禄寿称为血汗工厂,时不时有人在店外游行阻挡客人入内,还有各种危言耸听的恐吓。江孙芸和工会对抗了整整七年后,才赢得了官司的诉讼。她事后对媒体表示“他们并不知道我到底有多么强硬”。是啊,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中华女性。就像作家Ruth Reichl在2014年关于江孙芸的纪录片《宴会的灵魂》里说的那样,她注定是一位永远不会被命运左右的人。1975年,江孙芸想要拓展加州市场,把分店开去了众星云集的比佛利山庄。▲ 店内依旧延续了传统的中式风格,斑驳的墙壁、做旧的椅凳都仿佛让人置身中国。▲ 这张照片摄于1982年,已经年逾花甲的江孙芸仍在孜孜不倦地跟客人们讲解着菜单上的菜品。▲ 客人们手里拿的菜单如图,可以看出定价并不便宜。想要在陌生的城市站稳脚跟争得一席之地谈何容易,但福禄寿早年在旧金山打下的名声仍让各界名流纷至沓来。▲ 有肯尼迪、布什家族、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当时超火的迷幻摇滚乐队杰弗森飞机还有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 在江孙芸家中一角放着各界名流的合照还有签名,这是过往荣耀的见证。80年代,儿子Philip Chiang(江一帆)又在加州开了两家副线小店,Mandarette(小福)。▲ 江一帆是学艺术专业的,压根跟餐厅经营不搭嘎。他说自己一开始纯粹是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投身其中,但渐渐地也爱上了这份母亲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不同于福禄寿讲究的高端严谨,小福追求的反倒是更贴合美国本土的中餐,不管是价格还是定位都更为平易近人。1991年已经古稀之年的江孙芸卖掉了自己苦心经营大半生的福禄寿,开始享受她的退休人生。易手后的福禄寿于2006年彻底停业。▲ 在美国的点评网站yelp上仍能看到当时很多熟客的不舍,虽然都提到了价格高昂,却绝对物有所值。同时期,儿子江一帆也把小福的生意全权转让给了当时的合伙人,也是过去福禄寿的主厨杨大厨。▲ 现在的小福仍在比佛利山庄继续经营着,由杨大厨的儿子继承。对于江家而言,放弃了福禄寿这样的老字号但并不代表着一个餐饮时代的终结,更像是一个崭新的开始。1993年,江一帆重新与人合伙做了新的餐饮品牌,P.F. Chang(华馆),走的也是高档美式中餐的路线。▲ 每家店门口的大理石马就像是早年福禄寿里的花台一样,成为了它别具一格的特色。▲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还提过,去华馆吃饭要跟大理石马合影。在华馆的介绍页面清晰地写着,虽然第一家店在1993年才开业,但他们的故事始于1960年,可以说江孙芸的基因早已篆刻在了这家餐厅的内核里。现在的华馆在全美超过210家,在世界各地拥有接近100家连锁,可以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跨国企业。▲ 18年,华馆把进军中国的第一家店设立在了上海第一百货,开业时甚至引来了华尔街日报的专访,可惜美式中餐终究还是水土不服,短短八个月后关门大吉了。说回到退休后的江孙芸,就算不再拥有一家餐馆,她仍在当地的餐饮业享有盛名,担任很多大厨的老师、餐厅的顾问。2013年,她获得了詹姆士·彼尔德基金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这等于是烹饪界奥斯卡级别的重量级勋章,正是对她多年以来所做贡献的肯定。▲ 这个基金会正是以著名厨师James Beard(图右)为名,而后者1985年去世前也是江孙芸的多年老友。▲ 出席领奖的当天,她身穿鲜艳的中式旗袍,搭配巨大的翡翠首饰。儿子江一帆和孙女Siena Chiang都在现场陪同恭贺。▲ 难得见到一身西装出席正式场合的她,这一身黑白配再加上脚上那对傲娇的皮拖鞋,这飒爽英姿的老太太……同年,以江孙芸为主角的纪录片《宴会的灵魂》上映,通过在家中的宴客重现了她精致的布菜过程,讲述了她的生平故事。▲ 影片上映后,老友珍妮·劳伦斯(Jeanne Lawrence)在自己位于纽约上东区的家中特意为江孙芸举办了一场中国茶会。▲ 左边这位到场嘉宾,黃汉琪( Lucia Hwong Gordon),正是电影《摘金奇缘》里老太太的扮演者卢燕的女儿。
2015年,她参加美国华人历史学会()做演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激励后辈。2016年,已经96岁的她被邀请参加制作了《The Kitchen Wisdom of Cecilia Chiang》,每一集她都和不同的湾区年轻厨师配对,分享自己征战沙场多年的厨房智慧。2018年,98岁的生日宴被安排在了好友George和Cindy Chen的China Live餐厅。▲ 当天的江孙芸一身高档缎料的中式旗袍,搭配珍珠翡翠各式珠宝,精神矍铄,珠宝是年华过后最好的闪光灯。▲ 店主George Chen亲自下厨,为她悉心准备了各道费时费工的传统中式硬菜,比如岩鳕鱼(上图)和叫花鸡(下图)。2019年,她的虚岁百岁生日宴在米其林三星餐厅Benu举办。
▲ 老板超级贴心地把她年轻时的照片投射在了院子墙上。▲ 她身穿漂亮的中式旗袍,佩戴的依旧是大颗翡翠珠宝。后面站着的是女儿May和儿子江一帆。
▲ 不得不说,老太太的服装品味真是太好了,这鞋,还有这件中式旗袍加坎肩实在是太好看,太有腔调了。百岁的生日宴并没有结束,另一家著名餐厅Chez Panisse为她举办了另一场。▲ 她穿着喜庆的大红色中式旗袍,搭配翡翠珍珠首饰。▲ 这场参加的更多是亲戚们,有孙女曾孙子曾孙女,四代同堂。▲ 老友Alice Waters特意为她安排了泡芙塔作为生日蛋糕,上面还点缀着代表她生肖的猴子装饰。看完时间线,会发现中间独独缺了2017年,是因为那一年97岁的她在家中摔倒后伤了肩膀和腿,头上缝了针,休整了数月。▲ 之后原本硬朗健康的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拐杖行走。
江孙芸一直都是独居,儿子女儿美国东京两头跑,没办法时刻陪伴左右。而她一个人的生活并不孤单寂寞,单是家中的布置就称得上井井有条、高贵典雅,目光之所及,瓷器、挂画、书法、蝴蝶兰,无一不是中国味道。
▲ 她说自己最爱的珠宝还是珍珠,不似钻石般招摇,却能和谐搭配各种颜色服饰,处处都彰显着淑女的优雅。
▲ 看这张年轻时的照片,旗袍外搭大皮草,还有珍珠项链耳环,百分百的名媛千金作派,贵气十足。▲ 纵然年迈,珍珠和她之间依旧能互相闪耀,熠熠生辉。从上面出席各种场合的照片不难发现,江孙芸有太多款式不一的唐装、旗袍,其中很多都是她自己设计的。她说自己就喜欢阿玛尼的线条流畅设计简单又用料上乘。看到这想必一定有人好奇,她先生呢,怎么从她去了美国后就隐身了。事实上自那时起他们就一直分居两地,但并没有离婚,直到1992年她先生去世。旧式大家族长大的女孩,纵然接受了新式教育,很多骨子里仍被传统观念束缚,认定女人的职责似乎就是相夫教子,而作为一个妻子的名份是完全不可以丢。比如文章开头孙家姐妹们的维基百科,写的都是丈夫们的高就,而江孙芸似乎变成了家族的例外。她的声名远播充分证明了一个女人不需要靠老公照样可以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 当子女们各自成家拥有新生活后,朋友便是最好的陪伴。▲ 退休后的她爱跟朋友们去各地旅游,左图是回上海,右图是新加坡。光欧洲,她就跟上文提到的老友Alice Waters去了五次。人至百岁,仍能出席各种场合侃侃而谈,思维缜密逻辑连贯,不得不夸赞江孙芸的长寿有道。至于如此健康的秘诀,除了父母遗传的长寿基因外,她说重要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 保持身心的愉快,照片里的她永远都保持着淡然洒脱的笑。纵然到了耄耋之年,她也从没想过停下自己的生活和交际。她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早起下楼散步运动,并且“今日事今日毕”,从不拖拉。▲ 闲时,她会在自家阳台侍花弄草,亲自施肥、修剪花枝。▲ 即便因为年迈拿起菜刀切肉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她仍会亲自下厨款待客人们。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遵循中华文化里的“节制”,不管是饮食还是饮酒从不过量。可是,生老病死毕竟是人间常态,人终究是敌不过时间。这样一位承载着太多中华文化和使命的老太还是走了。虽说从不曾邀功,但江孙芸确实为中餐在美国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她颠覆了大多数美国人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意识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且她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此,作为女性创业者,她突破了性别和种族的歧视,用自己的例子向那些并非主流群体的移民们证明了,可以通过努力来寻求尊重和认同。回看江孙芸的百年人生,从世家大族的名媛经历颠沛流离的逃难,每一步也许都背负着大时代的无可奈何和命运的身不由己。她说在美国开餐厅纯属是个意外,却又脚踏实地把这个意外变成了令后辈啧啧称赞的成就,即便最后卖掉了福禄寿,她的影响力仍在延续。孤身一人来到北美,凭一己之力撑起一片世界,善待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最后渡过了优雅丰盛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此生无怨亦无悔,真真是让人羡慕也让人敬重。
作者 / 编辑:苏一白
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