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剧||抖森最爱的一部小说,说的只有一句话:人生归根到底就是运气

离心力 蓝小姐和黄小姐 2021-11-09

今年我们要讲一部十年前的老剧,《赤子之心》。

这部剧改编自一本英国小说《凡人之心》,而我是怎么迷上这部剧的呢,皆因多年前我男神“抖森”说过,他最喜欢的一本小说是《凡人之心》,还形容这本书“它正如所有生命一样,包罗万象”。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凡人之心》出版于2002年,它用日记体虚构了一个作家洛根85年的生命,他一辈子亲历欧美社会好几轮变迁:

成长于一战后的英国;在黄金时代的巴黎结识一众名人,出版首部小说一夜成名;二战时期当过间谍短暂坐牢;后来在纽约做艺术品生意赚过不少钱,然而却在一夜间被迫放弃所有,变成没钱的普通人;晚年还差点被卷入政治激进分子的危险行动。

他的一生和不少时代大人物相连,海明威鼓励他成为一名作家;邦德小说创作者伊恩·弗莱明帮他介绍工作;温莎公爵和辛普森夫人也与他先交好再交恶......前半生他迅速飞黄腾达,极尽奢侈;后半生却穷困潦倒,落魄时甚至吃狗粮度日。

一生中有过三段婚姻,拥有过很多女人,女儿和儿子都过早惨死。最终他在平淡的老年生活中,远离一切繁华,孤独离世。

▲这本书出过中文版,大家可以买来看看

《凡人之心》是威廉·博伊德的作品,这位被《每日电讯报》称之为“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小说家”出版过16本小说,也写过一些剧本,得过不少文学奖。

▲《凡人之心》作者威廉·博伊德

只比他小一岁的作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小雀斑主演的英剧《鸟鸣》原小说作者)说博伊德是“那一代人中最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之一”。

博伊德迷恋二十世纪的艺文名人,他甚至虚构过一位抽象表现艺术家Nat Tate,还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让Nat Tate拥有一票粉丝,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是本小说,这位毕加索的好友完全来自博伊德和好友大卫·鲍伊的恶作剧,而他的那些美术作品,就是作家博伊德本人的创作。

▲《Nat Tate》图书封面和大卫·鲍伊在出版活动中的照片

由《凡人之心》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赤子之心》2010年就播出了。


虽然剧集没有小说那么多有趣的心理描写,出场人物也少了些,但是看剧比读书更妙的地方在于,主人公一生的不同阶段,是分别由四位演员扮演,这也就更好理解剧中里“生命的每个阶段都会变化”的意义。

年轻的时候你永远也猜不到中年和老年时自己会变成谁,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赤子之心》中扮演洛根不同人生阶段的四位演员:吉姆·布劳德本特、马修·麦克费登、Conor Nealon、山姆·克拉弗林


故事从这里开始。

老年洛根回望人生时,将自己拥有过的女人照片排列在桌上,每个人除了照片之外,还保留着和她有关的文字、书信、纪念物......人生一切都将归于尘土,唯一能留住的是走过的路。

洛根的女人们,则是他能证明自己的,走过的一段段路。


1、乡村姑娘苔丝


他有过的第一个女人,是与他社会阶层完全不般配的乡村姑娘苔丝。

彼时的洛根是家境富裕的牛津高材生,青春躁动的20岁,和好友比赛谁能最先摆脱处子之身。同时他还在为自己前途的选择而纠结,父亲让他进入家里的肉食公司就职,将来继承公司;而他满心期待做一名作家,想要过一种与父亲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羡慕着那个可以去巴黎从事艺术工作的好友。

精神肉体双重空虚,乡下姑娘苔丝给的温存,就成了这个时候最大的安慰,尽管苔丝当时是朋友彼得的女友,但性感的她对洛根的吸引力大过一切,他们在彼得不知情的前提下尽情欢愉,因为两个人都没有想过彼此会有未来,所以他们之间的相处毫无负担。


几十年后,经历无数的他还会回想起摆脱处子之身的那个下午,自己如何骑着单车沐浴在牛津的阳光里,好像刚刚赢过一场什么比赛一般喜悦,他说“1926年2月7日。这个日子将灼烧、刻印、铭记在我的人生故事中。”

这个社会底层的可爱女孩儿给了他人生中难忘的美好瞬间,一个在痛苦时可以拿出来当作糖果的抚慰瞬间。


但当年他也一定想不到,几十年后,他要陪着彼得去停尸间认领他的妻子苔丝的尸体,只因为苔丝再也无法挽回丈夫彼得和这段婚姻,她一辈子也没能弥补阶级带来的裂痕。

在停尸房,洛根想起了他们第一次见面的下午,明媚性感的苔丝,是如何站在小屋门口,招呼他们进门喝茶。


2、智慧女神兰德


即使在迷恋苔丝身体的时候,20岁的洛根也知道,自己的未来不可能与一个头脑空空的乡下姑娘有关,当他邂逅了沉迷社会运动的政治系女生兰德,就一发不可收拾地陷进去。


兰德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进步女青年,两人相识那天,就是她在偷偷张贴“给工党投票”的宣传海报。1926年,一战的阴影已经远去,这一年伦敦最大风波就是发生在五月的大罢工。


洛根渴望得到兰德的爱情,但见多识广的她说“等你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再来找我”,所以父亲刚一去世他就去巴黎继续追寻文学梦。

1926年的巴黎是“名流聚会”时期,达利在那一年来到巴黎拜访崇拜已久的毕加索;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上一年出版;海明威刚刚发表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暮年时的他依然在回忆这几年流光溢彩的巴黎,写出著名的《流动的盛宴》。对了,可可·香奈儿也是在那一年推出她标志性的小黑裙。

▲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对那个时代巴黎的“名流聚会”进行了想象

伊夫林·沃在《故园风雨后》里写到1926年,查尔斯因为大罢工回到伦敦,他说“法国人民像往常一样,对自己昔日好友的狼狈处境总是幸灾乐祸,把来自海峡对岸的模糊不清的概念转换为精确的术语,预言英国即将爆发革命和内战。”

▲剧版《故园风雨后》里的查尔斯,扮演他时杰瑞米·艾恩斯33岁

回到《赤子之心》这部剧中,洛根在这个时候仅仅写出一本书,是作家雪莱的研究著作,距离小说作家还差得远。

如果说女神兰德给了他坚持的决心,但让他彻底相信自己能成为作家的人,是作家海明威。海明威在聚会中对他说“把你的小说给我看”,于是他逼着自己写出第一部小说,一部从妓女的故事发展而来的小说。

至此,也终于如愿和兰德相恋。

连洛根自己都没想到,运气想要破门而入的时候,成功来得如此轻易快速,第一本书一经推出就卖爆了。财富接踵而至,眼前全是辉煌,他想和兰德分享上流社会的物质生活,但每天为工党奔波忙碌的“进步”女青年兰德怎能看得上这样的“世俗”。

洛根买好钻戒,在豪华酒店备好香槟准备求婚那天,兰德正式把他甩了。



3、爱慕他的伯爵女儿


既然爱情没了,急需被女人崇拜的洛根找到一条更容易的路,他娶了爱慕他的伯爵女儿洛蒂,选择了似乎能一眼看到结局的贵族家庭,在那一瞬间结束了自己的青年时代。

儿子出生的那一天,他写下这样的话“后背什么地方像被插进了一块砖头,呼吸困难。我感觉我完全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控制”。


但是兰德的话却在之后几十年,不时在他耳边响起“你要写出一部能改变世界的巨作”,所以即使停笔多年,洛根也不会彻底放弃自己的作家梦。即使他没有在写的时候,也是为这部巨作不停准备着。


4、一生最爱芙蕾雅


洛根从来没有爱过第一任妻子洛蒂,即使到了老年阶段,他对这段婚姻的回忆,也只有自己幼年的儿子莱昂内尔在地毯上玩耍的画面,尤其是几十年后儿子意外离世,那个画面越来越多出现在他的眼前。

还有,日后当他只买得起狗粮吃时,偶尔也会想起当年在伯爵家做女婿时的牛排晚餐。


洛根的第二本小说并不成功,格格不入的贵族家庭也让他窒息,时刻想逃离的他争取到为报社出国报道一个月的工作机会。

离开家庭的这一个月里,他认识了生命中的最爱——芙蕾雅。她的出现令他失态,电光火石一般,他告诉自己“对了,就是这个人,这就是我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初遇那天,芙蕾雅进入房间,那份光芒刺到他的双眼,是洛根记忆里最美丽也最悲伤的画面。

‍‍
他顾不上自己已婚的身份与她相爱,芙蕾雅似乎也并不在乎。

芙蕾雅在BBC访谈部工作,是个美丽又有趣的新闻工作者,她在约会时还会吐槽当时的文坛女明星伍尔芙,说她本人“令人作呕”。


总之两个人都找到了心灵和身体的另一半,是十分契合的婚外情。中年人洛根如同少年一样去爱,在纸上不停写着爱人芙蕾雅的名字。


如果人生是蜡烛,那么与芙蕾雅相爱相伴那些年,是洛根人生中燃烧得最绚烂的一段。

他去报道西班牙内战时见识到战争中生命的无常,回国之后立刻决定与芙蕾雅和未出生的孩子共度一生,净身出户离开妻子儿子和那个贵族家庭。


那是31岁的洛根第一次为自己而活。

20岁之前他活着是为了父亲的期望,之后为了当时的女友兰德,结婚后为了妻子儿子和伯爵一家。与芙蕾雅的爱情让他找到自我,然而这次任性所带来的快乐,大概抵不过他在多年后体会到的最深的痛苦。

洛根在二战期间曾于瑞士被捕,坐牢一年后回国,才知道芙蕾雅和女儿斯黛拉遭遇不幸惨死街头。这是洛根第一次体会到与最爱之人猝然死别。


与芙蕾雅相遇相爱的每一个片段,随意穿插在他剩余人生的意识里,随时随地不请自来。

人生最可怕的事不过于此:不到生命最后一刻,你无法知道手中握着的那杯酒是佳酿还是毒药,或许初尝是美妙滋味,但完全喝下去之后,它带来的可能全是苦涩,甚至是终生无法治愈的创伤。

他曾在遇见芙蕾雅之后写下,“生活中这些微妙的时刻总让我害怕:要是我没有弄丢护照;要是她的父亲没有撞车,也没有摔断腿;要是她没有正好在那个时间去领事馆......前景空洞而虚无。只有回望你才能明白,这些关键的联系是多么随机且偶然。”


如果他的假设成为现实,这些事情全都没有发生,他们没有那次见面,洛根会继续过着空洞虚无的生活,但也躲开了一次让他元气大伤的心痛。可是他依然接受这一切,小说中洛根对自己说:

“芙蕾雅和斯黛拉,那是我的幸运。那些年是我幸运的日子,我不能抱怨什么。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幸运过。在那些年月,我爱芙蕾雅,她也爱我,我沉浸在爱里,只是后来霉运又回来了。

5、第三段婚姻中的女主播和情妇


洛根的第三次婚姻也难以说明是否有爱,他身赴纽约成为一名画廊商人,娶了美丽的女主播,她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这样的三口之家,像是洛根未完成的梦。

虽然妻子并不爱他,他在婚姻里得到的安慰,更多来自非亲生的女儿,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死去的女儿斯黛拉。

在这样的浑浑噩噩的人生阶段,他又认识了格洛丽亚——好友彼得当时的妻子(没错,洛根总是被好友的女人看上,然后也对她们下手),这是个风骚泼辣、直来直去的率性女人。

她对洛根没有更多期待,只是想让他在彼得不在的时间陪伴自己。他们一起的时间,无需谈爱,各取所需,总算得到一种即时但不足以疗伤的快乐。


但你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个人,总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格洛丽亚就像一个无所畏惧的小兽,即使在多年后她身患绝症,也没有流露出任何软弱。

日后洛根总想起她那句话“往前看,不要往后看”。与一个人走一段路,记住她的脸,感受着她留下的生命力,老年的洛根总会和别人提起“有个朋友对我说,要往前看”,别人听不听得进都没关系,反正那都是在反复讲给自己听。

6、儿子的女友


洛根中年时期最后一个女人,在他人生下坡路上踢了用力一脚——那个16岁的女孩儿,也是他年轻的儿子死之前的女友。彼时的纽约嬉皮运动风靡,叛逆的少女作风大胆,与孤独的洛根发生故事似乎顺理成章。


然而与16岁少女发生关系是违法行为,为了躲避制裁,洛根一夜之间匆匆逃回家乡,住进了早年间自己在伦敦的小公寓。

曾经的富贵生活无法一起带回,面对未知前路的洛根深吸一口气,对镜中自己说“祝你好运”。从此,他含混不清的中年时代也结束了。



要三明治还是紫罗兰?


已经走过中年时代,或者正处于中年时代的人们应该特别能体会,我们总会考虑一个问题:这几年到底得到什么,收获了什么?

走向衰老的洛根说“我发现人变穷原来如此容易,某天醒来就发现自己没什么钱,纽约那些财富仿佛是很远的事”。

他从有钱到没钱,从身处名流之中到混迹平民人群;结过三次婚,有过那么多女人,转眼间儿女双亡,孤身一人。而留下来的:对逝去爱人和子女的思念,未竟的写作梦想,还有青春时期片刻的欢愉记忆,以及那些鼓励过、刺激过他的只言片语。

老年的洛根一方面为生存挣扎,一方面继续为“完成巨作”的梦想努力。老友接连去世,曾经的情人格洛丽亚在绝症晚期时来与他共度生命最后的日子,一辈子生龙活虎的她告诉洛根“我小时候很穷的时候,身上有几个先令,我本来可以用它们买个三明治,但我选择去买一束紫罗兰,因为我无法记得三明治,但肯定不会忘了紫罗兰。”

归根到底,今天的生活在明天全是记忆,就好像去年年底弄哭无数人的《心灵奇旅》,生活中的“火花”是飘到手中的秋叶,是漫过脚面的海水,是一张好吃的披萨,是爱过的人的面庞。


无数片段构成每个人的一生,评判成功与否貌似容易,但是幸不幸福,只有这些片段浮现在眼前时,自己心中才有答案。要三明治还是紫罗兰,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选择。

撒切尔夫人当上首相那一年,73岁的洛根离开英国,去法国海边的小村子度日,整日和旧日记忆相伴。他有时会懊悔到痛哭,有时也因为陷入回忆而沉思。但思考过自己一生的故事之后,看着一个个女人的照片,生命即将到终点的他终于笑了。


体验过这么多大起大落,经历堪称传奇的洛根,他对人生的总结来自做生意的父亲“人生归根结底就是运气的总和,这里有好运气,也有坏运气”。

用“运气”解释生命中一切不可掌控之事,为的是让所有人放下负担,勇敢往前走。既然一切上升、坠落都由偶然事件决定,因此那些长长的“空白”阶段才是我们生活本来的意义。当你走到人生尽头时,回望的只是一个个独立时刻,一张张难忘的面孔,正是那些零碎片段,造就了每一个独特的生命。

看完这部剧,想想生活里的各种偶然,确定接下来的道路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别无选择,当站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口,只能咬咬牙坚持下去,然后对自己说“祝你好运”。

但别灰心,此刻拥有过的每个瞬间都小心藏好,某天阴沉的时候,拿出晴朗太阳的记忆暖一下;某天痛苦的时候,拿出缤纷糖果的滋味甜一下。

▲对与错,幸与不幸,洛根说“这是个很长的旅程,没有东西会保持不变,骰子为你们每个人滚着,我希望你好运,并希望好运气比坏运气多”。

对我们这些人来说,人生不过是看不透猜不出的体验之旅,一味祈求好运是天真孩子才做的事,成年人该早一点记住:

有时天晴有时下雨,当你在路上心安理得享受灿烂阳光时,就应该明白,如果有一天遭遇风雨,也该一样坦然接受。好运气来的时候多多积攒明亮片段,留着前路暗淡的一刻,照亮自己。


题外话:到底活得久勇敢还是及时死去勇敢


以上就是本剧的主要情节,但我想讨论另一对比照,那就是洛根与海明威的对比。

你看,洛根人生起起落落,但始终没有离场。而曾经鼓励过他的海明威则代表另一种人,他主动选择退场,直接宣布不玩儿了。

剧集里作家海明威出现次数并不多,但都是浓墨,可以和洛根的人生对比着看。

剧集里表现出海明威的几个片段:

西班牙内战时期,洛根与海明威聊起自己的婚外情,他对洛根说“你选择这样的生活,就承受这样的结果”。海明威向洛根介绍自己当时的情人玛莎·盖尔霍恩,那正是20世纪第一位女性战地记者,后来她也是海明威第三任妻子,尽管在这个时候,海明威还尚未与第二任离婚。海明威说“玛莎是个很棒的女孩儿,但在家庭中并不容易相处”。

▲《赤子之心》里的海明威

▲现实中的海明威与玛莎·盖尔霍恩

在现实生活中,婚后的玛莎依然专注事业,在全世界报道战争,这也直接造成他们婚姻的破裂。(有部电影叫《海明威与盖尔霍恩》,扮演这对著名夫妻的是克莱夫·欧文和妮可·基德曼,电影虽然评分不高,但作为八卦可以一看)


海明威在61岁结束自己的生命,洛根似乎看到他对自己说“有一天当我不能再享受生活时,我会离开这个地球”。小说中洛根在得知海明威的死讯后,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想起1937年他在马德里时的样子:精力旺盛、充满激情,对我热情友善,让我坐他的车去找米罗的画。自从《丧钟为谁而鸣》后,他的小说我就读不下去了——那本书写得真差劲,他已经迷失了方向——可第一次读到他的短篇小说时,我觉得它们真是精彩极了,格外鼓舞人心。那是不是他写作生涯里唯一一次得到老天的庇佑?”

海明威在自杀前一年写出《流动的盛宴》,一生亲历数次战争的硬汉海明威,在衰弱的暮年回忆青春年华,那个贫穷但对一切充满希望的年华。所以博伊德也只是在猜测,他在自杀前对当时的生活并不满意,激情和力量都不见了,所以在还能体面离开的时候,主动结束自己。


多说一句,前文提到的海明威第三任妻子玛莎,也是在90岁时候选择自杀。这两个拥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真是同类。

分析海明威自杀原因的文章有太多,猜测的因素五花八门,从FBI的监控,到他本人各种疾病,一直到家族的基因......但我记忆深刻的是,《最后的访谈》系列里,海明威这样形容过作家和读者的关系:

“短命的人总是更受喜爱,因为没人看过他们漫长、无聊、不屈不挠、没求过饶也没被宽恕过的战斗。那些理由充分、早早死去或者放弃的人会被偏爱,因为人们理解他们,认为他们是有人性的。”

说的没有错,早早放弃的人往往会得到偏爱和关注;与人生进行着漫长搏斗的人们,活在不被看到的孤寂中,但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勇敢者。毕竟英国国宝编剧阿兰·本奈特也写过“死亡没有血盆大口,生命才有”。


推荐:扯白||什么样的“信物”能表达你最隐蔽的情绪?

上文:香江忆旧录||让章子怡、汤唯挨骂的“第一美指”张叔平究竟有什么来头?



作者 / 编辑:离心力

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