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 科研院:有组织地做有用科研,跑出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五年来,科研院以“四个面向”为根本遵循,积极谋划并构建全链式“有组织地做有用科研”管理范式创新,重点培育重大项目、重大科技成果和建设重大科技平台,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科研从原来简单量的扩张走上“量质齐升”发展新通道。
01
改革驱动,
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
五年来,科研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研“四个面向”的重要论述,主动落实中央各项部署要求,积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浙江省创新强省发展战略,快速响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出台了系列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文件,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共制定、修改重点任务推进、科技评价与改革、科技项目及经费、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各类制度性文件42个。
制定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计划。结合《浙江工业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浙江工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规划(2021-2035年)》总体要求,对标“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树立“有组织地做有用科研”的科研理念,制订《浙江工业大学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计划实施意见》(浙工大〔2022〕16号)全面系统提升六大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工大特色“有用科研”的创新生态体系。学校有组织科研实践报道《做强有组织科研 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2022年11月7日,
《中国教育报》刊发郑华均署名文章
《做强有组织科研 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主动谋划开展“科研大讨论”活动。科研院组织召开为期8个月的“科研大讨论”活动,七个专题在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和学院的参与下,开展了近百次辅导报告、研讨交流活动,“有组织地做有用科研”的理念深入人心,也成为全体科研工作者共有的价值认同。大讨论期间形成学校“2021-2025年标杆性杀手锏科研任务清单”,为搭建具有工大特色的“四个面向”科研创新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4月29日,
学校举行“科研大讨论”启动仪式
并开展第一次专题讨论活动
重大关键任务突破机制有效运行。探索实施“一年一大事”科研目标任务责任制,加强战略目标引领。制定《浙江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研究院、军工研究院)关于推进“一年一大事”科研目标任务工作暂行办法》,与各学院、直属研究机构一对一签订任务落实责任书。通过强化学院谋划意识、拓展任务设置方式、建立校院联动机制、加强目标战略引领、突出科研诚信考核、加大绩效实施力度推出。实施四年来,学校相继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重点研发、国家杰青等质点科研目标突破,确保重大关键任务突破。
2022年3月23日,
2022年科研工作“一年一大事”签约仪式
重大科研任务推进机制初步建立。建立“重大科研任务推进专班”制度,有组织地推动学校重大科研指标的突破。制定《浙江工业大学重大科研任务推进工作经费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点突破任务推进期间的组织实施和经费落实。实施四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已顺利通过部省会商,进入最后的协商阶段。
林强教授团队研制的重力测量移动实验室
主动谋划大数据驱动科研管理。实施浙工大“科技大脑”建设专项,打造具有数智驱动特征的工大“科技大脑”,为学校进一步做强“有组织地做有用科研”提供数字化支撑;项目入选高校数字化优秀案例巡展。目前系统已迭代并上线运行,数据辅助分析系统接入工大钉,初步实现“一站式”服务,有序推进数字化改革。上线泛研全球科研项目数据库,为全校提供科研大数据查询服务。
“科技大脑”建设专项
服务至上提升机关效能建设。通过整合和优化院内资源成立建设“科学技术研究院办事大厅”,将纵向项目、横向项目、专利管理及转化管理等常态业务和关联业务紧密结合,并提升办公空间的文化建设,真正实现优化管理、提升服务。2021年9月启用以来,共办理各项事项线上线下25600件、经办项目5780项,随机发放的300份满意度调查表反馈,师生满意率达100%。
科学技术研究院办事大厅
高质量宣传报道科研成果。科研院公众号“浙工大科技”从原有侧重于科技工作的报道转变为以教师个体和科技成果为主,为高校宣传工作增添了科技感和学术味。2023年底,关注人数和推送数量均较2019年底增长3至4倍,阅读量增长5倍。其中《低压点“石”成“钻”—浙工大胡晓君教授颠覆性成果获报道!》一文直接促成团队与唐合科技签订了1200万重大横向科技项目。《打破垄断!浙工大让世界最畅销药的价格“中国化”》获教育部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优秀原创内容。
教育部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优秀原创内容作品
02
目标导向,
实现加速领跑和重大突破
学校科技创新步入高质量加速跑新状态。学校首次入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400强,居全球345位,内地58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获得重大突破,五年来,作为第一单位在Science发文,以共同通讯单位在Nature发文,以主要合作单位在Cell发文;在NSC子刊发表论文79篇,其中第一单位20篇。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项。代表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高校57位,全球排名204位,首次逼近全球前200位。9个学科进入全球ESI 前1%,其中化学、工程学首次进入1‰。
学校首次作为第一单位在Science发文
科研经费到款数实现历史性突破。2019-2023年新冠疫情大环境下,学校科研经费到款逆势上扬。五年间全校科研经费到款总计50.1亿元。其中2023年纵向科研经费首破5亿元,横向经费到款6.69亿元。双双创出历史新高,跑出了“工大范式”的高质量加速度!
2019-2023年科研经费到款情况
国家及省部级奖获奖等级和数量创新高。五年来,我校两位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等具有提名国家奖资格的重要社会力量一等奖及以上27项,获奖质量和数量均创近年来历史新高。
袁巨龙教授团队
荣获2020年度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小年教授团队
荣获2018年度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重大项目竞争力显著提升。连续八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总数达17项;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重大科技项目44项,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立项11项、青年科学家项目2项。五年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1项;年均立项数158.2项,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数稳居省属高校第一;获国家杰青1项,重点项目6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5项,国家优青11项,国家优青(海外)8项;五年间国家基金重点类项目立项33项。主持省重大专项、重点研发、“一带一路”国合专项项目55项;签订千万级重大横向项目38项,500万以上横向项目25项。
理学院王肖隆副教授牵头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机载原子干涉型绝对重力仪及航空物探技术研究“
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成效显著。五年来,学校工程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校企业委托横向科研经费累计达13.55亿,科研经费纵横向比接近1:1。学校先后与省内外60余个市、县(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20家地方研究院。地方研究院牵头建设获批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获批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主要牵头2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获批1个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校地合作建立或牵头建设了15个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联盟,服务企事业单位3000余家,先后获得16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2021年6月26日,
德清县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正式揭牌
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双丰收。五年来,全校累计申请专利14985件,其中发明专利12857件;授权专利9253件,含发明专利6540件。累计完成成果转化1632项。其中合同金额1000万元以上项目2项。
连续五年稳居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50强
校园学术氛围日益浓厚。继续落实学术交流繁荣计划学术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9-2023年共支持450个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66个、高层次专题学术研讨会54个、“运河讲堂”59个,学术报告或讲座271个。举办校科协品牌活动“青年科学家沙龙”22期。每年固定组织开展“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知识产权日”系列主题讲座、“全国科普日”三校区实验室开放日、科学家进校园、科普助力双减等活动。
2023年9月8-10日,
2023杭州化材+国际峰会在杭召开
往期回顾
浙工大青年教师梅景瑶在数字平台创业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浙工大冷冻铸造技术助力海水淡化
浙工大这项颗粒污泥技术,助力含汞废水高效去除与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