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称叶嘉莹“先生”,算不算歧视女性?

青年文摘 2021-04-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周刊 Author 陆一鸣 曹吉利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

作者:陆一鸣 曹吉利


关于应不应该叫叶嘉莹“”,网上吵成一团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感动中国》为叶嘉莹撰写的一段颁奖词,在互联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议。


短短几十字的颁奖词,最后一句“出了问题”,准确地说,是最后半句——“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今年的十位(组)人物中,既有著名的张定宇、张桂梅,也有默默奉献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著名学者叶嘉莹也受人瞩目。


“先生”二字一出,舆论场顿时炸开了锅。


有网友激烈地反对这种称谓方式


于是,一场关于“杰出女性人物能不能被称作‘先生’”的大讨论,就这样又一次拉开了帷幕。



被称为“先生”的女士


节目播出后,“99岁叶嘉莹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话题上了热搜。


而从话题下的相关评论看起来,比起她做的究竟是什么事,大多数人更关心的似乎还是这位文学大宗师是“先生”还是“女士”。


叶嘉莹怎么称呼,是个问题


于是,你能看到一场声量巨大的争吵。


一拨人呐喊着:“叶嘉莹是女士!叫先生是抹杀了她的身份!”


另一拨人则针锋相对:“就要叫先生!这是尊称懂不懂?”


反对者制作的表情包


当然,还有不少吃瓜群众,觉得这场争论就像《武林外传》中,众人纠结“乞丐小米究竟是撑死的还是齁死的”一样无聊。


认真说起来,“将杰出女性称为先生”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被沿袭下来,其中也不乏来自官方、权威的声音。


叶嘉莹并不是第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名人,近现代以来的宋庆龄、杨绛、屠呦呦等德高望重的女性人物,都曾被称作“先生”。


有趣的是,一再被称为先生的杨绛,自己却并不在意这一称谓。


根据作家铁凝回忆,2007年她第一次去拜访杨绛,有点拿不准怎样称呼对方,是先生、奶奶,或是妈妈?


杨绛笑着说:“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杨绛钱锺书夫妇


但不同于杨绛的淡然,关于这一称谓,从来不乏更加激烈的反对声。


如果你留心过全国妇联机关报《中国妇女报》的微博账号,会发现它把介绍叶嘉莹事迹的微博做了一处小小的改动——将最初话题中的“先生”,重新编辑为“女士”。



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分明有两股力量在角力。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反对者,并不是真的认为《感动中国》搞错了叶嘉莹的性别。恰恰相反,他们反对的,正是这种“将杰出女性尊称为先生”的语言习惯。


他们想不通,为什么任何一位男性都可以被称为“先生”,而女性只有在获得巨大成就时,才能被“尊称”一句先生呢?


这看上去不太公平。



女先生,合适吗?


如果说,网友们的质疑,多多少少还是立场和情绪使然,那么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则从专业角度,在语义方面阐述了这种称呼方式的不妥之处。


早在21世纪初,这位学者就注意到了“为表示尊重,对被尊敬的女性不称女士而称先生”的文化风潮,专门撰文表示这股风“极其不妥”,并列出了三点理由——


一、混淆性别。在“先生”一词普遍用于指代男性的情况下,将女性称为先生,会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将她们误认成男性。


二、重男轻女。称先生是尊敬,潜台词即“称女士是不尊敬”。周有光认为,“这表示了重男轻女的下意识”,想要尊敬,却反而不尊敬了。


三、用词混乱。周有光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指出“先生“的词条下有六个义项,没有一项是表示女性的。


综上,这位语言学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慎重使用词语,不再称女士为先生。


然而,十几年过去,尽管伴随着不少争议,“称女性为先生”之风却依旧沿用至今。究其原因,可以说是语言惯性,但没有更合适的替代词,也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


塑造汉语的传统社会绵延千年,要寻得一个足够尊敬而又恰当的词汇用于指代现代女性,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电影《荆轲刺秦王》


在这次争论中,文史博主“仗剑南窗”提出,比起“先生”,称呼“女士”才是性别歧视。


他援引了《诗经》的注释,指出“士”的本义是男子的美称,而“女士”,其实是“女而有士行者”,是指具有士人品行的女子。


因此“女士”反而还不如“先生”,至少“先生”在字面上没有性别含义。


一贯心直口快的女诗人余秀华是“先生”用法的支持者。去年,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公映,余秀华发表了一段文字,称呼“叶嘉莹先生”,遭到一些网友批评。


她反驳,叶嘉莹当然配得上“先生”二字,倒是大部分普通男性不该冠以先生之名。


余秀华的观点实则更激进:

大部分男性不配叫先生



语文问题背后,是性别问题


“先生”用得对不对,争论双方各执一词,针锋相对。


这看上去是一个语文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性别问题。


从某种角度来说,双方的观点都没有错,双方的不适感也是真实存在的。


在支持者看来,“先生”一词用来称呼德高望重的女性,不仅有先例可以援引,而且明明是满怀敬意,怎么就招来铺天盖地的质疑呢?


对于反对者而言,当现代汉语里的“先生”在大多数情境下都用来指代全体男性时,只有少部分成就极高的女性才能获得这一“殊荣”,感到突兀也很自然。


语言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暗含许多社会结构/CC0


正如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说:


“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能是因为有其他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 


任何词义都离不开语境。说到底,是词汇的多重意涵,造成了解读的错位。


在词典中,“先生”有如下几项解释:男性、丈夫、长者、老师、医生等。


在不同的语境下,先生也有相对应的称谓——


作为男性的“先生”,对应的是“女士”;

作为丈夫的“先生”,对应的是“太太”;

作为老师的“先生”,对应的是“学生”;

作为长者的“先生”,对应的是“后生”;

作为医生的“先生”,对应的是“患者”。


称呼叶嘉莹、杨绛等人为先生,本意当然是取“老师”“长者”这层含义。


一些激烈批评者声称“女性只有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才能得到一个普通男性的称谓”,创造出一种本不存在的主观恶意,并对着这个稻草人拳打脚踢,显然不太妥当。


但这么多人反感这一用法,自然也并非无理取闹。一种相对小众的用法,今天沿用还合不合适,以后要不要继续用下去,的确可以商榷。


图/CC0


必须承认,目前,在“先生”的几种解释当中,指代普通男性是最强势、最通用、最常见的一项,那么在大多数场合下,就难免存在语义上的压制。


虽然网络上从不缺少热心的科普爱好者,但是从冰心到杨绛,从屠呦呦到叶嘉莹,每每用到“先生”称呼时,总有不少普通读者提问:


“为什么女性也能叫先生?”


语义上的压制造成一而再、再而三的误会,尽管使用者没有恶意,但在一种不完全平等的性别结构中,使用者的原意通常要让位于被称呼一方的感知。


历史博主洛梅笙在微博谈到:“仿佛是一个女性要做得非常好,才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高度……先生在今天,对于广大女性而言,是个似褒实贬的称谓。” 


年迈的叶嘉莹/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即便没有用错,但如果相对冷僻的用法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进而造成一个数量庞大群体的不舒适,我们当然应该认真地考虑,以后是不是要换一个说法。



必要的时候,请更新词库


值得玩味的是,2015年,一篇题为《不宜称女性为“先生”》的文章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时,收获的是一片揶揄。


《不宜称女性为“先生”》2015年的评论区,看上去问题并不是问题


有的网友认为作者小题大做,“过分无聊”,有的留言第N次强调“先生”没有误用,还有人直接斥责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作者“汉语没学懂”。


六年时间过去,几乎相同的话题出现在网络上,得到的不再是评论区里一边倒的声音。


这很难不让人感慨,几年之间,舆论场上的女性表达已经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改变——尽管不是所有人都乐于见到这种变化。


使用者的主观善意,并不能消弭一些词汇中客观存在的性别偏见。


我们当然不必替几十上百年前发明词汇的前辈道歉,但既然思想在不断变化,服务于社会生活的词语是不是也应该适当更新呢?


2019年,伦敦消防局在社交平台批评热播动画片《小猪佩奇》,在称呼消防员时使用有明确性别指向的“fireman”,而非中性的“firefighter”,容易给孩子造成消防员多是男性的误解。


虽然不乏“吹毛求疵的政治正确”一类的指责,但既然保守的英国人都在“挑战过时的语言”,我们也应有当容得下争论的胸襟。


是不是吹毛求疵,谁说了算?


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


每年春晚都提到家家户户吃饺子,相比于本就吃饺子的北方人,很多不习惯在春节吃饺子的南方人的感受才更为关键。


一个词是否暗含偏见,感觉被冒犯的一方最有发言权。


几年前,当人们用“女汉子”来称呼性格豪爽、生活能力强的女性时,背后多少隐含了些性别偏见的意味。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用“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指代全体物流从业者时,也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女性配送员,这种时候,考虑换一换称谓也在情理之中。


词语总是在进化。


以“小姐”为例,宋朝时它是低贱的平民女性,明清就摇身一变成了大家闺秀,改革开放之初更是一举取代了“同志”“闺女”“大姐”,成为时髦称谓,而今又因为一层暧昧的含义让众多年轻女性敬而远之。


就“先生”来说,它的高光时刻是古代对于读书人、乡贤的尊称,至暗时刻则是民国时期沦为风月场所“书寓”中艺妓的代名词,近代以来,凡是男性都能叫“先生”,这个词终于完成了一次下沉式的普及。


是不是应该换个称谓,这真的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吗?/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


说到底,反对者们并不是文盲。他们所怀疑的,是当“先生”成了广大男性的身份标签,再用一项比较生僻的含义指代女性,是否得体。


语言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在社会更新词库的过程中,要是连一丁点争议都容不下,那未免太过狭隘。


一旦涉及性别议题,讨论总是容易走向极端,甚至演变为人身攻击。


其实心平气和地想一想,如果经过争论,确有相当数量的女性都认为“先生”的一些用法不妥,那么背靠博大精深的汉语,下一回又何妨将这个称呼换一换呢?


你觉得是歧视吗?

说说你的看法。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1年第5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 更多推荐阅读 ▽


王冰冰打破女神人设,丁真拒绝捞金?那些年纪轻轻就一夜爆红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结婚8年,3波亲戚来借房”:幸福的夫妻,都有点“六亲不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