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准这骗子,内娱一半烂片被他承包

青年文摘 2022-05-2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Sir电影 Author 毒Sir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毒Sir

来源:Sir电影(ID:dushetv)


观众对这三个字快要免疫了——


翻拍片



一提起翻拍,先劝退一批人。


在最近的一年里,我们已经看过了:


《门锁》《关于我妈的一切》《人潮汹涌》《阳光姐妹淘》《你的婚礼》《误杀2》《当男人恋爱时》。


以上提到这些片子票房都不差的,最低的《阳光姐妹淘》都有9500万,最高的《误杀2》,已大卖超11亿。


看来,翻拍片依然吃香。


那小编忍不住要问——


为什么口碑上翻拍片几乎成为国产大骗局?


错的是翻拍吗?



一场消费降级的改编


2021年,或许是一个国产翻拍的新转折点,既有的翻拍模式在口碑上已经遭遇了反噬。


一经原版对比,更加惨烈。


《你的婚礼》,国内版用宿舍楼顶的烟花戏、台风天的告白,架空了原作的写实。


同一场戏。


原版男主已经放下幼稚的过往,宣布要往前走了:


“我最近真的很幸福,教小孩也很有趣,那都是多亏你,因为有你,我有了新的梦想。”



国版却仍沉浸在过去,诉说着故作伤感的情感鸡汤:


“为了和你在一起,我做了很多很傻、冲动的事,但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曾经这么相爱过,如果我能早点长大,是不是就不会失去你。”


青春成长,变成了翻旧账的自我感动。


再看《来电狂响》(豆瓣5.7),原版是《完美陌生人》(豆瓣8.5)。


一个有难言之隐的朋友,他害怕失去哥们的友情,却是唯一一个勇于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悲情,但强大。



他的做法跟其他人的谎言和自保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折射出人性的多面,也映衬了爱的厚重。


没有悬念,这个角色在国产版中被马丽演的“男人婆”取而代之。


好像也在指向严肃的话题,她遭到了职场性骚扰。


可编剧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什么呢?


动动金手指——


她这边厢才鼓起勇气要跟上司对簿公堂。


那边,恶棍上司被车直接撞死。



看似替观众出气。


其实不过是编剧一厢情愿的软弱幻想,严肃问题儿戏化,同时让这个角色的悲剧性无处立足。


所谓的翻拍,没翻出与时俱进的新意。


观众看到的,更多是在原版基础上的打折和降级。


针对这些电影的批评,最狠的莫过于这一句:


好的部分都是原版的,差的部分都是改的。



不知道拍什么,那就翻拍吧


国产翻拍,其实不是一开始就被排斥的。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成了当时的现象级影片。


《疯狂的石头》借用了《两杆大烟枪》的壳,填充的完全是自己的故事,是只能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它的原创性盖过了复制性。



2014年《智取威虎山》上映,开启了主旋律电影新模式。


《智取威虎山》当然是翻拍之作,但影片类型化的处理方式,在旧瓶里装入了新意。


漫画技法、视觉风格,很多年后依然被人不断提起。



《西游降魔篇》,取的是《大话西游》的构思;《柔道龙虎榜》,取的是《姿三四郎》的故事;田壮壮版《小城之春》,翻拍自同名电影。


甚至当把目光投向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会发现很大一部分经典电影都是翻拍。


《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黄飞鸿》《纵横四海》……


例如《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


其实也不是第一出处,是刘镇伟从好朋友王家卫那里顺手拈来的。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呢?


因为现在这翻拍不是为了翻新。


而是为了走捷径。


就拿国产翻拍最主要的原产地——韩国来说。


在这种简单易上手的思维下,一些国产导演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拍片机会。


因为所需要做的,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临摹。


《阳光姐妹淘》达到了像素级的“致敬”。


同样的镜头做了一下镜像,这招可能是从B站UP主那里学来的。



形似。


但神完全错乱。


韩国原版里,这段女孩的扭打背后,是韩国的大学生运动。


运动呼应着少女的热血,青春的底片里,承载的是韩国本土数十年的社会变迁与历史记忆。



中国版改编成了城管大战商贩。



难怪导演包贝尔坦言:


我的能力未必会拍过原版,但原版本身就是最好的模板。


我们当时定的想法就是,如果能想到比原版好的点子,那我们就拍,如果想不到,我们就按照原版拍。


什么意思呢?


——这作业我看心情随便写写,遇到不会的我就对答案。


然而,看似有标准答案,但一不小心就拍成了刻舟求剑。



我们还能期待翻拍吗


买版权、翻拍,并不是国产片的专利。


好的IP,受到追捧,走向世界,这本来就再合理不过。


马丁·斯科塞斯凭借翻拍《无间道》的《无间行者》,拿下自己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



《午夜凶铃》翻拍成美版。(前方预警)



《寄生虫》创造历史后,美剧版提上日程。



你发现了吗?这些被选中用来翻拍的作品,都是在各自地区、各自类型里经典中的经典,属于最璀璨的那颗珍珠。


但国产翻拍钟爱的呢,大多是中等偏上的“低调好学生”。


《大赢家》,原版《率性而活》,豆瓣8.3;



《小小的愿望》,原版《伟大的愿望》,豆瓣7.5;



《“大”人物》,原版《老手》,豆瓣7.7;



《龙虾刑警》,韩版《极限职业》(一本两拍),豆瓣7.8;



《我是证人》,原版《盲症》,豆瓣7.5。



小编不否认这些原版不少都挺好看,但它们都不算顶尖,在影迷中的普及率也有限。


这一方面避免了原版太过经典,翻拍显得东施效颦。


同时因为名气不大,可以让很多观众感觉在看一部“新片”。


是的。


过去的国产片,你还能看到海报上大大方方写出是翻拍。


当作一个可以吸引观众的卖点。


《我知女人心》(2011):好莱坞20亿卖座喜剧轰动改编


现在呢,翻拍片选择主动为“翻拍”这一属性降热度,淡化处理。


这其中有心虚,害怕比较。


但更多的,是观众心态的转变——


对于驴唇不对马嘴的翻拍已经达到忍耐的极限,强烈呼唤创作回归原创。


去年有档导演竞技类综艺,导演毕志飞为了证明自己,他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翻拍一部经典电影。


《小城之春》。


一片骂声,摔得真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巨人的肩膀,没那个能力,你也站不稳。


翻拍,的确是一个地区影视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或者说是捷径。


通过翻拍,学习吸收原作品里的精华,是一个地区的电影产业得以升级和进步的必要过程。


曾经香港电影的辉煌部分,也得归功于香港电影人对于好莱坞和日本电影的学习,后来韩国电影的崛起,也没少对香港电影取经。


如今中国电影向韩国电影学习,也无可厚非,但这种学习是需要过脑子的,需要创作者在改编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输出和蜕变。


而不是像如今一般,拿来就用,尤其是热搜式地滥用。


但在2021年,一切有所不同了,我们似乎迎来了某个转折点。


年初,《唐人街探案3》的票房和口碑都败给了一开始并不起眼的《你好,李焕英》。


年末,《误杀2》的口碑远不如《误杀1》。


一头一尾,宣告着这条路也日渐暗礁丛生。


观众开始厌烦套路,厌烦对大众焦虑点的无止境消费,真诚、真情在观众这里得到了丰厚的肯定和回报。


跟《唐人街探案3》的分数相比,

很明显观众们评判电影的标准

不仅在于你拍的好坏,

而更在于你拍的态度是否真诚。

《你好,李焕英》词条下的一条豆瓣短评


简而言之,观众决定不再陪那些急功近利的投资商玩了。


根据市场规律,任何事情都有需求、冗余、回落的阶段。


当我们对好剧本有所需求,便产生了大量的跟风翻拍。


当翻拍过量,弊端大于人们所需求的利益,必然会去芜存菁,淘汰掉一大半的冗余项目。


曾经的古装片如是,青春片如是,翻拍片也会如是。


只是这需求的背后,不是题材,不是类型,而是创作者的能力。


陈凯歌说,电影只有好坏,没有类型。


这句话同样可以套用在这里。


时代瞬息万变,潮流也不能预测。


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创作者的要求,这才是中国电影能够产生竞争力的核心。


只是希望,把希望寄托在捷径上的人,会越来越少。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视频号,给你的生活添点料

聊热点 听故事 涨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