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颂文之后,轮到他了

青年文摘 2023-03-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最人物 Author 最人物出品


作者:三伏

来源:最人物(ID:iiirenwu)



不演喜剧的贾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掌声。


在《狂飙》中,贾冰饰演的徐江贡献了剧集前半部分十分精彩的演绎,让这个嚣张跋扈的黑道大佬,染上了属于贾冰的颜色。


“讲屁话没有用,让别人也节哀”;

“什么档次,跟我用一样的电视”;

“吃饭坐小孩儿那桌……”


这些台词如今仍被反复提及,徐江的二创视频开始火遍全网,有网友称贾冰是“国产马东锡”,劝他别演小品了,多去演点“狠人”。


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突然在贾冰眼前展开。


毕竟在人生的前四十年,他的人生目标还仅仅是让人知道有个叫贾冰的人,在爱着喜剧。


怎料现在,大家却都记住了——


铁头能接烟灰缸,京海大佬叫徐江。




刚进《狂飙》剧组第一天,贾冰被拉到了湖边,开拍第一场戏——剧中他的独子徐雷在湖里电鱼,触电身亡。


导演徐纪周撂下一句话:“你这一场演好了,以后怎么疯狂都对。”


贾冰愣了,进度实在是太迅猛了,他刚刚得知自己演的是个黑道大哥,如此炸裂的身份一时还没适应,况且“我不大想演,我觉得自己挺正派的啊”。


脑细胞在此刻疯狂运动,贾冰被迫回忆着所有遇到过的痛失亲人的场景。


他先是在案发现场大呼小叫,强闯警戒线,又是威胁警察查出凶手,最后远远地看了儿子一眼,瘫在地上,嘴里发出痛苦的呻吟——咔,徐江,成了。


《狂飙》徐江角色混剪


事实上,《狂飙》是贾冰第一次正儿八经拍电视剧。


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喜剧角色里打转,主攻小品,也客串些电影,演的人物几乎一个模样:憨厚、嘴碎、胡说八道。


“我不知道(拍电视剧的)技巧,也不知道该怎么弄,我觉得就是真诚吧。”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但贾冰也没想到,这个剧组属实是别具一格。


《狂飙》剧照(下同)

 贾冰饰徐江(中间白衣服)


《狂飙》的导演徐纪周同样承担着编剧工作,剧本按着时间跨度分为三个单元,边拍边改,直到杀青前十天才写完最后的结局。


剧中曹闯的扮演者郝平曾说,自己一开始拿到的剧本只有11集,剧本里的他兢兢业业、本本分分,绝对是人民的好公仆。


导演也告诉他:“对对对,你就是一个好警察。”


谁知到了快“下线”时候,郝平才拿到揭示着自己身份的剧本:刑警队长竟是黑化内鬼。


贾冰更是如此。他形容自己收到的剧本都是一片一片的,每天都跟“拆盲盒”一样——


导演说今天拍这场,演员们便立刻开始对词,很多精彩的呈现都是拍摄的时候才碰出来的火花。


比如高启强扛着电视上楼,是张颂文设计的,更突出他此前“受的罪”。再比如安欣推警戒线的桥段,也是张译自己加的,把戏剧张力直接拉满。


贾冰欢快地徜徉在这样的拍摄氛围里,“就那种现场碰撞出来的东西,我就觉得特别生动”。



直到最后一天,导演给了他这一天的专属剧本,他拿过来翻了翻,大惊失色:“我死了?!”


他忙问导演:“谁杀的啊?”


“就,黄翠翠那谁。”


“啊?黄翠翠谁啊?”


是的,尽管在剧中,黄翠翠的伏笔是整部剧的线索脉络,但在拍摄过程中,贾冰是真不知道这个“神秘女人”到底是谁。



但戏还得拍,人也得“”,导演问贾冰:“你想怎么死?”


贾冰一琢磨,我是个老大,老大得有面子啊,他看着眼前的桌子,“死的时候我可不能躺地上,死我也得趴桌子上死”。


就这样,京海恶霸走完了他为非作歹的一生。


彼时谁也没想到,这个草草收尾的人物,竟会在贾冰的演绎下,引起如此剧烈的长尾效应。



戏演完了,评价不错,但贾冰此前对“给自己的称赞”始终持怀疑态度,“别人跟我说,说你演特别好你知道吗,我认为就是当你面不好意思说(有多差)”。


《狂飙》播出之后,贾冰时刻关注着网上的评价,还时不时地回复一些网友的评论。


某热心网友留言:“你演的高启强真帅!”


贾冰回他:“兄弟,一定要支持正版啊。”


某入戏网友哭诉:“徐总,白金瀚(剧中徐江所开的娱乐场所)没啦。”


贾冰不解:“你还有存酒咋的?”


结果他的这些回复被人搬运到其他社交平台,又引起笑声阵阵,贾冰彻彻底底蒙了。他对前来采访的主持人很认真地提问:“我都这么狠了,还笑吗?”




细细了解贾冰的人生,发现他好像真有点“幽默而不自知”的味儿。


别看贾冰长得着急,但他是货真价实的八零后。


1980年,他出生在沈阳,跟书香世家挨点边——其父暂称老贾,是个体育老师;其母叫作周大姐,是个语文教师。


平日里在学校,周大姐备受尊重,论性格,那叫一个不骄不躁、不怒自威;论教学,周大姐也侃侃而谈,德高望重。


但一说到孩子,周大姐立马不吱声了——丢人。


儿时贾冰与母亲周大姐


别人家孩子惹祸,可能是间接找揍,贾冰这孩子惹祸则讲究一个连续不断,几乎没一天休息。


周大姐这个教育工作者也头疼,教育别人家孩子还知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只能“晓之以棍,动之以棒”。


老话说得好,棒头出孝子,但周大姐或许没想到,出的也有可能是“笑子”。


贾冰对很多事都通窍,除了学习。


父母去学校开会,他还会自己在家发面、烙饼,整得有模有样。


等父母都高高兴兴吃完了,他再贱兮兮地加一句:“嘿嘿,我忘洗手了。”得,一顿揍又没跑了。


贾冰与母亲


吊儿郎当地混到了初中毕业,贾冰直面人生前十多年最大的打击。


中考时语数英三科,他加起来才考了120分——其中语文考了115分,剩下两科几乎一窍不通。


考场上抓了瞎,人生前景也是一抹黑。


某天,他又毫不意外地惹了事,习惯性地承受着来自周大姐的“狂风暴雨”,怎料周大姐打到一半,突然掉了眼泪。


她第一次对儿子服了软:“妈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贾冰也慌了神,看着眼前流泪的母亲,手足无措:“你别哭了,我当兵去。”


17岁的贾冰


那是1997年,贾冰17岁。


家人把他送上了开往江苏徐州的火车——一个在此之前,他只在天气预报上看到过的城市。


时隔多年,贾冰仍清晰地记得那天的场景。


他剃了个光头,穿着新军装,故意没去看母亲的眼睛,一直和其他人聊天。周大姐站在站台上,穿着高跟鞋,戴着口罩,也像个没事人一样。


火车要开了,贾冰故作不耐烦:“你快回去吧。”


周大姐也嘴硬:“我就没打算要来,他们都来,我就来送你一下子。”


“那你快走吧,还待在这儿干啥。”


“我又没说送你。”


结果火车一动,贾冰突然悲从中来,趴在车窗哭着喊妈。


他看见母亲突然跟着火车跑起来,身影越来越小,一个声嘶力竭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听话!”


那一天,贾冰从沈阳哭到了天津。




火车晃晃悠悠到了江苏,贾冰被分到了炮兵团。


贾冰一瞅,好家伙!暗暗高兴,满心憧憬。


谁能想到,枪还没摸着,他先被体能干趴下了。


早上一个五公里,晚上一个五公里,五公里之后还要做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除此之外,还要一遍遍地“冲山头”:冲到山顶,再跑回来。


折腾了一段时间,贾冰终于挨到了战术训练,摸到了心心念念的枪。新兵们抱着枪走到训练场,开始瞄靶——一瞄就是一个月,一颗子弹都没打出去。


贾冰越发觉得,自己可能真不是训练这块料。


贾冰在小品中致敬自己军旅生活


恰好文工团来慰问新兵,也希望新兵们能出两个文艺节目,一起联欢。


贾冰眼前一亮,踊跃报名,说自己会唱歌,给大家献上一首《小白杨》。


可和他相同想法的人还真不少,汇报节目当天,排在他前面那人也唱了这首歌,还是个专业级别的选手,学了好多年美声。


贾冰听着澎湃的音乐,一颗心哇凉哇凉,他立刻跑去干事办公室,申请明天下午再汇报节目。


对面的干事抬头看他:“哎,你是东北人啊。”


贾冰倒也不怵:“对,东北人幽默,我给您演个小品。”


干事一听,台上全都是歌啊舞啊的,正缺语言类节目呢,让他抓紧回去排练,寄予厚望。


当天晚上熄了灯,贾冰猫在被窝里,举着手电筒,两个小时写了一个剧本出来:《招演员》。


确实要招演员,他又找来副班长,求他陪自己演一下,副班长答应了。



后来贾冰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那场演出效果:山崩地裂。


他说:“这是我这一生当中演得最火的一场演出。”台下两千多人,所有战士一边跺脚,一边欢呼。


炮兵团的这个新兵蛋子,正儿八经地“一炮而红”。


第二天,文工团演出队的陆队长找到了贾冰,握着他的手,问:“你是哪个艺校毕业的?”


新兵贾冰看着面前的少校首长,紧张得大脑发白,直愣愣地回了一句:“什么叫艺校?我胡台初中毕业的。”


陆队长笑了,问他要不要到文工团来,贾冰下意识就问:“文工团还训练吗?”


“不训练,排练。”


“我去!!!”



事实上,贾冰这种“浑然天成的幽默感”,在他昔日战友口中也曾被屡屡提及。


还在新兵连的时候,贾冰与战友一起去游泳。


到了池塘边,贾冰把衣服一脱,第一个就跳进了水里,结果半分钟过去了,愣是头都没冒。


战友们哈哈大笑:“行啊,这水性。”


又半分钟过去了,湖面上还是没出现贾冰的影子,岸上这才慌了,抓紧下水把贾冰捞上来,战友们一顿急救,贾冰一通乱吐。


战友回忆说,贾冰临走还说了一句:这水真甜。


贾冰(左下)与战友


2003年,23岁的贾冰第一次参加全军汇演,参演了三个节目,分别获得了全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此外,他还获得了全军战士文艺奖,后来,他立了四个三等功,一个二等功,全是靠获奖立的功。


他把部队里拿到的奖章和喜报都送回了家里,老贾两口子看着喜报上的公章合计半天,一致认为肯定是贾冰造的假,“这章应该好买吧”。


直到多年之后,父母去到他的工作单位,才相信自家那个皮小子,真的有了大出息,这是后话。


2005年,25岁的贾冰当兵满8年,有了提干的机会。


领导找到他,让他去考体能,结果可想而知——贾冰的体能测试没过,提干者另有其人:他当时的女友。


因为这个,贾冰还与女友分了手,“觉得自己没脸了”,配不上这个姑娘。


那一刻,他在心里立了一个誓:“我走,我必须得弄出名堂来。”


贾冰(左)在舞台上回忆这段经历




2005年,贾冰收到了一纸邀约,来自浙江曲艺杂技总团,贾冰顺势来到了新天地。


他是顶着“全军战士文艺奖获得者”的头衔来的,谁知在曲艺团第一次登台,就结结实实丢了个大脸——站在台上12分钟,一个包袱都没抖出来。


后来他说:“那一年半,我像驴一样地干。”


为了争口气,他一宿一宿地写剧本,要琢磨当地的“滑稽戏”,还要顾着人情往来,同事、领导的关系都处得十分好,甚至还帮着舞美队的同志装台卸台。


一年半之后,他全票当选为浙江曲艺杂技总团的曲艺团团长,正科级干部。


这一年,贾冰仅仅28岁,他再次追回了女友,觉得终于有了和她站在一起的资格。


贾冰与当时的女友、后来的妻子


再之后,他继续写剧本、演小品,他称自己每年的述职报告都是一个大工程:小品十几个、快板十几个、诗朗诵、串联词、指导综艺晚会……


他说:“确实,优秀员工每年都是我。”


2010年,30岁的贾冰获得了被称为曲艺界最高奖项的“中国曲艺牡丹奖”的全国曲艺大赛新人奖。


33岁时,他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35岁时,他被提到了杂技总团的副团长,很快,又被提拔为团长,副处级干部。


 贾冰在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时期


当了领导,有喜也有悲。


喜的是身份高了,工作也舒服了;悲的是没办法再去演出了,就算是演出也不能拿演出费。


他放不下舞台,还是去演了两场,但渐渐地,风言风语又起,不信他演出真的不拿报酬,逼得贾冰只能放弃演出。


某天,评弹团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敲响了他的办公室门,喊他“贾团”,拿着一沓表格,请他查看团里的工作计划。


最后,老师傅压着声说了一句:“可否请您批示一下。”


贾冰看着,心里实在难受,觉得自己何德何能。


“年纪轻轻的你自己坐一间办公室,人家都为团里服务这么多年了,兢兢业业的,凭什么上你这儿还低头垂尾的。”


一些决定,或许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痛苦中种下了因。


贾冰(右)在曲艺团时期


贾冰任职团长期间,在团里制定了“两条路”走路的规划——既要保证团里演出,也要对外寻求发展,为曲艺团打造“明星脸”。


2016年,36岁的贾冰接到了喜剧竞技节目《笑傲江湖》导演的电话,请他来参加这个节目,贾冰想了想,同意了。


但从剧院舞台到电视屏幕,贾冰的转型也并不是一上来就成功。


这一档节目,他被拦在了总决赛门外,与此同时,另一档喜剧节目也找到了他,《笑声传奇》。


这一次,贾冰决定辞掉自己在曲艺杂技团的职务,领导找他谈话,语气严肃:“你想好了啊贾冰,你是80后,我们可能要培养你。”


但贾冰毅然决然,抛弃了前面所有的荣光,“你必须把后路断死,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一年,贾冰37岁,一切归零。


贾冰参加《笑傲江湖》时自我介绍




2017年,贾冰在《笑声传奇》的现场说,自己现阶段最大的梦想,就是和蔡明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


那时他是挑战蔡明的喜剧新人,比赛舞台与评委坐席隔着三米左右的距离。


贾冰说:“这三米,我可能会用三年、三十年,但是我觉得我在过这条路,付出多少年,我都无怨无悔。”


而答案是,不到一年。


相声演员孟鹤堂曾评价贾冰是“用丹田抖包袱的人”——也许剧本本身并不值得推敲,但贾冰选择用自身的表演逗笑观众,在喜剧里,这叫作“使相”。


在《笑声传奇》中,他凭借着如此卖力的表演与蔡明在竞技中打成了平票,获得了对方的赏识。


贾冰早期作品《贾总的演讲》片段


2018年,38岁的贾冰带着他独特的表演风格,登上了春晚,与蔡明和潘长江合作。


第一次上春晚,在后台备场时,贾冰还没当回事,和人合照、聊天,侃得热火朝天。


直到主持人开始报幕,念出了表演者贾冰的名字,那一刻被贾冰形容为是一种过电的感觉:“从脚后跟唰一下子就起来了,一下子就动不了了。”


家人、战友、全国过亿的观众,甚至那远在天边的老首长都从他脑子里闪过,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表现到身体状态上,就是他的嗓子瞬间就变哑了——好像有一只手攥住了他的喉咙,急得他说完台词,转场时立刻捡起幕板后的水杯,猛喝了几口才上了台。


时隔多年,他还能记得那杯水的味道,有一股生涩的酸味。


从这一年开始,贾冰成为了春晚的常客,但随之而来的,是春晚语言类节目的集体滑坡。


2018年,贾冰与潘长江、蔡明合作《学车》


2020年,他表演了小品《风雪饺子情》,饰演饺子馆老板。


在小品的最后,他捧着饺子,喊出台词:“不管在哪儿,不论干啥,只要咱们吃上一顿热乎的饺子,那就算是——过年啦。”


“包饺子”成为了春晚喜剧的代名词,贾冰也被送上了“合家欢喜剧演员”的名单。


2020年,贾冰与沙溢、吴磊等合作《风雪饺子情》


2021年的春晚,贾冰团队向春晚小品组提报了四个剧本,最后敲定的,是《开往春天的幸福》。


团队里的导演娄辰说过自己面临的挑战,其一就是跨界艺人:“小品只是喜剧演员去演,还是更便于排练和便于我们的沟通和交流,但是现在有很多我们的作品里面,从去年开始到今年,有一些跨界的艺人来。”随后他又对着镜头补充道:“我觉得这种模式也是一个挺好的模式。”


再加上疫情原因,导致几位演员很难碰到一起排练,从第一次接受语言类节目审查到除夕夜直播,剧本先后修改了十多稿。


春晚之后,贾冰接受了采访,主持人问他是不是对自己春晚的小品很有信心。


贾冰的眼睛不敢看她,放下了四个字:“没有信心。”


2021年,贾冰与倪妮、胡杏儿等合作《开往春天的幸福》




李诞曾经在节目里描述过贾冰从头再来的困境。


“远看是悲剧,近看是悲剧,打它它不走,拖它它才走,你猜是什么?喜剧。”


2017年前后,喜剧竞演节目层出不穷,喜剧的形式也自然而然地换了面貌:前半段咯吱人笑,后半段逼着人哭。


事实上,“喜头悲尾”的喜剧作品,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


早在1995年,蔡明与郭达合作的小品《父亲》,就曾将这种技巧运用得十分巧妙——


女孩被包装成了光鲜亮丽的大明星,乡下的父亲去城里看她,从一开始的虚伪假装,到最后的流泪相认,作品曾感动了无数人。


1995年,蔡明与郭达合作小品《父亲》


再后来,这种类型的代表喜剧人是贾玲——比如《你好李焕英》,原作品在后来被搬到了大荧幕,大获成功。


贾玲穿越回了母亲的少女时代,帮助她追男孩、斗混混,让人捧腹。但演到一半却画风突变,台上贾玲看着父母的互动失声痛哭,台下观众无一幸免全都潸然泪下。


小品《你好李焕英》


如今,接过这一棒的,贾冰是其中一位。


贾冰曾经回复过网友对自己“过于煽情”的评价,他没有辩解,只说自己可能是年纪到了,“从舞台上下来就在后台哭,感觉就在演自己”。


他举了个例子。某天,他们正为选题头疼,十几个人找不出能演的东西,就索性叫了份外卖。


没过多久,一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敲了敲门,一人拿着十几份外卖,满头大汗,笑着说:“给个好评啊哥。”


贾冰突然被打动,他拉开椅子,让小伙子坐下来,给了他一份外卖。


再之后,他将外卖小哥的故事搬上了屏幕,在小品的最后,他一边吃着弄洒的外卖,一边接母亲的电话,谎称自己过得很好。


小品《当外卖来敲门》


贾冰说,这就是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


每次在工作中遇到头疼的难事,贾冰都想和家里打个电话,但每次拨号之前,他都要在办公室里来回跑,让自己兴奋起来,然后强撑着笑脸:“妈,干啥呢?”


他所理解的是:“喜剧你得有核,你得把核装进人心里去,你得打出共鸣来。”但如果笑料都没讲好,喜剧就变成了纯粹的“硬煽”,他似乎也烦恼于这个尺度的把握。



贾冰也在改变。


2023年,贾冰登上了老家辽宁卫视的春晚,扮演了一个“足疗健康师”,简称捏脚师傅。


“成功的路上铿锵玫瑰,按脚的道上勇者无畏,男人的快乐就俩字儿,消费。”


整段小品二十余分钟,围绕着翁婿两代人,在一间小小的足疗房里展开。他不再煽情,选择了嬉皮笑脸的方式拔高立意,有网友评价:“职业不分贵贱,节目也是真好笑。”


但在“光明式喜剧”大行其道的当下,演员除了亦步亦趋,还存有多少敢于掀翻的勇气呢。


只能是,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


2023年辽宁卫视春晚小品《翁婿洗相逢》




贾冰曾说:“我所知道的这个行业之内,做喜剧是最枯燥的。”


参加比赛时,他下午三点钟进到排练场,从开头开始捋,12秒之内就必须得有一个包袱出来。


就这样一个段落,贾冰要弄一个下午。


每每经历完一场演出,回家之后,贾冰都不想说话,“烂泥一样躺在那里,但脑子里还在想今天还有哪一块不对”。


对喜剧演员来说,搞笑更像是一种工作,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他的女儿,“我觉得为她搞笑,我一点也不累”。


闲暇时间,他更愿意将自己藏进厨房,给家人做上一桌饭,“我用做饭的方式让他们‘味蕾笑’,胃里也笑”。


生活里简单就好,那些纷繁都留到舞台上。


贾冰与女儿


今年春节,他又回到了家乡沈阳,去逛老北市。


他胡子拉碴,头发也乱着,手里捧着小吃,因为吃东西把口罩摘了下来,由此引来了大批人围观。



路人的手机镜头对准了他,他没有丝毫阻拦,笑得比没人关注时更开怀,瞬间进入工作模式。


他趴在坚果店的柜台上,盯着电视里的商家广告看了半天,冷不丁来了一句:


“什么档次,比我家电视用得还好。”


参考资料:

1、《非常静距离》|贾冰:做个纯粹的喜剧人

2、《面对面》|贾冰:从零开始

3、《钱江视频》|专访贾冰

4、《新京报》|80后贾冰上春晚我给自己打70分


图片来源:节目截图、网络



作者:三伏。注微信公众号 最人物(ID:iiirenwu)记录最真实的人物,品味最温暖的人间。转载请联系最人物(ID:iiirenwu)授权。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视频号,给你的生活添点料

聊热点 听故事 涨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