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5后这一问题冲上热搜,朋友去世了微信该删吗?

青年文摘 2024-02-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咪咕阅读 Author 栗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公众号:咪咕阅读(ID:cmread365)

作者:栗栗


最近一段时间,一部老剧《老友记》的播放量悄悄飙升。


或许是因为扮演钱德勒的马修·派瑞去世得太过猝不及防,影迷们只能把怀念放到电视剧里。


他们在弹幕和评论,纪念这位曾经陪伴他们走过了青春岁月的友人。



一句“晚安钱钱”,既是对自己喜爱角色最后的告别,也是对自己青春落幕的叹息。


很多人说,再也无法笑着重温这部人生电视剧了。



记得在2021年,为了庆祝《老友记》开播25周年,剧组策划了一次官方重聚。


大家重读了剧本,复刻了游戏,重现了当年的橙色沙发。


没人能想到,这样的一次重聚,也成了绝唱。



实际上,我们似乎一直在和喜欢的影视角色告别。


《武林外传》里的“六指轩辕”,饰演李大嘴母亲的张少华老师,2021年因病离世。


《新白娘子传奇》里童年最遭恨的法海扮演者乾德门老师,也在2018年因为肺癌病逝。


曾经陪伴很多人走过青春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演员,有19位已经离世。


先后扮演邓布利多校长的两位老演员、让人“意难平”的斯内普教授、斯莱特林的幽灵血人巴罗、戏里讨人厌的舅舅德思礼、魔杖大师奥利凡德,等等。



尽管如此,死亡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是有些遥远。


童话故事里会告诉你“小美人鱼化作了泡沫”,家人去世会被告知“去了很远的地方”,朋友离世会被形容为“变成了天上的一颗星星”。


被美化的死亡,常常让真正处于某种境地的年轻人猝不及防。


“该怎么面对死亡呢,我还是没学会。”



朋友去世了

但我舍不得删掉他


在《去有风的地方》里,许红豆决定去旅行的契机很特别。


她的闺蜜陈南星因为胰腺癌去世了,当时的许红豆还很平和,平和地落泪,平和地参加葬礼,平和地安抚家属。


但是她却报复性地更加努力地工作,直到因为过度劳累晕倒,被送进了医院。


当天晚上,许红豆点开陈南星生前给她发的语音,一条又一条质朴却真诚的遗言,彻底击溃了许红豆的心理防线。



她最好的朋友已经不在了。


陈南星希望许红豆替她多看看美丽的世界。每一处风景,抑或是每一道美食,陈南星都希望许红豆可以帮自己去感受,如此也算是无憾。


于是许红豆选择了辞职,去了风景宜人的大理。



许红豆最后坐在餐桌旁,大口大口吃着陈南星生前最喜欢的肉龙,眼泪忍不住往下掉。


这个镜头曾经看哭过无数网友,大家纷纷评论:


“刀我别用闺蜜情。”


都说朋友就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很多网友共情许红豆,也是因为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离别。


有人的闺蜜因为肿瘤去世,自己这么多年一直都很想她,想她的时候只能去给她留言说说话。



有人从最好的朋友确诊疾病时就开始痛哭,一个人的时候只能翻看以前一起的照片。



有人一直和去世好友的微信对话,即便再也等不来一个回复,也舍不得删掉ta的账号。



有人说,面对自己身边的人离世,最难过的不是哭得最惨的时候。


而是在以后的时间里,每当又重新做了一起做过的事时,猛然意识到,曾经与自己一起做这件事的人,已经不在了。


那种无力感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一直埋藏在内心深处。


离开的人永远停留在了那个年纪,被留下来的人还要背负着悲伤前行。


在被称为“互联网入殓师”的@逝者如斯夫dead 的微博评论区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在追思逝者。



在这几千个“电子墓碑”中,每一条微博都是一个纪念。


自嘲“阴气很重”的微博底下,更多的却是互相温暖的安慰和祝福。



老师没教会的死亡

现实教会了


前段时间,“脆皮大学生”话题冲上了热搜,很多年轻人在社交平台晒出了自己离谱的受伤经历。


对自己身上出现大大小小的血点不以为意,还是选择了出门旅游,直到越来越严重才去医院检查。


结果发现血小板只有1了(正常的血小板指数应在125~300之间)。


就像是仅剩百分之一的电还在疯狂玩的手机。



用肚子收伞以为没事,上课时直接因为剧痛而被抬到医院。


检查出来黄体破裂,肚子里有一堆血。



真真实实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肆无忌惮地开着身体这辆车狂飙,已经不现实了。


于是他们选择了锻炼,选择了养生,希望能够加强自己的体质,让自己变得不那么“脆脆鲨”。


在一部分“脆皮大学生”的警醒下,年轻人也逐渐开始认真思考起了死亡这件事。


《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


在中华遗嘱库“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的人群中,年轻人群体占大多数,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之间,占比35.9%。


其次是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6.57%。


本来是人生终点所要做的事情,成了很多网友在应对突发状况时的最后一道“保险”,对自己的当下进行思考和盘点。



相比起与父母辈,年轻人更喜欢和朋友谈论“死亡”。


在网易数读发布的《当代年轻人殡葬观念调查白皮书》里,8237位参与调查的年轻人中,有71.9%的人曾经和朋友谈论过这个话题。


生前就开始规划死后的事,或许看起来有些“操之过急”,实际上却是对自己人生最后时刻的负责。


他们不希望让“死亡”太过沉重,也不希望自己的最后时刻由他人负责。



在年轻人的规划里,对自己的隐私也非常注重。


聊天记录、浏览记录、社交网站上的信息、偷偷看的霸道总裁文等,都成了“必须要删除”的东西。


不希望葬礼太过悲伤,就当是一次为“我”而来的聚会,只是这场聚会里没有我。


在《寻梦环游记》里有这么一句话: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不愿被彻底“遗忘”的年轻人,希望能用最“黑色幽默”的形式来举办自己的葬礼。


只要还有人记得,只要还有人记得我。



直面死亡

是想要更好地活着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人生是很无常的,喜欢的角色死亡,爱看的动漫完结,和读书时的朋友渐行渐远,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


小时候蹲守在电视前想看一集的《走近科学》停播了,陪伴一代人青春的《爱格》也在今年11月停刊。


仿佛按下了暂停键,自己人生的一小段就这么戛然而止了。



从人生意义上的“离开”,到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是一个缓慢且持续的过程。


聊到死亡时,我们常常无法避免一个问题,人生的大幕即将落下,我们会选择以哪种方式谢幕?


在国际重症监护领域首席专家肯·希尔曼的《从容的告别: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衰老与死亡》一书里,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死亡质量也是衡量幸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是自找悲伤和郁闷,而是为了以诚实和现实的态度,把对衰老、死亡和临终的思考整合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亲眼看到自己的身体一天天老化时,不应该因为安静地沉思死亡可能正在逼近这件事情而感到羞愧和窘迫。


在这本书里,衰老和死亡不是童话版本的浪漫故事,它没有告诉你怎样才能长寿,怎样才能治愈癌症,反而直言不讳地直面死亡。



死亡本身是沉重的,但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却并不需要如此。


接受衰老,接受时间的流逝,接受青春不再,当我们回头看自己的人生时,或许会有新的理解与释怀。


豆瓣有一个“过世亲人难释怀”的小组,在小组简介里这样写着:


这个小组,可以让经历过的人在此分享自己的经历,让自己慢慢接受,也可以为没有经历过的人留下忠言,让遗憾少些,美好的回忆多些。



就像是故事总会走向结局,人生也是如此。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当下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努力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少一些遗憾。


“不管人生的结局如何,人们都要直面衰老这一事实,丰富而圆满地度过这一生,这其实是很有好处的。”


让遗憾少些,美好的回忆多些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3年第22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咪咕阅读,点击下方卡片即可关注,更多精彩文章每日更新!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95后这一问题冲上热搜,朋友去世了微信该删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