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月房租100万+,“禁足”月余的律师在想什么?

董冬冬 律媒智库 2022-10-06



此起彼伏的疫情,对绝大多数行业都是一场沉重的打击,律师行业也不例外。业务无法正常开展,日常开销却不可避免,行业焦虑在所难免。面对律所每月百万的房租,律所管理者又是怎样的心情。今日推荐禁足月余的董律师的一篇随笔。
抗疫心情:只想一二,不思八九
上海这波疫情,足足月余,前期关在小区,后期禁足于家门。于我这般东奔西跑,狼奔豕突的性格,竟然也能够忍受于方寸之间,渐渐变得习惯。
可见,人的耐受力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测出其弹性。

这是本人史上最长一次被封闭在家,有一双女儿绕膝玩闹,WIFI流量管够,餐饮得有保障,墙架上还有一大堆没有看的杂书。距上一次遭遇疫情隔离正好两年,2020年4月1日我被隔离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酒店长达15天,其间,我竟然仅仅依赖一点零食过了9天,发现辟谷断食也不过如此。

上海疫情就是一面世态百相的镜子,看微信群里发言,悲愤者有之,抱怨者有之,指责谩骂者有之,到处充满着焦虑与无助。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城市管理者的知错就改,全国万名医护的驰援,有基层干部与志愿者积极加班加点守护家园,体现守望相助的温暖力量。


这时候,虽然生活在此城里的人,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要意识到——
哪怕我们再无辜再不幸,在天灾人祸面前,都是个体无力改变的,抱怨与指责是没有用。
有张文宏这样的专家在,有上海良好的城市治理沉淀,有中央与兄弟省市的支援,相信尽锐出战上海一定会快速取得成功。

那些不明真相的键盘侠,也只会扰乱人们的视听,撕裂共识,消减政府与专家的权威,徒增社会治理成本。所以,认清现实,控制情绪,给城市以耐心。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作为居家的人,是不是正好借此反思一下,未来的走向与定位,思考一下自己大疫之年如何渡过难关,假如疫情结束我们马上开展的自救行动是什么?如何优化自己的生命生活质量,如何改善与亲朋等周边人相处的模式,等等。

当然,也有会说,你这种心态,是撇开偌大的上海因为疫情停摆,何时解封尚未明朗,如若不担心下个月的收入来源,也不担心空转的办公成本,员工的安置问题等生存焦虑问题;家人亲朋也没有什么着急的事,不去忧国忧民,不操心诗与远方。

事实恰恰不是这样,我所在律所的京沪两地办公室,每月光租金就两百万,我也常常暗自担忧,但光是担忧是没有用的,只有想好策划,规划好行动,才能兑付一部分不确定性。

如此,每当遇到极端供给困难时,我就想象假如十天半个月,仅仅依靠水,我都可以应付掉的,还有什么能够战胜我的。每思至此,竟暗暗心宽。

活动自由是人从根本上意志自由的基本保障。偶尔去看守所或监狱里探视当事人,见到他们前内心里想象他们身处囹圄,活动受限,与一群负能量爆棚的人羁押在一起,会是什么感受?

我也曾多数次好奇地问过他们,怎么打发漫长难熬的日子,无一例外的回答是——
刚来一个月是最痛苦的,之后就慢慢习惯了,活着就意味着未来还有希望。
今天,无意中翻看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文章——《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主旨是讲,“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就是痛苦的。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小区的芍药花正浓

常想一二的正向心态,真是可以帮助我们从红尘迷雾里寻出一份安宁,帮我们在痛苦与挫折里仍宠辱不惊、安之若泰。
特别是人到了一定年龄,历经世事沧桑、家庭变迁,假以有这样的心境,可能会慢慢获得生命的喜悦,积极的、正向的、开放的情感基石。

要不你又能怎么样?

“人生的风景,就像大海的风涌,有时涌有时平”,即使是普通人,身体的、家庭的、事业的、心情的,都会在某一个阶段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苦境。

这时候,林清玄的做法就可以帮助到我们——
常怀美好,苦中作乐,永远期待美好的事物能够发生,眼下的困苦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疫情居家日久,我努力说服自己,我们所经历的,都是生活的一切,该经历就经历,该体验就体验。

这些天,我几乎每天读一本书,写一篇小文章,参与一个连线直播或主持私董会,还跟创始人开会讨论发展战略,帮助朋友企业规划战略方向,在解决别人的麻烦中获得成就感与价值感,等等。

今天,注定会载入上海的历史,2500万城市居民在同一天,在全国军民的支援下,一次性完成全员核酸检测。

我在朋友圈写到——
片刻静默换春归,万众一心待清零。
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要以大局为重。心存感恩,心有敬畏,等光明到来。


2022年4月4日

于上海家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