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次带妈妈去我工作的律所——那个一次次告诉她我在“忙”的地方

曹振华 律媒智库 2023-03-25

写在前面

1987年,我出生在位于河南省舞钢市伏牛山脉中的一个叫杨庄的小山村里。村子不大,只有百户人家,但却承载了我童年所有的欢乐。

 我的遗憾

父亲初中毕业,后来他说那时候真不知道读书的重要,准确的讲一方面是因为还没有吃过没文化的苦,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爷爷的缺位,无人引导和鞭策。

我是无比幸运的。童年里,父亲总是“逼”着我读书,直到今天,农村的孩子大都是放养的,也可以称之为“自由生长”,七八岁的我对“自由”自然也是渴望的,在学业上是不争气的,小学二年级还留了级,也是从那时开始意识到“羞耻”,留级后的成绩就变为了班级第一第二,父亲总以为我是瞎蒙的,以至于他此后年年都会担心我的成绩滑坡。

但被我意外的保持到了小学毕业,中考的时候还取得了乡里的第一名。

时间真的很快,中学、高中在忙忙碌碌中飞过,2006年我以全县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是完全不懂的,毕竟在2006年之前我没有跨出过县城一步,最终,在中国政法大学与山东大学之间选择了山东大学,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去了孔孟之乡。


当然,不是想表达哪所学校好与不好,命运的诡谲之处在于,我在12年后的2018年成为了一名律师,而且还很喜欢这个职业。

与其他同行相比,我是拐了一个多么大的弯啊!

曾经的我是不懂得责任与担当的。在我的印象中,只知道学习,也很少干农活,根本没考虑过其他,更不会意识到是父亲替我撑起来了一片天,助我打通了一条向上的天梯,开启了一条读书改变命运的旅程。

读书的习惯,我保持至今,越读越多,越来越理解了父亲。尤其决定进入法律行业这五年,读书越来越多,每次妻子“抱怨”家里到处是书,我还在买买买的时候,我都笑着说,“买了可能看,不买基本不看嘛!”

从被逼读书,到享受读书,到无一日不读书,父亲塑造了我。

2020年9月我转入上海段和段(郑州)律师事务所,10月25号是女儿两周岁生日,晚上我与父亲视频通话,一起给孩子过了生日,通话时长不到两分钟,没想到这就是最后一面。

父亲的离开,是一场意外,下班时,开车上坡,溜车后撞到障碍物后车辆侧翻被甩下,后脑勺着地,当场死亡,是饿着肚子走的……

是的,我是在2020年10月27日把父亲送走的,这一天恰是我与妻子的结婚五周年纪念日。

父亲的猝然离开,成了我至今最大的遗憾。他离开快两年了,从一开始的哭都忘掉的惊慌失措,迷茫消沉,到坦然面对。以前总是听或者参加别人的葬礼,只有这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三十三年“习以为常”的靠山,一夜坍塌。

我永远不会忘记,两年前的那个夜晚,我摸着父亲尚有余温的斑驳的双手,盯着他含着铜钱的口,不敢正视他闭着的眼,不敢回忆,内心不停颤抖,彻骨的孤独不断袭来…… 

时间久了,慢慢想开了,死亡是每个人一生旅程的一站,是一种短暂的告别,他在的时候,我忽视了他,现在我反而常常会想起父亲和父亲说过的话,常常感觉他一直在注视着我,陪伴着我,父亲的一生总体上是勤奋的一生,重情重义的一生,我也会努力,扛起来所有。

我的救赎

母亲是最痛苦的。

父亲离开前的最后三年母亲一直在郑州帮我们带孩子,我们也一直想让父亲来郑州,但他嘴上说着好,一直也没有行动,他说在农村自由惯了,怕在城市里被拘束。

我知道,他是怕我太辛苦,想趁着自己还能干,再赚点钱,帮帮我们。

父亲离开后,母亲一直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照顾我们的起居,帮我们照看孩子,帮我们减轻了不知道多少“负担”。

鸟儿注定要飞向丛林,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但是有多少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在忙碌的城市生活里,把爸爸妈妈“拖入”城市,我所在的小区,白天的时候特别多的老年人,都是带着孩子,人多热闹,有说有笑,缓解了孤独,冲淡了乡愁,但是冲淡记忆谈何容易,她总说想回去看看,这两年郑州经历了千年一遇的洪灾,经历了数轮疫情,回家的路成了艰难的路,她常说这里是你们的家,不是我的。

7月10日,趁着周末带着妈妈和孩子去中牟县一个桃园摘了桃子,返程的时候,我说:“妈,我带你去我们律所看看吧,你还从来没有去过我工作的地方呢?”

她爽快地说:“好啊。”

于是,参加工作十二年后第一次,我带着妈妈来到我工作的律所,就是那个一次次告诉她我在“忙”的地方。

带她看了36层郑州的城市天际线,看了雨中的郑州东站,带她近距离看了郑州最高楼。

她对于一切都是那么好奇和新奇,带她吃了我们经常吃饭的地方,最最普普通通的一次午饭。

工作中,同事眼里,客户面前,我是一个高情商的能说会道的律师,但在生活里,我并不是特别善于对亲人表达爱意的人,准确地说,这种意识在认识上海申同律师事务所的杨林兵律师和我的好兄弟杨中波之前是沉睡的。(相关链接:家乡互访,解密一家幸福律所的文化制度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在眼前仍操心。父母的眼中全是我们。

不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是:“忙吗”“怎么好长时间不打个电话”“别那么累,休息好,吃好,身体要紧”“你回来过年吗?”“还没有放假吗?买到票了吗”住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是:“想吃什么饭?”“晚上想吃什么饭?”“你怎么还不回来啊?都十一点多了”

“妈,今天我有事晚上不回去吃饭了。”“妈,我今天有事晚点回去。”“妈,我在忙,有什么事?”“妈,我马上回去。”

蒋勇律师说,我们崇尚格局,但格局的前提是眼界,眼界即为看见——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恰是真正意义上的格局。

我们总觉得有时候父母不理解我们,亲人不理解我们,朋友不理解我们,可你是否想过,也许你是对的,他们也是对的。

理解的前提需要让她看到,很多人是活在当下的,不要总让她想象,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远大的理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那么远的未来,对希望有那么热切的执着,我们需要理解那些活在当下的人,活的现实但不苟且的人,不是他们水平不高,也许是命运没有给他们机会,尤其当这些人是你的亲人、同事、朋友的时候。  

在路上

我们常常误以为我们好像是掌握着真理的少数人。

前段时间,桑本谦教授(原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法学院毕业典礼上说的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告诫即将毕业的青年学子们说——

常识应该随身携带,但它却经常在某个关键场合不翼而飞。不要以为常识只是我们认知的底线,其实很多时候常识就是我们认知的天花板。

在及时行孝这件事上大多数时候,常识就是我们认知的天花板。 

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

生活也从来不在远方,只要珍惜一切近在眼前。多给他们拍拍照,有时间多带他们见见,看看,哪怕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地方,对于他们或许都是新奇的。

当然于我而言,以前是他们,现在只有她。

照片、视频是无法后补的,生命也只有一次。 

朋友们,生活永远在路上,勇敢去行动吧!

去用语言表达你的爱!

去用行动证明你的爱!

记录了多少生活,我们就会对生活增加多少热爱!

 上海段和段(郑州)律师事务所

曹振华律师

2022年7月11日于郑州

你带父母参观过你工作的单位吗?

【近期热点】

不要烟民!上海申同:用健康文化成就“幸福律所”

申同杨林兵:幸福的模样

赛车总冠军!斜杠律师祖琳琳又添标签

超赞!江苏律师王顺利,河南文明委表彰他

一份律师函,仅需6.2元

“诉服中心”设在律所引发关注!寻求“便民”与“中立”之间的平衡点

疑为一名普通律师的“流调”轨迹:每天早上7:30准时出现在律所!

沉痛悼念!张媛检察长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享年54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