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赛特刊丨张晓军:为什么大学里少有创业者?

ILEAD 西浦ILEAD 2021-12-23

大赛
特刊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ILEAD)承办,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举措。通过帮助教师梳理个人教学创新思考、提供多重展示的机会,为教育创新者构建分享、交流、学习、成长、共创未来的平台,进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最近几年创业和创新是热点词汇,高校里面也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开展,很多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时代所需,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怎么强调创新创业都不为过。但是,即使是大谈创新创业的高校,实际上自身却严重缺乏创新创业能力。



这几年国家把高教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期,尽管从1978年开始,教育一直在改革,如果把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改革的议题梳理一下,会发现不少四十年前在谈的改革议题,在今天依然是议题。如果放在产业界,其实很难想象一项改革四十年还没有完成,这反映了一个核心问题:和产业界相比,教育界的改革效率和效果都要低几个量级。


如果把那些企业家们放到教育机构里,他们可能要上蹿下跳了!说得更直白些,教育界其实非常缺乏创业者,这其中又以高教界甚为明显。身在高教圈的朋友可能深有同感,其实近几年大家都在谈现在的教育必须要改革,问题能提一堆,但没有几个人真的会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尔盖茨也感慨,科技在过去三百年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但今天的教育和三百年前没有根本的不同。


最近看到全国各地特别是成都和云南的基础教育界有不少的创业者,他们成立了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教育机构,看到后很兴奋。反观高教,全世界的大学都缺乏创新精神,像密涅瓦大学那样有创新气质的机构在全球并不多见,斯坦福大学提出的2025计划在国内已经被捧上了天,这样一个十年计划,笔者相信在一个企业可能几个月就改革完成了,更别说连斯坦福这样级别的学校发布这样一个计划也只是一门课学生的作业成果,并不是学校的官方计划。


几年前ILEAD发起教育创新卓越计划,邀请国内一位教育界重量级人士担任顾问,他近些年做了很多基教领域的探索和改革,不过他很直白地说,他并不看好这个高教领域的创新计划,他个人的原则是尽量不涉足高教,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希望。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教界少有创业者?大学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还有救吗?ILEAD在过去三年连续举办了三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这些宝贵的经历让笔者对国内的教育创业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1

高校系统里少有创业人才


首先,高教圈里没有几个人真的愿意去创业。大学里主要的掌权者都是官员背景,稍微大一点动作的改革,就有可能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神经,风险太大,导致没有官员愿意去做自下而上的改革。对于自上而下的改革,很多想法从中央走到基层就要打折扣,任务导向的工作体系,并不擅长孕育新事物。


ILEAD举办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这是一个和政府主办的比赛截然不同的自下而上的民间活动,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平台把通过教学创新让学生受益的理念根植于每位老师心中。


在头三年我们曾极力希望和各高校的教务处合作来鼓励更多的老师参与,以促进各校的教学创新,但有不少高校教学管理者并不乐意,他们反馈学校只组织带国徽章的比赛,其它活动概不考虑。起初的时候,总觉得他们不够负责任,后来慢慢理解,这其实是体制内工作的准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上面布置下来的任务完成,就是工作的全部。


其次,创业是行动,不是理论。高校里面中层领导及一线教师,都是教师出身,知识分子一大特点就是只说不做,想的比谁都明白,但就是不行动,想象力很强,但行动能力太弱,知行难合一。


近期一个有很多高校二级学院院领导的群里,一直在讨论当下管理教育的问题和未来趋势,大家都知道现在问题很多,说到深处也会痛心疾首,唉声叹气,但作为改变现状的关键人物和责任者,很奇怪的是没有几个人真正去行动。其实这不是个例,过去几年笔者和几千位高校的领导和一线员工交流,大家都知道高教现在有很多问题需要改,但自己几乎不行动,普遍的说辞就是一级一级向上推责任。一线的人说这事至少要处长才能做,处长会说校长才能做,校长则抱怨这是体制问题自己无能为力,最后政府的人也很无奈,只能不断发布各种改革计划。这就形成一个死循环,永远没人肯下手。


当然,除了行动力差,也有利益的问题。现在高校职工都是现有体制和实践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尽管不认可当下的实践,但这是他们重要的利益来源,他们也倾向于只说不改。


以国内管理学科的研究为例,近20年这一领域的主流趋势就是学美国的套路,通过实证研究建模型做假设检验,然后在美国主导的国际顶级期刊上发文章,现在很多管理学教授都以在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为人生目标。


近年来,很多国内的学者开始批评这种只发文章的做法,认为这对于提升中国的管理实践没有多大价值。越来越多的管理学教授认可这一观点。笔者在很多场合听到很多教授痛陈那些远离管理实践只为在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做法的弊端,有些靠发表顶级文章成功的大教授说到伤感处,慷慨激昂,痛定思痛,大有人生从头来过的气势,让人兴奋异常,但回头一看,这些教授本人还继续用自己极力批判的套路给顶级期刊制造文章,因为每发表一篇文章,得到的是晋升,奖励等一系列的利益,很难有人愿意放下这一切。



再如,由于当前大学教师的考核和晋升以科研为主导,很少有老师愿意关心教育和教学。ILEAD举办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曾有几所大学把信息转给所有老师并鼓励老师参与,但出现最终无一人参与的窘境,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老师们首先要生存,决定生存的不是教学。一套固化的利益分配体系,所有人被利益诱惑和裹挟,甚至迷失在追求利益的永恒过程中,而利益之上的本职工作,恰恰有时候会被忽视。


不可否认,近些年有很多体制外的创业者试图想突围体制做出创新,例如近几年技术推动之下的MOOCS平台,以及在线课程制作机构等,这些机构的产品和传统学校里的比确实要好,但终归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直到今天,MOOCS的学分也没有多少学校承认,民办机构更是没有资格举办高端的高等教育。因此,靠这些体制外的人去创业解决当下高教里面的核心问题,也不现实。直白地说,有资格解决核心痛点的人没有动力去解决,有动力解决的没有资格。



2


大学的土壤滋养不出教育创业者


首先,大学缺乏容错试错空间。我国大学的行政化体系把管控作为运转的核心逻辑,大学的部门都是管理部门,计划性体系不关心创新,只关心资源和利益分配。加上现在国立大学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让整个大学缺乏活力,管理层普遍保守不作为。


其次,大学没有生存危机。所有人都知道创业之艰辛,但之所以有很多人愿意拼命投身商业创业,除了个人理想外,也有很多现实压力,很多时候不创业或二次创业,机构可能就面临着破产。但大学很难破产。现在中国的大学是完全垄断的学位提供者,源源不断的学生都等着上大学,而大学之外的高教机构由于政策管制难登大雅之堂,没有机会和大学抢占核心的客户资源,所以大学高枕无忧,没有生存危机,管理团队也毫无紧迫感,不会拼命搞创业。



3

高教的行政化体制无法提供孕育创业者的环境和土壤


不管是个体的创业动机,还是大学的土壤,都和宏观的体制有着微妙的联系。我国高教的行政化体制,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作为最主要的管控方式,过去几十年大学里的核心资源和制度,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管理部门所控制,所有大的改革也要自上而下步调一致。


这就使得真正能够产生创新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模式难以走得通。笔者曾经研究提出,在当下的教育制度环境中,要想创业成功,需要的是双重理性的领导,既要深谙符合时代的新教育模式的要义,又得是在行政体系中突围的高手。这对于当前的大学领导者,几乎是不可能具备的特质。

 

其次,行政化的体系排斥自外而内的创业。那些充满活力的体系外教育者,尽管不乏新理念,但很难有机会击中当前高教的痛点。

 

当然,教育的行政体系本身,就不以培育创业者为核心目标,其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也是行政体系的基本特征,社会也不应该苛求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政策来孕育创业者,因为创业者靠政策规划不出来,创业者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土壤中长出来的。这种土壤和环境,需要呵护那些有激情有情怀的个体创业者,支持他们的创业全过程,社会机构和民间力量可能才是提供这种土壤更适合的主体。



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通过民间力量培育体制内教育创业者


毫无疑问,不管是商业还是社会创业,支撑创业者走下来的,除了活下来的渴望,还有理想和情怀。对于教育创业来说,情怀尤其珍贵。而情怀是对理想的追求,是对信念的坚守。环境越艰苦,情怀越珍贵。尽管当前大学的老师必须把大量的心思花在研究上,但也不乏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情怀,艰难地守住教育者的灵魂,为了学生的成长不惜放弃物质利益的教育创业者。他们就像星星之火,蕴藏着无穷的能量。


当前,行政化的高教体制及在此之下的大学官僚体系很难为教育创业者提供足够的支撑,ILEAD试图通过民间的力量摆脱行政化的限制,来培育个体教育创业者,特别是对于大学育人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教学创新。ILEAD2016年发起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那些热衷于教学的大学老师,集中解决上述第一点个体层面的问题:


◆ 创造极致的教学创新者交流平台,点燃老师的教学创业激情;

◆ 一年多环节层层递进,提升参与者的行动力;

◆ 通过平台的传播,让这些珍贵的创新实践辐射影响全国的大学教学改革实践,让老师们有成就感,有事业心,找到物质利益之外的追求。


过去三年,通过大赛,结识了一批这样默默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符合未来学习需求的教学创业者,他们中有知名大学里科研生活之外满怀理想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探索;有拥抱新技术神奇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技术流;有把课堂搬到社区熏陶学生社会责任的价值观教育探索;有几十年如一日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年年循环改进自身教学实践的可敬长者;有紧贴年轻一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开发出广受学生青睐课程的年轻教师;也有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时代理念不断迭代形成研究导向型教学的优秀典型……


ILEAD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的使命是寻找那些在体制内大学里热衷于教学创业,有志于通过自身探索为广大的教学同仁分享经验从而推动教育进步的老师。毫无疑问,他们是极少数的怪异者。


找到他们,并不容易。三年时间,ILEAD团队走遍全国各地,联系了几百家高校,但是每年上钩的,也只有一两百人。

 

但通过三年来和这些倾心教学的老师的互动,深刻地体会到那种发自心底的创业力量和对教学的真诚,既难能可贵,又蕴藏着无穷的影响力。我们将极力促成这些星星之火,终有一天形成燎原之势。


如果您在教师的岗位上,甘于做一个平凡的但虔诚地履行着一个教师对于学生成长的责任,我们渴望听到您的故事。

 

如果您在教学的过程中,勇于突破那些传统的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通过教学创业形成自己的广受学生欢迎的做法,我们期待您的分享。

 

如果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一份希冀推动教育变革的情怀,我们希望和您一起,实现我们共同的使命。


特刊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了解大赛,ILEAD特推出十篇教学创新大赛特刊,敬请关注。

大赛特刊系列推文

1.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全面升级,只为专注教学创新的你

2.共创未来教育—教育创新者大会邀请函

3.参与大赛,加入教育创新者家园,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4.参与大赛,开启提升个人影响力的征程

5.参与大赛,踏上升级教学创新实践之旅

6.一年准备,三年积累,五个赛区,五十个城市,为你专业定制的教学创新大赛

7.张晓军:为什么大学少有创业者?

8.宋爱玲:一个参赛者的成长独白

9.朱晓晗:那一年,我参加了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10.《我是老师》首刊:讲述老师的笔墨纸砚与柴米油盐


第四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报名已经开始,欢迎各位富有教学创新热情的教师们报名参与大赛。


第四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细则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往期作品回顾(长按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

http://ilead.xjtlu.edu.cn/Contest/Work/Home?ActivityId=23


报名方式

◆ 长按复制下方网址,在浏览器中打开进行在线报名。

https://survey.xjtlu.edu.cn/index.php/799977?newtest=Y&lang=zh-Hans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行在线报名。

▼戳阅读原文,报名第四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