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创新大赛系列谈: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的六条办赛理念

张晓军 西浦ILEAD
2024-09-27

最近我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目前大学里对于教学创新的关注越来越多了,除了我们举办的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称为“大赛”),最近几年还出现了其它很多学校的、联盟的、省级的以及国家级的教学创新大赛。

 

记得2016年刚开始做第一届大赛的时候,还很少有人关注教学创新,更少有人专注于做教学创新。当时我们联系一些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或者教务处,希望学校向老师们推荐我们的比赛,尽管有学校会转载我们的通知给全体老师,但更多的是石沉大海,甚至有些学校回复,他们只组织老师参加带国徽的比赛。

 

最近几年里,也有不少高校里的朋友建议我,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大赛弄成国家级的比赛,这样参加的人就更多了。我非常能理解这样的建议,也能理解学校对于比赛级别的关注,因为这对于老师和学校的绩效都有直接的影响。我也承认,如果这个比赛成为国家级的比赛,应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报名。

 

实际上,过去五年,西浦大赛也有机会得到国家级机构的支持,成为国家级的比赛。但考虑再三,我还是没有促成这样的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西浦大赛的理念和所追求的根本目标的独特性。

 

我们举办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最根本的目的不简单是每年有一大群人参赛,从中选出一批人,颁奖,然后年复一年操作。

 

也许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是全国第一个教学创新大赛(至少是最早的之一)。从2016年一个不知名的比赛,到今天每年关注人数几百万,这个过程也是组委会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几年的学习,让我们摸索出一套办好教学创新大赛的经验,也逐渐打磨改进形成了我们这个比赛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今天,我希望给大家介绍这个大赛的六个理念和原则。这些理念和原则,不仅是写给那些希望举办教学创新大赛的人,更是写给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希望大家能从中感悟到做教师教学创新支持的一些思路。当然,想做教学创新的老师们,不妨也可以读一读。

 


好的教学创新要让学生受益


举办教学创新大赛,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好的教学创新,只有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理解,才有可能办出高水平的比赛,也才可能引领社会的教学创新方向,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一句话理念:通过教学创新,让学生受益。这句话其实道出了我们对于什么是好的教学创新的理解,即能让学生受益的创新。所以在西浦大赛的评审标准中,始终把学生的受益是什么,有多大受益作为评判的核心。

 

这一理念,其实和我们当前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一致的。大家都知道,互联网以后,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那教师的课堂中如何才能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地?这个问题就是这个大赛所倡导的教学创新的起点。

 

循此逻辑,这个大赛希望引领的创新,不是在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体系下的创新,而是面向未来的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核心追求的创新,这是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的本质特征。

 

举一个例子,两年前某校一位教授大学基础数学的老师给我讲,他要参加我们的大赛,我说欢迎,顺便问了他的创新是什么。他说他的课,学生非常喜欢,他们整个教研组里有很多老师一起上微积分这门课,但是他的课学生选的最多。其中的秘诀就是他能在课堂上更清楚地把那些公式和定理给学生讲清楚,上了他的课的学生,不仅上课更轻松,而且课后花的时间也更少,最后的考试成绩还更高,他觉得他一定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我听了后尽管也佩服他的这种特别的能力,但是,遗憾的是这种能力并不是西浦大赛要倡导的,原因很简单,这种能力还是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体系下,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理念之下的能力,这门课上的学生和其他课程的学生的收益相比,可能是知识学习更好了,但是并没有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能力和素养维度的收益,因此我个人并不觉得这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好的教学创新。

 

另外一个例子,记得有一年,有一位选手在走到实地调研环节的时候,我们希望他去联系所在院系的领导,以便我们访谈,他告诉我们,他想退赛了,原因是他的一位领导说他这个创新不是学院看重的。同事给我讲了这个案例以后,我还是鼓励他继续参赛,我告诉他这个比赛要找的创新,不是领导喜欢的,而是能够让学生受益的,我告诉他如果你觉得你的学生真的受益了,何必那么在乎领导的看法。在我的鼓励之下,他继续参赛并获得了二等奖。

 


寻找对教学有热情的人


过去五年举办大赛,如果要问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我觉得不可不说的,就是找到了一批对教学有极大热情的老师,也基于此进一步使一大批老师对教学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我为什么非常看重教学热情?因为基于这几年对上千个优秀教学创新案例的分析,我发现老师若想做出好的教学创新,第一秘诀就是一定要对教学有极大的热情。

 

做教学创新的老师都清楚,在创新的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也需要面对来自学生和领导等的很多质疑,还会由于占用大量个人时间而造成的教学科研的矛盾,工作与生活的冲突等等。在这么多的挑战面前,唯有对教学的那份最纯的热情,才能支撑一个人坚持走下去,取得最后的成功。

 

为了找到真正对教学创新感兴趣的人,而不是为了其它的因素做教学创新和参加比赛,我们放弃了成为国家级比赛的机会,同时鼓励老师以个人形式参赛,而不是通过院校组织,就是希望凡是报名参加西浦大赛的老师,都是出于个人对于教学的兴趣和热情。

 

某个一流高校的老师告诉我,参加西浦大赛改变了她的人生。原来自己只是知名大学的一个小老师,想着这辈子工作上就这样了,尽管自己对教学很上心,但是无奈考核当中这些都没有什么用。参加我们的大赛获奖后,给她打开了一扇窗,学校破例让她晋升为副教授,她也重新规划了自己的职业,开始出现在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中,还开始筹划读博士。

 

这些故事,我每年会收到很多,我认为也是这个比赛最朴素的影响所在。



通过大赛促进教师成长


尽管这个比赛选拔优秀教学创新,但并不是已经拥有很好教学创新实践的老师才能报名参加。我们的定位是,有热情、希望做出好的教学创新的老师都可以参加。原因在于,我们的比赛不仅是一个选拔过程,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的培养过程。为了有力地支持参与老师的教学创新,我们特别把比赛的时间设定为一年,只要老师们有足够的热情,一年的时间里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年我们都会对比参赛老师在9月份提交的书面材料和次年5月决赛现场的展示,在大多数参赛者身上都能够很明显看出两者之间的大幅差异。这说明,在这段时间里,老师们的教学在不断迭代,持续创新。只要这个过程做得扎实,参赛就值了,最后是否获奖,我觉得是次要的。

 


教学创新者的家园


我们希望西浦大赛不仅仅是一个比赛,而是对教学有热情、对教学创新感兴趣的老师们的家园。这不是一句空话和口号,而是指引我们不断创新办赛模式的路标。

 

我听到太多的故事,有些老师很愿意去创新自己的教学,但是在很多学校,这样的老师反而显得很另类,平时很少可以找到一起交流教学创新的同伴,很孤独。我们办这个比赛,也是为了给这类老师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不简单是关于教学的,更是一种有相同兴趣的老师之间的相互关怀和鼓励,让大家感受到,有很多人在做和自己一样的事情,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时交流。

 

为了促进这种交流,我们创新性地推出了各种深受老师们喜爱的活动,例如在2018年推出的很不像会议的教育创新者大会,2019年推出的城市本地化社群“创新者说”。这些活动,非常注重参与者的深度参与,并没有简单设置成邀请几位嘉宾,然后由几个人向几百人单向传输的活动。

 

这几年中,我收到很多参赛选手的反馈,说他们来参加这个比赛,并不是单纯为了得奖,而是觉得这个比赛就是属于他们的,他们自己觉得就应该来这个比赛,以及参与和这个比赛相关的很多活动。

 

我们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办过好几十场活动,有些面孔我经常看到,尽管有些时候活动的内容类似,老师们还是每次都参加,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在这个活动中会碰到同样对教学有热情的人,这样的热情相互传递,就是自己的收获。


让好的教学创新实践传遍全国


尽管每个比赛都会有固定的赛制,从初选到最后决赛选出名次,但这种名次对于办赛者和参赛者而言,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像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这种以公益为导向的比赛,其追求的目标是希望好的教学创新实践能够广泛地传播开来,让更多想创新的老师参考和借鉴。


西浦大赛将选手提交的书面自述、视频材料和决赛现场等资料全部公开,不仅如此,每年大赛结束后,我们还会选择入围决赛的前20名选手的参赛案例在平台上呈现,选择六七名老师做线上分享会,每年9月开始的全国各地海选也会邀请历届的参赛老师进行分享。


所有这些举措,就是为了让好的教学创新实践让更多的人知道,促进他们自身的创新,也是为了让所有对创新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讨论和评判到底哪些案例才是好的教学创新。


当然,对于一个比赛,毕竟选手还是很重视名次的,因此公开所有的材料需要勇气。因为每个人看一场决赛,都会有自己心目中的冠军,组委会能够给出有说服力的评判,就显得非常重要。

 

每年决赛后颁奖典礼上公布名次,我的心情都会很复杂,不是因为我底气不足,而是内心充满欢喜以及纠结,可以说五味杂陈。欢喜的是,经过一年的艰苦比赛,选手老师们悬着的心终于可以落地了,也都有了各自的收获。纠结的则是,担心选手们拿到名次后,就从此和教学创新说再见,显然这是我很不愿意看到的。好在现在我们的各种活动上还有第一届、第二届参赛选手参与互动,很多人是我们举办的大赛及衍生活动的常客。

 

当然,每年公布决赛名次的时候,也会有人挑战,有些选手明里或者暗里打听,为什么自己的名次没有别人高,我经常能遇到这种情况,也会耐心地解释。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是非常自信的,这几年的办赛,让我想的最明白的事,就是如何去评价一个教学创新的高下。关于具体的标准,我会在本系列文章中另文详述。

 


引领教学创新比赛的理念


几年的办赛,让我最意外的一个影响,就是带动了大家办教学创新大赛的热情。自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举办以来,很多机构在研究我们的赛制和标准的基础上,推出了类似的教学创新大赛。这些比赛,有些是学校层面的,有些是联盟举办的,有些是省级的教学创新大赛。

 

当我看到这些机构的比赛理念和评判标准和我们的比赛类似时,心中也会产生某种满足感。我不知道西浦大赛能办多久,但是这似乎也不再重要了,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教学创新大赛成长起来。

 

这也许才是我们最大的影响,谁知道呢。



>>了解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查看第六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细则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参赛选手报名指南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调研员申请指南


 

张晓军 副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负责人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可持续发展联盟秘书长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席会员(Principal Fellow)


 


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简称“西浦ILEAD”)作为集学位项目提供、学生学习研究与支持、教育从业者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研修、教育创新全球社群运作与未来学校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旨在支持学习者与教育者终身学习、支持教育机构发展组织学习能力。

在CCtalk搜索“西浦ILEAD”免费观看优秀教学创新案例在线分享,每周四晚八点持续更新中。

▼戳阅读原文,了解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浦ILE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