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张琳:琴以载道,美善并举——华南师范大学古琴通识课建设
西浦
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简称“西浦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简称“西浦ILEAD”)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创新举措。大赛通过帮助教师梳理个人教学创新思考、提供多重展示的机会,为教育创新者构建分享、交流、学习、成长、共创未来的平台,进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所有热爱教学创新探索的老师们,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组委会将依次分享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获奖选手的教学创新案例,为教育创新者们带来更多交流、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本期分享的是第七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二等奖获得者、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张琳老师的“琴以载道,美善并举——华南师范大学古琴通识课建设”。
教学创新特色
华南师大古琴通识课以“古琴文化引领古琴艺术学习”的博雅教育理念为指导,建构古琴文化“由器而道”的课程内容体系,并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在课程学情分析环节引入“第〇周”概念,建立古琴特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课内形成“导-读-听-奏-悟”古琴教学模式,在课外引入场馆学习方式和古琴雅集朋辈教育方式,实施基于“三个一”的过程性多元评价,开展分级制助教团队建设。
实践表明,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对建设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古琴通识教育有了初步的探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教学创新实践精彩展示
8月22日,张琳老师受邀参与第八届大赛线上分享,请识别以下二维码,回看CCtalk完整版线上分享,点击以下视频观看大赛决赛精彩展示。
教学创新案例分享
1.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古琴文化》
上课学生数:30人
课程性质:通识课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艺道双修
1. 了解古琴的基本结构,古琴的音响特征,古琴的乐谱符号。
2. 理解古琴的制作工艺原理,古琴的音乐要素。
3. 理解古琴的历史文化渊源,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审美审思
1. 运用古琴弹奏、聆听的技能,在9首古曲的弹奏中表达琴乐作品的美感,掌握60首经典琴乐作品的赏析方法。
2. 研读经典琴学文献,具备对传统及当代古琴文化现象的审思能力。
3. 具备自主探究、创编音乐作品的能力和合作创设音乐作品及整合、开发琴学相关资源的能力。
素质目标:立德担当
1. 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德和家国情怀。
2. 弘扬及传播琴道中的中正儒雅、仁爱和合精神。
3. 树立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将琴道精神渗透到相关的职业领域,担负起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使命。
3.教学创新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习琴的目标定位偏低
学生习琴往往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兴趣层面,学习动机仅限于掌握一门乐器,缺乏古琴文化的积淀与中国文化自信。
二、学生习琴的内容限于技能
学生习琴往往以琴曲的演奏技能为主,很少关注和思考技能背后的理论,缺乏跨学科融合的视角。
3. 学生习琴的方式依赖传授
学生习琴往往以师徒面授为主要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局限性较大,学习进度偏缓,受众面窄。
4.教学创新的方法和实践
一、博雅教育:文化与琴艺融汇的教学目标创新
针对学生习琴目标定位偏低的问题,基于“以古琴文化引领古琴艺术学习”的通识教育理念,张琳老师提出的创新教学理念如下:
理念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担当文化责任。
强化基于经典的理论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古琴艺术及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理念2:感受艺术之美,滋养生命灵性。
强调勤于践行的审美活动,让学生们在古琴艺术鉴赏中唤醒美感,在古琴艺术实践中激发创造力。
理念3:以学生全人发展为中心,厚实通识修为。
平衡通识课学生的学科多样性和古琴文化统一性之间的张力,深化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反思、对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实现通识课程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由器而道:理论与技能贯通的教学内容创新
针对学生习琴内容限于技能的问题,张琳老师跳出琴技的藩篱,融入文化的视野,建构了“由器而道”的内容体系,即从直观的琴器、斫琴,到感官的操缦、琴乐,再上升到高阶的琴派、琴道,通过文化引领体悟古琴之道,通过演奏实践体验古琴之艺。具体内容见表1。
表1:通识教育课程《古琴文化》专题内容设计概览
三、螺旋上升:传授与协作结合的教学方式创新
针对学生习琴的方式依赖传授的问题,张琳老师借助信息技术,建构传授与协作结合、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共同体,探索新时代的古琴文化教学模式。
1. 为高阶挑战奠定基础的学前分析“第〇周”
本课程在正式开课前即“第〇周”增设选拔环节,综合考察、分析学情,并相应调整课程设计,见图1。
图1:“第〇周”学前分析流程
2. “三个一”古琴特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强调针对古琴学习特有的聆听、弹奏方式,适应学生移动学习习惯,发挥各类灵活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全过程追踪与实时互动。
将每一天打卡练琴/听曲作为过程性学习的基础,将每一周的阶段性总结作为下一周持续改进学习成果的起点,在每一月的雅集上进行近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升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学习成效的螺旋上升,实现学生学习的高阶性与挑战度,见图 2。
图2:“三个一”古琴特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上述教学模式模式中,信息技术手段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师生作品分享与评价——千聊APP和微信小打卡
课程使用“千聊”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实现翻转课堂的功能设计。利用微信小打卡的上传及互动功能对学生每日的琴曲弹奏视频、琴曲赏析心得进行评价。
第二类:师生课堂在线讨论与分享——课堂派APP
第三类:古琴文化课程资源展示——微信订阅号
界面例举见图 3。
图3: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例举
3. 以“导-读-听-奏-悟”为核心的生本教学
(1) “导-读-听-奏-悟”的课堂模式
在线下教学的“课中环节”,进一步探索出具有课程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见图4。
图4:《古琴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导——课前点评学生在“微信小打卡”中的作品,顺势导引出新的古琴文化视角。
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献,结合通识课程的专业多样性设计跨学科研讨,引发学生对古琴文化的高阶性思考。
听——重点赏析60首经典琴乐作品,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共同面对传承千百年的古琴音乐“活化 石”,实现通专结合的挑战性目标。
奏——9首经典琴乐作品的弹奏是课程难点,亲身感知文化与琴艺的交融。
悟——深化课程思政,实现由感而悟、由器而道的提升,引导学生将琴道精神、家国情怀融入到各自的专业和职业领域。
(2) 基于古琴文化经典阅读的课堂教学环节
琴学经典史料的深度阅读是“导-读-听-奏-悟”课堂模式的特色之一,是落实“古琴文化引领古琴艺术”理念的关键环节,见图 5。
图5:古琴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环节设计
4. 走出书斋的古琴文化特色课程活动
(1) 走入现场的“场馆学习”
课程将场馆学习作为特色课程活动之一,每期课程都组织学生前往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大剧院等地进行现场教学。以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场馆教学为例,活动设计见图6。
图6:南越王墓博物馆场馆教学
(2) 课外延伸的“古琴雅集”
在《古琴文化》第一课堂的基础上设置第二课堂“古琴雅集”,发挥朋辈教育的教学活动功能,师生们每月会聚一堂,展示成果,交流心得,拓展视野,陶冶情操,主题设计见图7。
图7:古琴雅集主题展示
5.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是文献研读及琴曲弹奏练习,总课时数为34学时,课前线上学习10%,课堂授课60%,课外个人研习及小组互动30%。
6.课程的考核方式
此课程配套“三个一”教学模式,制定产出导向的多元评价方式,打破了终结性评价占据主导的传统课程评价模式,将每一天、每一周与每一月的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具体内容见表2。
表2:《古琴文化》课程评价方式
7.教学创新的效果
一、学生学习成效评价
1. 此课程基于“三个一”古琴特色评价方式,全程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高阶性挑战的动力,并通过问卷调查印证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具体内容见图8。
图8:学习成效数据分析
2. 从课后反思可见,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了琴学素养,启发了学习思维;提升了文化深思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明确了文化担当和职业使命,具体内容见图9。
图9:学生反馈
3. 从学生积极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及成果可见,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在各自相关的专业、职业领域传播古琴文化,充分树立了民族文化自信,具体见图10。
图10:学生古琴文化实践活动例举
二、课程教学成效评价
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评价见表3及图11。
表3:《古琴文化》课程教学评价(2018-2020)
图11:2018-2019(1)《古琴文化》教学质量评价
8.教学创新实践的普适性
通过多次在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上与同行们交流,体会到本门课程在教学理念的提出(以古琴文化引领古琴艺术学习)、教学内容的设计(器道合一)、教学模式的创新(导读听奏悟)、评价方式的贯通(三个一)上均为当下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提供了创新范例,对于美育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实践性与理论性高度结合的课程,均有借鉴作用。
教学创新背后的故事
Q:您做教学创新的初衷是什么?
张琳:古琴文化中所具有的演奏技艺与君子修养相结合的特质,与当今通识教育所倡导的全人教育的理念具有着天然的契合度。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都面临着既要传承传统,又要适应当下的双重困境。面临这样的处境,在高校开设古琴通识课程更需要做多方面的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古琴文化》自 2012 年开设以来,见证了学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课程师生有幸身处在这锐意进取的时代潮流之中,更得益于学校以通识教育带动本科教育改革的决心与实践。任课教师有责任以通识课程的创新实践为学生“种下一颗美善的种子”,深入探索,不懈努力,实现守正创新、立德树人的目标。
Q:教学创新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张琳:创新过程中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教学创新的理念、内容、形式上实现融通。我贯彻的解决方式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例如:
打通理念:什么是通识教育?艺术类通识教育的功能何在?
贯通内容: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边界在哪里?融合性如何体现?如何实现各专业领域学生的对话融合?
架构形式: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学校教育相结合?如何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课程深度与受众广度的结合?
Q:请简述您对教学创新本身的理解。
张琳:我认为教学创新首先是教师的自我革命,这个时代教学创新的目标不是概念、形式上的“新发明”而是怎样结合当下的教育实际将目光投向人。
第八届西浦大赛更多精彩活动
第八届西浦大赛线上系列分享
第八届西浦大赛线上系列分享于2022年8月4日开启,于每周一和周四开展,共设18期,邀请了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负责人张晓军分享大赛评审标准,以及17名第七届西浦大赛优秀获奖老师全面分享他们的教学创新实践及教学创新背后的故事。
欢迎对教学创新感兴趣的高校老师在线观看与交流。
第八届西浦大赛地区海选
为了让更多对教学创新感兴趣的老师深度了解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并借助大赛活动学习、探讨优秀教学创新实践,西浦大赛组委会将在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举办大赛海选,在现场为参与老师们答疑解惑,欢迎热爱教学的高校老师参与,共同交流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
日期 | 地区 | 合办院校 |
10.8 | 西南地区 | 重庆大学 |
10.22 | 华北地区 | 河北金融学院 |
请识别以下二维码,报名对应地区的海选。
华北地区
西南地区
报名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正在报名中,诚邀您参与大赛,在大赛平台上与其他几百位热爱教学的高校教师一起交流、学习、成长。
同时,第八届大赛设有实地调研入围决赛选手的环节,欢迎您推荐身边的老师申请成为大赛调研员,走进参赛选手的课堂近距离了解、交流教学创新案例。
请参赛选手及调研员识别下方二维码,一分钟提交报名信息。(手机端可点击其中一个二维码,放大后长按图片进行识别)
选手报名
调研员报名
选手报名截止日期:2022.10.31
调研员报名截止日期:2023.03.31
注:大赛组委会将在收到报名信息后的下一个周五前完成资格审查,并通过邮件回复确认是否报名成功。
●参赛材料上传通道及具体方式,大赛组委会将通过“西浦ILEAD”微信公众号公布,敬请关注。
西浦大赛成长型资源库
请识别二维码,查看前七届西浦大赛数千个案例展示,深入学习近百个优秀案例。海量线上资源持续更新中......
经过四年的持续分享,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在CCtalk平台公益直播了近百期西浦大赛优秀获奖案例、大赛决赛展示、创新者说、联盟好课等精彩内容,分享了数百个优秀教学创新案例,欢迎老师们在CCTALK平台搜索“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或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查看。
联系大赛组委会
邮箱:Innovation@xjtlu.edu.cn
电话:王老师 0512-88161893
微信:请搜索XJTLUILEAD添加艾力小助手微信。
新媒体:王珍
西浦ILEAD作为教育从业者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研修、教育创新全球社群运作与未来学校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旨在支持学习者与教育者终身学习、支持教育机构发展组织学习能力。 |
▼戳阅读原文,报名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