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张薇薇:从“撕辩”到“思辨”三翻五评混合式翻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张薇薇 西浦ILEAD
2024-09-28

西浦

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简称“西浦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简称“西浦ILEAD”)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创新举措。大赛通过帮助教师梳理个人教学创新思考、提供多重展示的机会,为教育创新者构建分享、交流、学习、成长、共创未来的平台,进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所有热爱教学创新探索的老师们,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组委会将依次分享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获奖选手的教学创新案例,为教育创新者们带来更多交流、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本期分享的是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一等奖获得者、来自黄冈师范学院张薇薇老师的从“撕辩”到“思辨”三翻五评混合式翻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教学创新特色


张薇薇老师采用“翻转课堂+翻译工作坊+翻译日志”三环相扣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个人实践-小组讨论-组间互评-集体探究-深度反思”五环节的学习活动,构建师生合作的多元评价机制,并赋能学生,使其在知识层面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构建,在能力层面从孤立训练到整合运用,在思维层面从识记理解到分析、评价和创造,从本能直觉式的“撕辩”发展为深刻有序的“思辨”。


教学创新实践精彩展示


9月19日,张薇薇老师受邀参与第八届大赛线上分享,请识别以下二维码,回看CCtalk完整版线上分享,点击以下视频观看大赛决赛精彩展示。



教学创新案例分享


1.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翻译技巧与实践》

上课学生数:20-24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2.课程目标


知识获取

能够分析英、汉语在语言、思维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异同,了解基本的翻译技巧、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及其使用场合,能够阐释翻译评价的基本标准。


能力培养

能够分析翻译问题,并整合运用翻译策略与技巧予以解决;运用翻译评价标准和翻译量表,分析多种译文并选择甄选出最佳译文;清晰阐释个人观点,总结他人观点,从多元角度对同一语篇进行分析和推论,并生成自己观点。 


价值塑造

在翻译实践和反思中不断自我审视和修正,建立良好的译者意识和职业素养,拥有广阔的跨文化意识,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大胆质疑的能力,对翻译工作具有积极情感体验,具备独立探究与团队合作能力。


3.教学创新要解决的问题


1. 教学目标割裂化

翻译知识、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割裂,素质方面的培养未能融入到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中去,导致学生缺乏对翻译工作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缺乏自我探究和团队合作精神,无法培养翻译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2. 翻译语料碎片化

主要表现为缺乏实战层面应用能力的整合训练,以及翻译语料的碎片化选取,脱离语篇或缺乏深度的语篇分析,导致学生缺乏语言能力和语篇意识,对翻译过程缺乏整体把握。


3. 翻译训练肤浅化

学生对翻译的认识较为浅表;翻译训练缺乏意义和思维的深度;任务的设计未能驱动学生投入多元思维活动为主的深度学习,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缺失。


4. 翻译评价模式化

传统的模式化评价方式缺乏过程性指导,导致学生缺乏对翻译的比较、鉴赏、分析和反思,批判性思考的意识淡薄,很难形成同伴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引入科学的评价工具,不能有效检测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学生缺乏成就感。


基于以上背景,团队进行教学创新要解决的问题是思辨与教学评一体化整合,具体如下:

1. 思辨与教学内容整合:改变过去翻译语料的碎片化选取,脱离语篇内涵的简单句子层面操作,赋予翻译教学以语篇宽度和思想深度,增加教学内容的高阶思维含量。

2. 思辨与教学方法整合:改变过去教师缺乏思辨能力理论指导的教学倾向,课堂教学由过去的隐性思辨转向显性思辨,基于思辨能力要素设计不同维度的学习活动,提高思辨活动的质量。

3. 思辨与学习过程整合:改变过去学生不明确思辨内涵的无序“撕辩”,学习过程转向以阐释、分析、评价、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等多元思维活动为主的有序“思辨”和深度学习,真正达到翻译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升的双赢效果。

4. 思辨与评价方式整合:改变过去思辨评价标准模糊的倾向,设计译文质量评估工具和思辨能力评估准则,并对学生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进行方法指导,使评价活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效落地。


4.教学创新的方法和实践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学创新主要从内容、过程和评价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资源和内容融合创新


图1 教育资源融合


图2 内容融合创新


二、学习活动和过程创新


1. 学习活动创新—发展高阶思维


基于以上教学方法改革,张薇薇老师设计了“个人翻译—小组翻译—班级翻译”三阶段、“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五环节的学习活动安排:


图3 三阶段五环节学习活动


2. 学习过程创新(三翻)


开展“翻转课堂+翻译工作坊+翻译日志”三环相扣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延展学生学习空间。


图4 三环相扣混合式教学模式


(1)课前实践:翻转课堂


将翻译策略和技巧的学习“翻转”至课前,开展“思辨依托内容式”翻译教学,加大英汉语言对比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对语言现象以及语言背后的思维差异有清晰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转换意识,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学生观看教学团队成员的国家级本科一流线上翻译慕课,独立将翻译技巧运用于实践,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极具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大大激发了学习动机,由低阶思维活动(识记和理解)构成的传统课堂转向富有高阶思维活动(运用、综合、分析、创造)的创新课堂。


(2)课上内化:翻译工作坊


创新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课上营造思辨的互动课堂氛围,搭建多元反馈的翻译工作坊。


与传统的交互机制相比,基于工作坊的多元反馈模式层级增多,来源扩大,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同伴到老师,从小组到班级,为学生持续进行认知革新、提升品鉴力、提高自我评估和反思能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教师、外在其他资源的多层级、多视角的积极社会构建中,最终实现翻译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3)课后复盘:翻译日志


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习得的灵感式、碎片式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评价反馈(生生、师生互评)对自己和小组的译文进行自我探究,对课堂教学和效果进行反馈,反哺教师教学。 


三、教学评价创新(五评)


一方面,课程教学中通过开展自评、他评与师生合作评价,促进学生作为译者、教师作为翻译教学者的共同发展。


学生独立完成翻译后,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到班级译文交互平台,并获得同伴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协商,获得小组评价;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参与班级辩译活动,获得班级评价;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发表意见,给予教师评价;最后,学生进行译后反思和总结,获得自我评价。


不同反馈意见的交互使评价形成一个闭环,促成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5 师生合作多元评价机制


另一方面,引入团队成员自主设计的译文质量评估工具,参考借鉴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SE)笔译量表中的翻译能力构念和质量评估指标,对其进行了深加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形成符合学生现实需求的分析性评分量表,让学生的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5.学生的学习活动


总课时数为16周32学时。学生的主要活动包括实践-内化-复盘三个阶段:


实践(30%):教师发布慕课视频和情境任务单,学生课前观看相关视频和相关材料,独立完成个人译文,然后小组讨论出小组译文,生成个人和全班译文库,并使用小组互评量表书面互评其他组译文。


内化(50%):课上老师给出整体作业反馈,进行难点集中讲解和时政热点点评(30分钟),然后全班就随机抽取的陈述组译文进行课堂撕辩和师生共同评价(60分钟)。


复盘(20%):个人译文自评和课后反思。


6.课程的考核方式


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形成性考核占50%,由个人成绩30%(个人译文及修改10%+译文陈述及辩驳10%+课后反思10%)和小组成绩20%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50%。


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信息传递、风格再现、语篇生成、翻译策略运用以及翻译功能实现等方面的能力表征。


以过程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译前规划、译中执行、译后评估以及集体合作意识和翻译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以此帮助学生实现元认知能力和译者素养的提升。


7.教学创新的效果


学生经过每轮“三翻五评”的反复实践和深度学习,切实提高了翻译能力,通过多轮互动讨论,分析和质疑能力显著提升了。课前生成多样化译文库作为课上讨论资源,课后复盘反思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探究能力的提升。


根据近三年学生考级考证、参与翻译大赛及考研数据统计情况,自该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来,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兴趣及职业认同感的显著提升,学生对课程的评教结果逐年提升。


2014年,本校加入由省教育厅高教处负责的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成为联盟高校中第二个正式实现网络直播课堂的省属高校。本课程主讲教师于2015-2017年间承担该联盟课程的《英汉翻译》教学任务,向来自省内各地区4所高校200余位学子授业解惑,成为本校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线上教学的拓荒者和开路人。


2021年7月底课程负责人还受邀在全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论坛给近500名同行做翻译示范课展示,就翻译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等教学问题和同行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团队成员的国家一流线上课程还被各大高校采用,学生反响热烈。


8.教学创新实践的普适性


1. 对笔译类实践课程的适用性

《翻译技巧与实践》“三翻五评”的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翻译专业,也适用于英语、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同类课程,以及翻译专业开设的其他专业类笔译实践课程,如《文学与翻译》《外宣翻译》《应用翻译》《旅游翻译》等。


该模式“个人—小组—班级”的“三翻”实践加强了学生的翻译过程体验;译后自评与互评翻译评价量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翻译质量评估中深化对翻译技巧和策略的认知;通过自我诊断及同伴评价逐步完成深度学习及学科意识的构建。


2. 对其他学科思辨类课程的适用性

《翻译技巧与实践》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适用于其他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如《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写作》《中西文化对比》等。


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测评工具,如量表、测试、学习日志、口头报告等,形成集综合性、动态性和启发性为一体,贯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全过程的评价连续体,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创新背后的故事


Q:您做教学创新的初衷是什么?


张薇薇:首先是学生兴趣增强和能力薄弱的矛盾,基于一年多通识教育和语言基础的夯实,学生开始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翻译能力是各种综合能力的集合和提升,专业性较高,学生无论是从学科意识还是翻译能力上面都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面,课程之初都跃跃欲试,实践之后又深感挫败无法适应,心里落差较大。如何有效弥补这个落差是我的初衷之一。


学生渴望自我提升与缺乏有效途径的矛盾。经过了初期的理论学习、技巧铺垫和实践,学生对翻译的学科认识有了显著提高,开始强化英汉思维语言对比,意识到译前准备、过程导向等的重要性。但学生对于如何深度学习、高效讨论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给出科学规范的“脚手架”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是我的初衷之二。


学生面对自己译文阐释不清,面对他人译文会意不明,面对情景化的翻译任务,不会有效整合信息渠道,搜索范围单一且盲目迷信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且在面对不同观点和多种译文时不会有效阐释,他人提出意见时不会抓取关键不同点进行有效辩驳......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初衷之三。


其次是我从外企做职业口译之后回乡教书十余年,对教学保有近乎本能的热情和兴趣, 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学生在自己手上变得越来越好。

教学相长,在这个不断获得正面反馈的过程中与学生相互成就。我和部分学生保持了深厚的情感联结并持续地进行学习探讨,比如团队成员梅欢是我当年翻译课的学生,后从高翻学院翻译教育硕士毕业,如今是外语语言测试学在读博士生,成为了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 我们亦师亦友,共同进步。 


结合自己和团队常年参赛的经验,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从最初的用直觉和本能教学到后来的慢慢规范成体系, 我内心的火苗一直在燃烧。


Q:教学创新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张薇薇:本课程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对学生的翻译能力等职业能力,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 学习主动性:该教学模式有效拓展和深入了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时间和深度。有主动能动性的学生从这个模式受益颇多且乐此不疲,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能动自觉性。部分课程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只要坐那听就好了,这种课程模式让他们随时都有紧迫和竞争感, 尤其在翻译实践初期不是很适应这个节奏和强度,显得被动和犹豫。


我的做法是:

1)尽力提升他们被看见的次数和存在感

保证每个学生的反馈必看,问题必回复,尤其是疫情期间全员线上, 我给每个学生的反思和反馈几乎都有长短不一的线上文字点评。


课上集中反馈学生的问题并对主动提问最多最好的学生采取点名式鼓励并要求经验分享,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只要学生能提问题那就说明他动脑筋了,只要动脑筋了就可以有效避免“划水”, 适时给予正面反馈让他们一直良性循环下去。


2)同伴带动和激励

老师道理说得再好都不如自己的室友和同桌与日俱增、肉眼可见的进步对学生的激励来的大,“我也想像他/她这样”是他们进步的源动力。在团队分析的学生课堂反馈中也的确看到了大量的“同伴学习”类似的字眼。


3)课堂除了对主动提出质疑的学生会有加分权重,还会随机抽取其他没有站起来的学生对台上陈述组的译文做出评价。 


2. 心理素质

这个课程模式对学生站在台上阐释和接受质疑辩驳的要求也比较高。部分学生初期无法适应这个要求,站在上面要么无法陈述,要么无法有效交流。紧张和压力之下无法保持自如思考。


我的做法是:

1)每个学期每个组至少都有两次台上轮流陈述的机会,只要第二次比第一次有进步就有加分。


2)多关注那些被动和内向的学生,每一个细微进步会被发现并肯定,在反馈里看到有详细描述心理起伏的文字会格外感受到鼓励。


3)增加曝光度,课上场内点答时间会向这些学生倾斜。如果小组里有能力特别突出的组员在台上回答大家质疑时抢话,教师会刻意让其他组员分析评价。


Q:请简述您对教学创新本身的理解。


张薇薇:创新意味着变化,当今的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和平台,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都在变化,那么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必须随之变化,持续更新,与时俱进。于我们团队而言,课程的创新意味着顺应时代特色:


1. 突出学生主体位置。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和展现提供舞台,给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创造条件,重视高阶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深度的拓展性、评价手段的多维性等方面,以混合式教学和学习为基本教学和学习模式,全方位构建以发展学生思辨能力为导向的“三翻五评”式翻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 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反思和评价不足;工作坊教学法激活了师生互动,但是如果前期没有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课堂时间有限,讨论效率值得关注;反思式教学法有效拓展了学习深度,但其效果主要取决于前期的学习构建和投入程度。创新意味着改变,也意味着融合,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和理念,综合发挥“各家之长”,补学生所短。


3. 重视学生思维方式和翻译底层逻辑的培养。学生看到了是什么(翻译任务+生成译文库),再去剖析为什么(分析评价并选择最佳译文),指导今后持续的怎么做(总结共同规律,复盘如何提升)。主动实践-积极讨论-深度思考,因为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积极投入,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无不伴随着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



第八届西浦大赛更多精彩活动


第八届西浦大赛地区海选

为了让更多对教学创新感兴趣的老师深度了解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并借助大赛活动学习、探讨优秀教学创新实践,西浦大赛组委会将在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举办大赛海选,在现场为参与老师们答疑解惑,欢迎热爱教学的高校老师参与,共同交流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


日期

地区

合办院校

10.8

西南地区

重庆大学

10.22

华北地区

河北金融学院


请识别以下二维码,报名对应地区海选。

西南地区

华北地区


>
点击这里,查看西南地区海选详情
>
点击这里,查看华北地区海选详情


第八届西浦大赛线上系列分享

第八届西浦大赛线上系列分享于2022年8月4日开启,于每周一和周四开展,共设18期,邀请了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负责人张晓军分享大赛评审标准,以及17名第七届西浦大赛优秀获奖老师全面分享他们的教学创新实践及教学创新背后的故事。欢迎对教学创新感兴趣的高校老师在线观看与交流。


>点击这里查看第八届西浦大赛线上系列分享详情


报名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正在报名中,诚邀您参与大赛,在大赛平台上与其他几百位热爱教学的高校教师一起交流、学习、成长。


同时,第八届大赛设有实地调研入围决赛选手的环节,欢迎您推荐身边的老师申请成为大赛调研员,走进参赛选手的课堂近距离了解、交流教学创新案例。


>点击这里查看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细则


请参赛选手及调研员识别下方二维码,一分钟提交报名信息。(手机端可点击其中一个二维码,放大后长按图片进行识别)

选手报名

调研员报名


选手报名截止日期: 2022.10.31

调研员报名截止日期:2023.03.31


注:大赛组委会将在收到报名信息后的下一个周五前完成资格审查,并通过邮件回复确认是否报名成功。


请点击蓝字查看参赛选手提交参赛材料的通道及图解指南


西浦大赛成长型资源库

请识别二维码,查看前七届西浦大赛数千个案例展示,深入学习近百个优秀案例。海量线上资源持续更新中......


经过四年的持续分享,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在CCtalk平台公益直播了近百期西浦大赛优秀获奖案例、大赛决赛展示、创新者说、联盟好课等精彩内容,分享了数百个优秀教学创新案例,欢迎老师们在CCTALK平台搜索“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或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查看。


联系大赛组委会


邮箱:Innovation@xjtlu.edu.cn
电话:王老师 0512-88161893
微信:请搜索XJTLUILEAD添加艾力小助手微信。


 


西浦ILEAD作为教育从业者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研修、教育创新全球社群运作与未来学校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旨在支持学习者与教育者终身学习、支持教育机构发展组织学习能力。

▼戳阅读原文,报名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浦ILE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