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创刊20年,未来将关注这些选题!
20年前,满怀学术情怀和使命担当的它诞生了
20年发展,它为法学研究播种、培土、育苗
20年后的现在,数十位大咖齐聚华政,
祝它20岁生日快乐!
11月17日,庆祝《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创刊20周年暨智慧时代期刊重大选题座谈会在长宁校区举行。来自20余个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华政,为规划《学报》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初创时期:学术情怀和使命担当
20世纪90年代末,正值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时期。1998年底,《学报》顺势而生。首任主编是华政原校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何勤华教授。
《学报》创刊号
《学报》发刊词
创刊号发表了以“大力培育学术的氛围”为题的发刊词,明确提出学报将以“弘扬学术、培育学术氛围”为办刊宗旨,将其作为“学术的园地”,“播撒学术的种子,扶植学术的幼苗,培育学术的秀木”。这充分展现了创办《学报》的学术情怀和使命担当,为《学报》后来成为全国法学期刊的重要一员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长时期:艰辛拼搏与成果收获
迈向新世纪,《学报》进入不断拼搏、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是《学报》不断收获成果、迈进法学C刊阵营的关键阶段,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和制度建设:
一是组建兼职责任编辑团队。《学报》的责任编辑团队共有14位老师,充分保证了《学报》几乎在各法学二级学科的稿件都能得到专业的学术把关。
2012年11月《学报》责编团队在崇明
二是上线启用电子审稿系统。2015年正式上线启用电子审稿系统,相应组建了《学报》150人规模的审稿专家库,遍布全国各主流高校的法学院和科研院所,为《学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门办刊、开放审稿,以及对学术论文的同行评议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报投稿审稿系统
三是明确办刊风格、塑造特色优势。经锐意改革、精心设计,《学报》形成了稳定的栏目布局,包括“热点笔谈”“法学论坛”“域外法苑”“学思论说”“社科探索”和“学术综述”等6个栏目。2013年,为适应期刊评价、体现办刊特色,“热点笔谈”栏目更名为“专题研讨”,同时创设“评案论法”栏目。栏目的固定让学报的办刊风格稳定下来,办刊特色也更为鲜明。
《学报》栏目设置
以理论重点、难点和现实热点问题的探讨为核心的“热点笔谈”栏目和以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体的“法学论坛”栏目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获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在这一阶段,《学报》先后入选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法学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法律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此外,《学报》还多次被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连续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且多次获得“全国百强社科期刊”“上海市最佳学报”等荣誉称号。
新时期:压力挑战和整装再出发
2016年,李秀清教授与马长山教授交接主编工作
2016年起,华政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马长山担任《学报》主编。随着法学期刊的繁荣发展,新时期的办刊压力与挑战不断增大,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如中国法学创新网16种期刊(CLSCI)既带来了榜样的力量,也形成了巨大压力;现有C刊评价机制带来的竞争与挑战;新的法学期刊不断出现等。
未来,《学报》将在以下方面努力开拓《学报》发展新局面:
加大专题研讨栏目的名家约稿、组稿力度,聚焦前沿问题,推进深度研究,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探索联合征稿的组稿模式,提高《学报》在学界的关注度。2017年和2018年,《学报》联合六家学术期刊共同举办“互联网法与网络空间治理”和“智能互联网的法律应对与社会治理”两届公开征稿活动,引起了国内互联网法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已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
2018年6月“智能互联网的法律应对与社会治理”论坛
创设“信息社会与未来法治”新栏目,持续关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和热点问题。新栏目自2018年第1期创设至今,6期共刊发论文17篇。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致力于打造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并且正在形成一个有关智能互联网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
《学报》2018年第1期“信息社会与未来法治”新栏目
2018年9月第二届“人工智慧与未来法治”学术研讨会
17日当天,座谈会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创刊20周年恳谈会”;第二单元为“智慧时代期刊重大选题座谈会”,旨在为规划《学报》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会议回顾了《学报》走过的风雨20年,探讨了《学报》在品牌栏目建设、重大选题策划等方面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主办方是华政,但学术平台属于全国
推进全国法学研究,
《学报》在努力,华政在努力!
源 | 《学报》编辑部
动图制作 | 朱振宇
责任编辑 | 叶子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