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优博”)评选工作始于1999年。本研究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博”为研究对象,对1999年-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博”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统称。本研究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统计结果显示,1999年-2013年共选出1469篇“优博”,其中人文社科257篇,占“优博”的比例为17.5%。人文社科“优博”的数量每年在18篇左右,占当年的比例一直在17%左右。人文社会科学“优博”的评选结果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息息相关。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发现,近五年来,全国人文社科博士毕业生仅占当年全国博士毕业生总数的27%。从人文社科“优博”的分布来看,1999年-2013年文学门类共有51篇,其数量在所有门类中遥遥领先;其次是历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均在30篇以上。哲学、艺术学“优博”数量较少。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2012年人文社科博士毕业生的学科分布如下:管理学规模最大,已经接近4000人;法学、经济学其次,超过2000人;文学领域接近2000人,教育学超过1000人,而历史、哲学和艺术学只有数百名博士毕业生(详见图5)。可见,“优博”在各学科的表现与博士学位授予规模具有一定的联系,如哲学和艺术学门类在毕业生规模和“优博”的数量两方面的排名位置相似,法学和经济学在这两方面的位置都是居中;但是另一方面,二者也不完全相关,如管理学门类毕业生规模最大,但“优博”的数量在学科门类中排在了第六位;而文学门类“优博”数量最多,但在博士毕业生规模方面,排在了第四位。三、人文社科一级学科“优博”与学科评估结果的相关性对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优博”的排名与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优博”评选结果与很多一级学科评估结果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有的还表现为高度相关。1999年-2013年法学门类共有37篇“优博”,中国人民大学8篇,遥遥领先(详见图6)。法学门类中有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五个一级学科。从“优博”的表现看,1999-2013年法学和政治学数量最多(详见表1)。
在法学一级学科中,中国人民大学“优博”数量最多,有6篇,其次是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各3篇(见图7)。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表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北京大学为前三甲,武汉大学为第四名。可见,“优博”排名与学科评估结果的相关性非常高,相关系数高达0.954(详见表2)。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华中师范大学“优博”数量最多,有4篇;其次是吉林大学2篇,其他大学均为1篇(详见图8)。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在政治学评估中并列第一,华中师范大学第四。二者相关度比较低,相关系数仅为0.034(详见表3)。1999年-2013年管理学门类有30篇“优博”,南京农业大学以4篇居首位(其中,农林管理3篇,公共管理1篇)。在管理学门类中,除了大学以外,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有两篇“优博”(详见图9)。在管理学门类中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公共管理等五个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优博”数量最多,详见表4。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内,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有两篇“优博”(详见图10)。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位居第一,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并列第六。二者相关度不是很高,相关系数为0.320(详见表5)。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内,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优博”数量最多(详见图11)。但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位居榜首。上海财经大学并未在前三甲。二者相关系数为0.316(详见表6)。1999年-2013年教育学门类共有34篇“优博”,其中教育学一级学科13篇,心理学17篇,体育学4篇。在学校排名上,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遥遥领先(详见图12)。从教育学一级学科“优博”的表现看,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表现最突出,各有4篇(详见图13)。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位居榜首。两者的结果相关度很高,相关系数为0.892(详见表7)。心理学一级学科“优博”的表现看,北京师范大学遥遥领先,共5篇“优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表现也不错,各有2篇“优博”(详见图14)。北京师范大学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心理学位居榜首。两者的结果相关度很高,相关系数为0.841(详见表8)。在经济学门类中,中国人民大学有9篇“优博”,遥遥领先,其次是南京大学,4篇(详见图15)。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中,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优博”数量位居第一,详见图16。中国人民大学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位居第一,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并列第四,二者相关度不是非常高,相关系数0.450,详见表9。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中国人民大学“优博”遥遥领先,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各2篇(详见图17)。中国人民大学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位居第一,北京大学与中央财经大学并列第二。二者相关度不是很高,相关系数为0.340(详见表10)。文学门类有51篇“优博”,其中北京大学9篇,遥遥领先(详见图18)。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北京大学有4篇“优博”,数量最多(详见图19)。2012年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位居第一。二者相关度很高,相关系数高达0.820(详见表12)。
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北京大学有5篇“优博”,位居榜首;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4篇(详见图20)。2012年学科评估北京大学居首,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可见,二者相关度不高,相关系数为0.390(详见表13)。在历史学门类中,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博”数量位居前三甲(详见图21)。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世界史、中国史、考古学的第一名都是北京大学。哲学门类有“优博”21篇,中国人民大学以5篇居于首位,其次是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详见图22)。2012年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位居榜首。二者相关度比较高,相关系数为0.666。艺术门类有11篇“优博”,中国美术学院数量最多,3篇,其次是福建师范大学2篇,其余机构均为1篇。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艺术类的前五名依次为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可见,相关性不是很高。从总体上看,1999年-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博”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共中央党校等机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共有“优博”16篇,约占总数的6%(详见表15)。1999年-2013年“优博”最多的两所机构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接近30篇;5篇“优博”以上的机构有15个(详见图24)。在高等学校中,师范类高校有“优博”52篇,约占人文社会科学总数的1/5。
从指导教师来看,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葛剑雄共指导了3篇“优博”。统计发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共有19位导师指导了两篇“优博”(详见表16)。统计发现,某些大学在某一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中共获得两篇“优博”,这两篇都是一位导师指导的。如管理学门类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2篇,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2篇;法学门类中,西南政法的2篇,教育学门类中,华南师范大学的2篇等都属于这一情况。
随着我国博士生规模的扩大,博士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优博”自1999年开始评选以来,也褒贬不一。鉴于此,本研究对1999年、2000年、2001年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博获得者进行追踪研究,发现98%以上已经成长为教授或研究员,1999年“优博”16名获得者中两名已是人文社科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由于样本量小,不能充分说明问题,但至少说明“优博”还是选拔出了部分优秀人才。上述对人文社会科学“优博”的统计分析折射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生培养的特点与问题。人文社科博士教育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提升。虽然人文社科博士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整体地位还不高,人文社科博士毕业生比例仅占当年全国博士毕业生总数的27%。1999年-2013年人文社科“优博”占当年“优博”的比例更低,仅为17.5%。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两翼之一,是人类进步不可缺的精神家园,是对人类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生存的关注与思考,在科学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英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尼古拉斯·斯特恩指出的:“无论是对英国的未来还是对世界的未来,人文社会科学永远值得投入”。博士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主力军。因此,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生教育,将对我国在后科学时代的科学发展、国家强盛具有深刻意义。学科水平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影响较大。通过与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比较发现,大多数在学科评估中表现好的学科,“优博”产出也相对多,二者的相关性较高。事实上,学科水平提升与博士生培养质量之间是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具有唇齿相依的关系。博士生是学科的培养对象,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科水平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人文社会学科水平建设,夯实学科基础,是提升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生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目前,我们人文社会学科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不够,博士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不高,建议通过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整体水平,带动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学校是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生培养的主体。从“优博”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中国社科院、中科院的部分研究所(心理所)、中共中央党校等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培养主体。其中高校占了绝大多数,其他机构仅仅占到6%。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2012年学术型博士学位毕业生共50401人,其中高等学校46826人,占总数的93%,其他机构3575人,约占7%。可见,二者的相似度很高。高等学校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生培养的主力军,应该努力为博士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生态。导师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导师是博士生的学术领路人,在博士生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不仅是博士生学术生涯的引路人,而且是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责任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导师的智慧对博士生思想的启迪是深刻的。从“优博”获得者的情况看,学术水平越高的导师,博士生优秀的几率越高。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需要大师,高水平的博士生培养更需要大师的熏陶与点拨。因此,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成长规律,创造优良的学术环境,促进导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博士生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3月第2期,作者:刘老师,青老师,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清华大学2021年推荐免试直硕、直博生履行正式报名手续的通知及资格复审要求
任何道路都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贵在努力与坚持
诚挚邀请您加入东小店
京东商城价格PK东小店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