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卷了?大学生“逆向考研”引热议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即将开始之际,一个名为“逆向考研”的现象引来不少网友热议和诸多媒体置评。



这主要描述的是“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被形容为“向下考”的“逆流”。



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撰文称,广州大学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出现了一批985、211高校毕业生,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广州大学是大家俗称的“双非”高校,既不是985、211,也不是双一流。其实不止是广州大学,全国各地“双非”高校都出现了这种“倒流”现象。


他表示,一方面我们可以祝贺这类高校,无论如何说明其有吸引力,比如一些专业的确办得好,就业有优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考上研究生已经成为报考者第一目标,学校与专业的好坏或许已暂居其次。可以说,考研已经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都把读研作为出路,拼命“内卷”。


为什么会这样?陈志文认为,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导致学历贬值,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当下的疫情与就业的艰难,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


陈志文指出,考研高考化将引发很多问题,包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这一现象有必要得到遏制。但是,用人评价如果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很难得到有效遏制,也非教育部门所能控制。


光明网刊发评论员文章称,“逆向考研”的背后是考研严重“内卷”,高校部分专业研究生复试线逐年攀升。以最热门的新闻与传播专硕为例,该专业2022年复试A类国家线367分,较上年上涨12分。基于国家线,各院校新传专硕要求考生初试成绩400分以上的进复试标准成为了普遍现象。要知道新传专硕满分500分,40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复试,意味着该专业竞争形势极其激烈。而类似“卷”的考研专业还有很多。


在文章作者看来,硕士学位成为当前就业市场的基准门槛早已不是新鲜事。应往届的本科毕业生想要通过增持学历来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这是考研严重“内卷”的重要原因。虽然学历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技能,也无法直接体现个体能否胜任某一工作岗位,但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筛选学历降低选人用人成本,是一种经济和高效的方式。考研一年一次,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一次“上岸”名校或热门专业,因而降低考研成本、提高考研成功率的选择自然就是报考普通院校研究生。这也就不奇怪“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考研择校时选择“双非”院校。


文章还提到,即便“逆向考研”还有一重积极意义在于打破唯名校论,但这与满足个体发展意愿并无太大关联。名校的招生人数有上限,与其过度努力冲刺名校,不如选择匹配个人能力的目标院校。


红网评论文章则提出,有必要对“逆向考研”做微观分析。文章称,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高校学生,考研选择非“双一流”或传统意义上的“四非”,并非全然是“确保考上为要”的权宜之计。仔细分析会发现,考生大多是冲着这些目标高校的热门、强势或者是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而来。去年“逆向考研”的明星学校,“96名浙大本科生报考杭电研究生”的主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业内就是以电子信息学科群有特色、办学水平高、就业能去华为著称,同时这些学科专业近年来在就业市场紧俏。所以有评论称,表面上看是“逆向考研”,其实是“向热门强势专业集结”。


文章作者注意到,随着“考研高考化”趋势的演变,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面临重组。正在深入推进的“双一流”建设,一个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则是通过振兴专业推动高等教育基本盘的做强。当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用脚投票,势必向热门强势专业靠近。“双一流”高校的强势热门专业,成为保研和考研的“角斗场”,比如计算机、电子、金融等。为了保险并“避开未来在所谓冷门专业上就业”,逆向考研很多是向“难度相对低的热门专业集结”,学校名头多大甚至是退而求其次。而它意味着“双一流”高校的所谓天坑专业如化生材环,生源有可能收窄,虽然可以部分通过加大本校保研率来解决,但选才面随着受限也会是客观事实。


红网评论文章认为,“逆向考研”,也是“双一流”建设积极成果之一。高等教育资源,并非都是要向名校集聚。办学上有特色有水平、与地方和行业深层融合的“双非”高校,成为考研热门学校特别是获得双一流高校学子青睐,正可促其生源扩大进而办学质量水涨船高。它所传导的对双一流高校特别是非热门学科专业的压力,也可转化为其发展动力,让其在专深特新上谋求突围转机。还有就是,也有利于打破由“身份附加”带来的“名校办学资源虹吸”,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更优化高效配置。


《北京青年报》评论文章也认为,从高校办学的角度看,一流大学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同样,一些综合排名不高的大学却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上实力卓群。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大学,接受通识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选择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是更为理性的研究规划。


“到非名校的普通院校读研,将会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选择。”这篇文章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要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就必须扭转源于精英教育时代的“身份教育”与“学历社会”问题,推进教育观和人才观转向“能力社会”。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读研,要以提升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线。而“逆向考研”这样的说法,也就不再有市场。


来源:澎湃新闻

关于法考的疑问最新答复!今明两天参加法考的必过!

研招填写考生信息功能16日开通,两步教你完成硕士统考网报

监察法的新发展与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议程

第一届行政检察指导性案例学术研讨会会议议程

复旦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复旦大学法学院202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275人

教育部召开2022年度部省合建工作会议

租房即可全家入户!郑州拟大幅放宽户籍政策

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检察依法能动履职高端论坛征文获奖名单

华东政法大学首届“研究生论文竞赛”拟获奖名单公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8期法学论文要目

《兰州学刊》2022年第8期法学论文要目

第一届数字法治前沿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与跨境法律服务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

《律师事务所管理评论》征稿启事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要目

北京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学费最高24万!
北京邮电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3年军事科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招生啦
重庆邮电大学2023年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接收推荐免试攻读2023年研究生(含博士)相关要求
北京交通大学2023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办法
北京师范大学2023年接收校内外推荐免试硕士/博士研究生办法
套瓷博导,还没确认录取,就先被中意的博导白嫖一篇文章!

中国矿业大学发布情况通报!

北京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

最新通报!长沙一大楼起火,暂未发现人员伤亡

华东政法大学拟增设交叉学科“法律与语言”公示

大连医科大学拟增设交叉学科“健康法学”公示

安徽医科大学拟增设目录外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公示

南京师范大学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关于因疫情对2019级应届本科毕业生推免暂缓执行英语成绩特别要求的通知

采纳建议,司法部发布温馨提示!

又有多地发布法考延期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第三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名单的公示,965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航、中国海洋大学等12所高校被处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2年公开招聘员额制工作人员(硕士)方案,50人

一地引进博士人才,将破格任命为学校副校长!

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