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教育写作微讲座20讲(上)

李镇西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一线教师写文章,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不是为物质,而是为精神——

让自己的教育更多有滋有味,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声有色。——李镇西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

李镇西:给孩子减负的前提是教师的解放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教育写作微讲座20讲(上)

原创|李镇西 
来源|镇西茶馆 阿秀行知

阿秀行知小编注: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写作微讲座》,已分次在“镇西茶馆”推出。为便于老师们学习,余广寿老师对二十讲作了汇编,并对其中的差错作了订正,已征得李镇西老师的认同。【守望新教育】经李镇西老师授权转发。


第一讲  

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写文章?
 
(提示:这一组文章是写给真心想当老师的朋友看的。)

“因为评职称需要呀!”
这可能是不少老师的回答。
也可能还有其他答案:
“校长要我们必须写!”
“搞科研需要写。”
“年终考核可以加分。”
“写文章和绩效挂钩。”

可是,如果评职称不需要论文,如果校长不要求写,如果不搞科研,如果写了文章年终考核也不加分,如果论文和绩效无关……那么,一线教师还需要写文章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需要。

一线教师写文章,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不是为物质,而是为精神——

让自己的教育更多有滋有味,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声有色。

当然,我得特别声明,这番话是对发自内心愿意当老师并希望自己成为好老师的人说的。如果是根本就不想搞教育的老师,不必继续往下读。

对于所有热爱而且希望能够从自己的教育中享受成功与幸福的老师,我愿意真诚地对你们说——

第一,教育写作,能够促使你更好地实践、思考与阅读。所有年轻教师的成长,无非就是“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写作以实践为基础,同时,写作的过程又伴随着思考,同时又与阅读紧密相连。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地做。思考是写作的灵魂,经常写作能够使我们思维更活跃,思考更深刻。写作需要有广博的阅读,以人类文明的精神之火照亮我们的文字。

第二,让我们更有成就感和尊严感。且不说发表文章、出版著作,能让自己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成就感,也有了一种让学生崇拜、同行敬佩的尊严感;其实即使一个字都没有发表,自己的写作也是有价值的。一篇又一篇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教育文字,让自己看到了自己教育行走的坚实脚印,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清晰可见。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一个是教育文字中的自己,两个“我”交相辉映,这就是一种生命的成就感,也是作为教育者的尊严感。

第三,能够传播我们的教育智慧。一个真正的教师都有着起码的责任感,无论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希望能够与人分享经验、共享智慧。若只是面对面的交流,传播的时空毕竟有限。如果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能够通过文字传播,那么在网络时代,辐射和影响的范围是无限的。在微博、博客或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自己的文字动辄成千上万的网友阅读,得意之情是不是油然而生?而且你的一些成功做法可能因你的文字让远方的教师和学生受益,这种成就感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第四,通过写作,每一个人都可以发现一个卓越的自己。我多次去过苏霍姆林斯基当过校长的巴甫雷什中学,看到他办公室厚厚的文稿,联想到他几十本影响全球教育的著作,不禁感慨:从某种意义上说,苏霍姆林斯基是用教育写作成就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我有一位叫钟杰的朋友,曾经是四川省乐至县的乡镇中学教师,热爱教育的她,且教且写且思且读,专业素养快速提升,现在已经出版十多本著作,并获得多项国家、省、市荣誉。她说:“写作改变了我的专业意识,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还改变了我的精神长相;是基于实践的写作让我从乡镇走向深圳,不然,我估计我现在就坐在乐至县的茶馆里打麻将。”不只是一个钟杰,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已经证明,坚持不懈的教育写作,能够使一个教师由普通走向卓越,由平淡走向幸福!

第五,为未来留一份让自己或怦然心动或热泪盈眶的温馨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体现于记忆,一个人失去了记忆,等于精神死亡。设想一下,忙忙碌碌几十年,却什么文字都没留下,退休后所有曾经激动人心的故事都想不起来,记忆一片空白,你凭什么说你有过有滋有味的教育生涯,有过有声有色的青春年华?所以,你写的每一篇文章,哪怕一个字都没发表,也是你为自己记录的“第二生命”。当自然生命走向夕阳,但因为有了这样依然鲜活的文字,白发苍苍的你,依然会青春永驻,不断被年轻的自己感动着。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动心了呢?

2020年5月16日,镇西茶馆2020年6月19日


第二讲  

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写出好文章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没有把握能让每一个老师认可我这个观点。因为我知道,有太多的老师对自己的写作缺乏自信。

关键是“好文章”之“好”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好”的标准是写诗歌、小说、剧本,那我估计绝大多数老师做不到,包括我。

但是,对一线老师来说,只要能够得心应手地表达出我们的教育思考和教育情感,写出我们的教育案例、教育故事,就是好文章。内容实在,感情真挚,文从字顺,思路清晰,就是我们说的“好文章”。

应该说,这个标准一般的老师都能达到。这和教师本人的专业是文是理没有关系。写好教育文章的能力,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标配”。

陆游曾对学诗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育文章也是如此。写好文章当然需要技巧,但比技巧更重要的是技巧之外的“功夫”。

哪些“功夫”呢?根据我三十多年的教育写作体验,我认为至少有三点:敏于感受,勤于思考和急于表达。

所谓“敏于感受”,是说置身于同样的生活中,你有一颗敏锐的心,总能够比其他人更有所发现,有所感动,有所喜悦,有所忧虑……不一定“多愁”,但一定“善感”——感悟、感动、感触、感慨、感叹……

面对高考结束后考生们欢呼着撕书、撕作业本的漫天雪花,一般的老师也就笑笑而已,我却在想:在欢呼什么呢?是欢呼一段不愿再过的生活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可是,退回去12年,他们刚读小学一年级时,是多么地憧憬上学?那时候他们能够想到,自己那么向往的生活,12年后将成为诅咒的岁月吗?对这些校园中常见现象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步。

批改作业,看到一个孩子答完题后,又写了一行字:“老师,最近突然降温,今天看您穿得很薄,注意多加衣服!”我想,所有老师都会因这一行文字而感到温馨,但对多数老师而言,过了就过了,可我却由这寥寥数语联想到这个孩子,想到他的调皮,想到他不太好的成绩,想到我曾对他狠狠地批评……一个细节,引发教师的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是写作的起跑线。

所谓“勤于思考”,是说面对大家都看到了的现象,或者说面对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因而觉得理所当然的现象,你却能透过现象想到其背后的东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果及因……

不仅仅停留于高考学生撕书的感慨,而是通过12年前后对校园态度的对比,再往深处探究: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孩子天生就憎恶学习吗?孩子们究竟是因为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他们曾经蹦蹦跳跳向往的学校生活产生了厌恶?不怪孩子,是畸形的教育一次次摧毁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习符合人性?如何让教育回到起点?这样的思考,是写作的灵魂。

不仅仅是被孩子对自己的关心感动,更有关于这个孩子情不自禁地遐想,这个孩子是个“差生”,却依然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他不因为经常挨老师的批评而怨恨老师,相反还记得提醒老师“多加衣服”;但如果我被校长批评了,多半会记恨校长很久。由此可见,孩子的胸襟远比教师宽阔!关于这个孩子的往事一件件涌上心头,这样的联想,是文章的血肉。

所谓“急于表达”,是说有了不由自主的感受和情不自禁的思考,我们自然而然会有一种想与人分享的欲望,总想找人诉说,不然憋在心里难受。到了这一步,一篇谈观点或讲故事的教育文章已经孕育于心,且呼之欲出了。

我的《好的教育,就是孩子高考结束后不撕书的教育》和《孩子的胸襟总是比教师宽阔》就是这样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写作就是这样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关键是,你要有一颗细腻的心,要比别人更容易“怦然心动”和“若有所思”。而让你“心动”和“所思”的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电话、一次有效的对话、一抹真诚的微笑、一声常见的问候……

当然,读到这里,也许有老师会说:“我倒是经常都想‘急于表达’,可是怎么‘表达’呢?”
好,今天就谈到这里,下次我就给大家讲讲:教育写作有哪些“表达”方式?
       
2020年5月14日,镇西茶馆2020年6月20日


第三讲 

教育写作有哪些形式?(上)
 
我把有关教育的写作,简称为“教育写作”。

对一线老师来说,教育写作有哪些形式呢?

以我个人的理解与实践,教育写作可以大致分为“教育备忘”“教育杂感”“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教学实录”“教育论文”“教育书信”“教育文学”……

一、教育备忘,就是俗称的“记流水账”。

“记流水账”似乎是一个贬义的说法,因为语文老师往往给学生强调:“不要写成流水账。”但对于教师而言,有时确实太忙,来不及把有价值的思考和案例写下来,但不写又觉得可惜了。于是,“流水账”便成了很好的形式。少则几个字,多则几十个字,一般不超过百字,就把“想到什么”“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记录下来了。

我现在保留着我多年前的工作日志,都是“流水账”:“1995年5月4日  找陈峥谈心。要点:1.塑造高尚人格(以居里夫人为例);2.树立远大目标;3.学会治学,带动学风。”“1996年1月17日张凌转学,向我告别,不舍,流泪。”“1997年3月2日陪宋怡然踢足球,结束后与她谈心,鼓励她自信。”

这些文字的意义,是为周末或假日有时间写作时,留一个记忆的线索。这三言两语就是某个教育思考和故事的标记,根据这些标记,我们可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写下比较详实的文章。如果没有这些流水账,某些有价值的教育经历便永远被时间淹没了。

二、教育杂感,就是对因某些教育现象而引发的即兴思考的有感而发。

教育杂感是一个不太严谨或者说比较宽泛的术语,凡是教师对教育现象的有感而发写成的杂文或随想录甚至小言论等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这是最为随意的一种写作形式。

因为“随意”,所以硬要列出几条写作要求,是比较困难的。我只能大体这样说,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夹叙夹议,都是教育杂感所需要的。教育杂感也可以写事件,但不追求故事的完整,可能只是一个引发思考的片段;但是对这片段的分析一定要有深度。
“杂感”之“杂”更多的是指思考对象非常宽泛,“杂感”之“感”则是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小处着眼,往大处思考……

三、教育故事,在这里特指自己实践中发生的值得记录的一段有情节、有寓意的教育经历。

写作中应注意:1.故事应该含蕴着某种意义,或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或其他方面的启迪等等。2.故事应该完整。有的老师在写教育故事的时候,往往虎头蛇尾,或者结构不全。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来说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3.要尽量保持故事本身的曲折性,注意叙事顺序。4.尽可能保持现场情景,特别是原汁原味的有价值的细节。5.夹叙夹议,但不要过度阐释,切不可让“理论分析”冲淡了故事;可以写出当时的心理活动,但必须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要以写作时的认识取代当时的思想。

四、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个教育(含教学)实际过程的描述和分析。

这个过程包括了具体的情景,也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断,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的内在的完整故事。案例选取的应是含有研究价值在内的真实发生的事件。因此,事件必须要有典型性,即这个事件不是罕见的特例,而是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的,这样的案例才具有交流和启迪的价值。

就故事的叙述而言,前面所谈对教育故事写作的要求同样适合于教育案例,但教育案例更侧重于对教育过程的分析。不是说在教育案例中分析议论的分量应该超过叙事,而是说这里的叙事是为了分析。或者说,在教育案例中,故事只是载体,分析议论是将蕴含在这载体中的意义提取出来。

完整的教育案例应该包括三部分:“案例背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相关情况)、“案例介绍”(事件的经过,包括细节)和“案例分析”(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但千万不能过于机械地把这三部分当作文章的结构。只要有这三个要素,顺序是可以灵活安排的。
    
教育写作还有四种形式,我下次再讲。


2020年5月14日,镇西茶馆2020年6月21日



第四讲 

教育写作有哪些形式?(下)
 
上次我讲了教育写作的四种形式(还能回忆起来吗?),好,今天,我接着讲教育写作的另外四种形式。

五、教学实录,就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完整而详细的记录及其反思。

教学实录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味的现场感。说起来,教学实录是很容易写的,无非就是忠实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师生的互动、讨论,有什么就记录什么。不过,在记录的方式上,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对话式,一种叙事式。

对话式的教学实录,有点类似于剧本。教师的每一句教学语言和学生的每一次互动讨论都分别记录,并在前面注明“师”“生”。

比如,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吗?可以提出来。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

大家看,这样的记录,在形式上就像剧本,所以我称之为“剧本式”。

叙事式的教学实录,就是执教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出教育过程,类似于一个教学故事。

比如,我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实录(片段)——

学生开始读,我来回巡视。我发现有同学没有读出声,只是默看,便提醒:“要读,一定要读出声来。”

我看到一个同学在认真地勾画,问:“你勾画的是什么?是不理解的,是吧?”

“是我想问的问题。”

“很好,一会儿你就可以提出来。”
……

这样写的好处,是我可以随时写出教学过程中我的想法,而且读者读起来比较流畅。
注意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实录,都应一定要有分析和反思。

六、教育论文,就是专门论证自己某一个教育观点的文章。

如何写出属于自己的有血有肉的教育论文呢?我的建议是——

1﹒.一定要源于对真实的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千万不要追赶时髦。之所以要谈论某一个观点,是因为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遇到了真实的问题,自己进行了真实的思考。

2.﹒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与生活的本色,不乱贴标签。即自己思考多深,就写多深,所用的论据都是自己生活中的鲜活事例。

3﹒.从问题出发,用思考统帅,以事实说话,让数据发言。

4.﹒整个文章的大体结构,可以是“问题”(是什么触发了你的思考?)—“思考”(你是怎样思考的?)—“实践”(如何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思考?)—“结论”(最后得出怎样的启示?)。

5﹒行文朴实,语言准确。

七、教育书信,即教育过程中,与学生往来的带有教育意义的信件。

也许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有给学生写信的习惯,但我有。我认为,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有趣的心灵交流。

不只是青春期教育的通信,对一些特殊的学生,我也通过长期保持通信,自然而然地予以影响和引导。

所有的信件我都留有底稿。多年以后,这些书信成了我教育思考与实践最原始也最珍贵的记录。我出版的第一本教育专著《青春期悄悄话》,就是由我和学生的通信整理而成的。

八、教育文学,就是有关教育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可能只有极少数老师才热衷并擅长这样的写作,我曾经写过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不过作品都不多。这需要一定的文学基本功,对多数老师来说,可能不太适合。所以我这里就不打算多说了。只是教育文学毕竟也是教育写作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也得提一提。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对教育写作的分类仅仅是个大概,并不那么严密,只是根据我自己的写作体会,为了便于表述,姑且这么分类。老师们千万不要机械地以这个分类标准去判断丰富多彩的教育文章。

关键是要养成教育写作的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


2020年5月14日,镇西茶馆2020年7月1日


第五讲 

以小见大,夹叙夹议
 
一般来说,老师们的教育文章无非两大类:说观点,讲故事。

如果以中小学的作文分类标准看,“说观点”大体可以叫做“议论文”,“讲故事”大体可以叫做“记叙文”。

今天,我简单谈谈如何写“说观点”的文章。

当然,无米之炊是不可能做饭的。但是,有了米(观点),又如何做饭(文章)呢?
你是由什么现象触发思考的?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除了这个现象,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着什么道理?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些启示对改进我们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意义?……

写文章之前,多问问自己上面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记录,其实就是文章的结构。

就这么简单。      

一天,课间休息时,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

上课了,是作文课。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李老师,用我的笔吧!”“李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给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

这么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却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还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我继续联想: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为什么会这样?追根溯源,是封建社会等级秩序意识在教育上的反映,对学生而言,首先体验到的“等级”,便是师生关系。我由此展开了相应的剖析: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面上看,强调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而实质上,强调的是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以及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

这些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尽管就一般情况而言,教师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方面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也许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

有了这些启示,我们该怎么办?平等只能靠平等来培养,让我们从细节做起——比如,下次学生再向我借杯子,我一定亲手递上……

以上,其实就是20年前一篇随笔《“老师,用我的笔吧”》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以小见大,夹叙夹议,写文章真的就这么简单。

我这篇短文的结构属于“递进式”,即抓住一点,层层推进。其实,类似文章还有一种结构,叫“并列式”。

什么叫“并列式”?下次再说。


2020年5月14日,镇西茶馆2020年7月2日


第六讲 

要学会并列式论述
 
上次我介绍了“递进式”的文章结构,今天我再谈谈另一种结构:“并列式”。

所谓“并列式”,就是围绕一个话题,分别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当然,所谓“并列”也是相对的,几个小论点之间可能也有主次要之分。但毕竟从大的结构看,是并列的。

为了避免抽象而枯燥的理论说教,我还是用自己的一篇文章为例来说明吧!

1992年,有一个学校请我去讲“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修养”。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是呀,如何提高科研修养呢?我想到我自己,从参加工作开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教育科研的?为了搞科研,我是在哪些方面着力的?

回顾自己的实践,我发现有几点特别重要:乐于请教,勤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然后,我一个一个地解释、阐述。

关于“乐于请教”,我主要说的是向中老年班主任以及其他优秀班主任请教,而且这种“请教”不应只是几次交谈或听课,而是长期观察、跟班见习;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具体的做法,而是悉心领会其教育思想和带班艺术。乐于请教,还包括以书信方式向一些有影响的教育专家请教,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从专家们的指点中受到鼓励。最后,向学生请教,也是很重要的。这主要是指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他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听取他们的建议与批评。

关于“勤于思考”,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不迷信权威。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敢于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即使是向当今公认的教育专家学习,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而应经过自己的头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二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研究问题的前提。每天遇到并处理的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正是一个又一个的研究课题向我们源源不断地涌来。三是敢于创新,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

关于“广于阅读”,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经典教育理论书籍,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著作。这是青年班主任必不可少的理论素养。二是杰出教育家的专著。三是反映国内外教育研究最新观点、最新动态的教育报刊。四是反映青少年学生生活、心理的各类读物,包括学生写的和写学生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等。

关于“善于积累”,一是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周记等书面材料。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文字都收存,而是注意保存那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心灵世界的文字。二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这些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载他们的成长过程、变化情况、学习状况、社会交往、家庭环境等等。三是班主任本人进行教育实践、实验的有关记录材料,班级重大活动资料,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对偶发事件的处理等等。四是对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包括各种数据统计等等。

关于“勤于写作”,我也谈了四点:一是记录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火花: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个念头、一缕思绪……都可以以随感、格言的形式记下来。二是教育笔记:在班级教育与管理中成功或失败的做法,对“特殊学生”的跟踪教育等等。三是教改实验报告、学生心理调查报告、班主任工作总结等材料。四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或体会写成的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育论文。

上面就是我《青年教师如何提高科研修养》一文的内容。就结构而言,本文是典型的“并列式”:围绕一个观点,并列展开几个理由,而且每一个理由的阐述,也是并列式,比如,“乐于请教”,我又谈了“请教身边的老师”“请教远方的专家”“请教自己的学生”三点;又比如“广于阅读”,我谈了四个方面的阅读内容。

围绕一个话题或观点,并列展开论述,“大并列”里面又有“小并列”。如此有条有理,从容不迫,这样的文章是不是很好写呀?

试试?


2020年5月14日,镇西茶馆2020年7月4日

未完待续
 
李镇西:呼唤校园的学生立场和儿童视角
学校教育放在首位的应该是什么?——李镇西《教育的100种可能》自序
李镇西:教师对待职业的五种态度——你是哪一种?
李镇西: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所有的职业幸福就源自这里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