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魅力无穷,全民阅读因创新而气象万千——全民阅读,需要更多场景化解决方案
全民阅读魅力无穷
作者|陈鲁民
来源|书香中国
在全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文化建设。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成绩斐然。
全民阅读因创新而气象万千
作者|聂震宁
来源|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顾名思义,是全民的阅读,因而必定要体现大众化、多层次的特点,又因为是阅读的活动,不同层次的读者必定各有所好、各有所需,故而,全民阅读活动应当着力于各种活动的创新,引导大众读者在创新的活动中不断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全民阅读将因为创新而气象万千。
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发布的“2021年全民阅读优秀项目推介工作入选名单”(以下简称“入选项目”),就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全民阅读创新开展的生动景象。
入选项目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全民阅读的主题阅读上。阅读既是人们的精神追求,也是时代的召唤。2021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各地的全民阅读活动纷纷以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推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重点出版物的阅读,形成阅读热潮。在主题阅读中,主题阅读类项目成为主题阅读的高地。中国妇女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是全国青少年中参加人数较多、持续时间较长、教育效果非常好的读书活动,活动的年度主题也都紧扣时代主题,如2019年的主题“辉煌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2020年的主题“百年光辉历程 全面建成小康”,2021年的主题“永远跟党走 奋斗新征程”。“重庆党建‘红云’”这一主题阅读项目也让人强烈感到红云灿烂。
事实上,在主题阅读类项目之外,公共服务、社会推广、数字传播等各类项目无不坚持突出新时代的阅读主题。总之,新时代的主题阅读既是入选项目的最大亮点,也是所有入选项目的厚重底色,尽显新时代全民阅读的良好风貌。
入选项目的创新同时体现在全民阅读的公共服务上。让人感到振奋的是,为全民阅读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正在从政府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向社会各界迅速扩大,体现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阅读推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例如,“北京‘阅读驿站’”项目以“流动书展+讲座活动”融合阅读推广模式,努力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这项活动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主持;“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和“构建新时代‘泉民悦读’新体系”分别由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导;“长江读书节”由湖北省图书馆长期投入,坚持至今;“我嘉书房”项目则是来自上海嘉定区图书馆的公益性投入;“天津市大学生‘悦读之星’校园推广活动”来自于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激情策划;“广州读书月”项目则得力于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力参与;“全国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来自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持之以恒的行动;“‘我是你的眼’公益助盲行动”却是黑龙江一家民营文化企业——悦咿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公益性服务;而江苏省江阴市的“让一座城变成一间书房”香山书屋阅读推广项目是一家实体书店发起的阅读活动,书店主人一直热情鼓励更多的爱书人成为遍布城市各地书屋的志愿者,这个项目现在已经拥有上百支阅读推广志愿者队伍。
入选的社会推广类项目和数字传播类项目,尤其体现了全民阅读推广行为不可或缺的创新性要求。甘肃的“点·线·端+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读者方案”,使得《读者》杂志广大的读者群对阅读有了更广泛的兴趣;上海的“我嘉书房”项目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30家书房里许多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江苏的“让一座城变成一间书房”香山书屋阅读推广项目,已经把一家实体书店发展形成8家实体书屋、12个24小时开放的社区阅读驿站和上千个书香漂流点的规模。而凭借最具创新价值的数字传播技术,“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和“‘职工驿站’数字阅读服务”更是充满了创新意识,主动应用阅读新技术新模式,打造阅读新场景新体验,更大规模地拓展阅读覆盖面。
以2021年全民阅读优秀项目为代表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使得全民阅读更具全民性,让更多人阅读兴趣得到提升,阅读习惯得以养成,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全民阅读正因为创新而气象万千!
作者:聂震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全民阅读,需要更多场景化解决方案
作者|韩浩月
来源|中国文化报
每年两会,“全民阅读”都是关注度颇高的关键词,今年也是一样,在诸多代表、委员的提案和建议中,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的呼吁分外引人关注。据报道,从2003年到今年,他不但一直建议成立“国家阅读节”,也在推动阅读的仪式感方面,身体力行做了许多工作。
阅读需要仪式感,这已经是不少爱书人的共识,倡导设立“国家阅读节”,即是把阅读的仪式感提升到国家层面,以全民的名义推进深入阅读。谈到仪式感,会有人觉得,伴随仪式感一起到来的,可能还会有形式主义,真正的深阅读,不需要仪式感。这样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对于少部分读书人,乃至于更多一些有阅读毅力的人,的确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仪式感来强调,但对于大众阅读来说,仪式感的存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扩延至“全民阅读”这个话题,可以这么认为:没有仪式感,“全民阅读”就会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力。
在智能互联网时代,人的注意力被打乱、分散,没法静下心来读书,不但是许多年轻人的烦恼,也让很多爱书人、读书人感到不安。的确,与手机上纷至沓来的各路信息、社交平台上的即时互动、视频网站提供的段子等相比,阅读的乐趣与回馈,显然要慢得多,这样的大背景下,强调阅读的仪式感,其实是对阅读枯燥一面的补充,甚至在一些层面来讲,仪式感会担当起把全民阅读落在实处的大梁作用。
阅读的仪式感提了多年,但不少人对此缺乏清晰的认知,这就牵扯到了阅读的场景化实现问题——必须有现实的阅读场景作为激励,读书者才能感受并沉浸其中。就像绝大多数人走进书店后会立刻降低声音或者干脆保持不出声一样,书店的阅读场景会带来强烈的暗示,在这里除了读书,最好不做别的,比如打电话聊天,就是被书店这一阅读场景所不能容忍。
朱永新倡导的“国家阅读节”一旦推行,落实在场景化实现方面,其实是有许多事可以做的,比如像“地球一小时”那样,可以在一天当中的某个时间段,争取放下手头的事情,“读书一小时”;比如像“冰桶挑战”那样,人人可以挑战读完一本觉得非常有用但却读不进去的好书;比如可以有更多书店加入“24小时不打烊书店”,在这一天为读者提供各种与阅读、写作、朗读等有关的活动,让所有人都能够就近、方便地过一个有意义的读书日……关于读书的创意是无限的,但的确需要更大、更多的平台来承载。
前段时间,社交媒体上流行一个有关读书的段子,说是在全国各地的疫情流调结果中,没有一例行踪痕迹里出现过书店。这个段子的确引人深思,一是疫情期间书店频繁歇业,读者流量降低,自然流调结果中出现书店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极小;二是书店作为一个阅读场景功能的提供方,其作用与价值的确不如二三十年前那样强。到书店匆匆地看看、逛逛,买一本书或者喝杯咖啡就走,使得书店成为了生活的装点,而非必需品。近年来实体书店生存艰难,其实仔细想想,与其逐渐失去更好的黏性有关,强调书店的场景化吸引力,可以让书店焕发重生般的魅力。
当然,现代人的时间有限,休闲时间更不多,而且这些时间要分配给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娱乐形式与内容。这些年,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城市生活方式,这与电影院的场景化运营有关,在线下看电影,在线上交流电影,这种线下线上的互动,必须要有电影院作为实体承载平台,因此电影院的增速才会如此之快。如果书店拥有了类似这样的功能,必然也会再次成为人们的社交中心之一。
和书店一样,迫切需要场景化运营的场所,还包括图书馆、阅览室等日渐冷清的文化场所,它们曾在过去的年代,为人们提供过精神食粮,是留下无数美好阅读回忆的场所,怎样让这些文化场所再次热闹起来,需要有精彩的创意、优秀的引领、长时间的坚持。在乡村,公益阅读室也在逐渐变多,如何让这些乡村文化场所不成为摆设,被更多更好地利用起来,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智慧,让阅读之光从小处点亮,并一直延续到每一处,最终汇聚成一场灯火辉煌的阅读盛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