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窦桂梅:让新课标在真实的校园生活中落地

窦桂梅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让新课标在真实的校园生活中落地

作者|窦桂梅


作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窦桂梅。文章转自强国号发布,来源《教育家》杂志。


教育人必须回归真实的教育现场,在深入研究与认识新时代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全面地实践新课标,于教育变革的复杂性中探求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寻求自己的教育实践哲学。——窦桂梅



从教30多年来,我非常有幸跟着国家课程改革的脚步,从实践者、改革者成长为参与制定者。对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我想,其不仅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树立了新思想,指明了新方向,也重新激活了每一所有理想、有担当、有行动力的学校对新时代教育使命与责任的自觉追问:如何回归学校育人主体,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在这个大追问之下,我们不妨先展开一些“小思考”——
从学校角度出发,如何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放置到具体而真实的学校场域,聚焦“完整人”的发展,系统集成与整体落地?

一所学校的一切育人要素、课程元素及整个育人环节,必须融入一个具体人的核心素养培育,聚焦儿童的一日学校生活,关注儿童完整成长的教育进阶。然而,在我们的教育经验中,小学、初中往往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并将之作为引以为傲的“教育资借”,从而导致儿童成长的“错位”与学段“段差”。新课标提出关于学段进阶和衔接的“九年一贯性”要求,促进学校的教育发生过程更有秩序地系统进行;促使每一个教育者,以及各环节、各要素、各方位上的教育力量都集聚到儿童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发展上。实际上,清华附小几年前便已开始实施“启程—知行—修远”三进阶育人。同时,学校主动向下延伸幼小衔接,“接一程再接一程”;努力向上贯通小初衔接,“送一程再送一程”。结合新课标的新要求,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引领担当,加强学生贯通培养的理路与规程研究。

从校长角度出发,如何研判新时代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机制、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教育多元主体的价值共创?

应该说一所学校的校长心怀什么样的教育观、课程观、儿童观及教师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育境界。

作为校长,必须思考儿童成长全过程、全要素与育人各环节的融通。新课标提出的“学业质量”标准赋予了高质量育人新内涵,启示我们:要将义务教育阶段的16门学科具体地安放在学校的微观系统中;要注重知识与能力培养的阶段性;要挖掘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构架课程内容,并予以情境化、过程化、完整化实施;要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与经验改造中成长,实现学科素养到学生发展素养的转化;要重构家校社新型关系场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共创“内外双循环”的成长课程链,等等。

从实践者角度出发,如何提升教师的育人胜任力,切实让每一个儿童的每一日生活都充满期待与实际获得,让儿童真正站立学校正中央?

一名优秀的教师,会自觉把新课标落实的过程当作自己专业成长和提高育人胜任力的过程。我自身便是在20多年的课堂实践与对课程标准的落实中,实现了从“三个超越”、主题教学到“1+X课程”,再到逐步构建成志教育系统育人模式的理念升华。此次新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课程综合”“跨学科学习”“学习与生活”等关键词,构筑起我们新的教育实践“顶层哲学”和专业成长指南。就清华附小而言,在上一轮课改中,我们每年围绕一个伟大人物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形成了“任务群”雏形和全学科参与、所有师生共学的惯例。今年,借助“杜甫诞辰1310年”年度课程群,我们将结合新课标探索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题任务群新模式,努力在学段衔接、跨学科学习及过程性评价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这些,无疑对教师的育人胜任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言以蔽之,教育人必须回归真实的教育现场,在深入研究与认识新时代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全面地实践新课标,于教育变革的复杂性中探求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寻求自己的教育实践哲学。

来源|强国号发布

窦桂梅:校长的职责,就是努力把教师的成长当做最高的荣誉

专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专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教师该怎样读书
作者|窦桂梅 
来源|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

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位优秀的阅读者。教师读书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书中的知识也可以转化为教学的专业能力。

教师阅读到底怎么读?拿到一本书,要从中读什么?怎样才算读透了一本书?我们一起来看——


专家呼吁我们教师,应当以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第一要著,而且我们也努力这样做。我深深敬重那些在清贫中仍然和书连在一起的教师们。另一方面我在想,如果读书总是和清贫的教师连在一起,“知识就是力量”的话语喊起来岂不底气不足?我们谈论读书的重要时,更应该谈论怎样读书有用,怎样使读书的教师成为教育中甚至整个社会中最有力的影响者。
 
众所周知,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以不变应万变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工作需要,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就得学会怎样读书。
 
01、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人文素养是一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软件”,软件往往比硬件难搞,这是计算机领域里的常识。可以肯定,人文素养不佳会生发营养不良症。人文素养不仅会决定你的教学水平高低,还会渗透到你的人格与个性中,影响你的教育观与教育方式,甚至影响你日常的教育习惯。要想提升人文素养,不一定什么书都读,关键是要有悟性。
 
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不然,自己的人文素养就会不断退化,导致最后成了五脚书橱。
 
02、把书中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
 
教师要通过读书把书中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脑袋变成装书的袋子,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你工作中的生产力。
  
林肯一生博览群书,在当总统之前是大律师,他的学识、口才和他的人格征服了从伐木工人到参议员几乎所有的人。林肯一生常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把从书中读来的东西讲给别人听,同时加上自己的看法。能吸引大批的劳动者听自己讲书中的故事,这需要高超的表达能力,需要有一双善于挑选知识的眼睛,更需要把别人的语言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的能力。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选举八次都落败,两次经商失败,但他从没有放弃读书。
 
马克思与林肯是同时代的人,他对林肯的评价是:“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这位出类拔萃的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至于当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个英雄。”
 
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就要先把读书的过程作为备课的过程。教师的阅读史也是个人专业发展史。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把书本作为思想课堂、精神课堂的原材料。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愿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或四处搜寻经典教案,或完全照搬人家教法,那你就更要读书。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如果缺少观点,缺少见识,读书再多,也不会对自己的学问有补,而只会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而不能自拔。”所以要带着批判性思维读书。由此,我们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备课。
 
这样,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教师还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知识就变得更加丰富。
 
我想,一些经典藏书不用说, 《人民教育》《随笔》《教育参考》《中国教育报》《读书》等杂志报刊也应成为你生活的伴侣。工作若干年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教师因读书铸就的教书灵魂,便成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道德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朱永新和新教育人的阅读观——阅读推广实践创新,我们一直在行动
窦桂梅:校长的职责,就是努力把教师的成长当做最高的荣誉
窦桂梅:“双减”政策下学校的思考与行动——优化全天候“1+X课程”
窦桂梅:如何立足鲜活的课堂实践研究,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让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懂共性知个性,才能教出好孩子——一朵蓝色的新教育玫瑰
叶水涛:推动“双减”落地的有力抓手,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