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水涛:​推动“双减”落地的有力抓手,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推动“双减”落地的有力抓手,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叶水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按语:【朱永新教育观察】#走读新教育##双减# 今天(4月28日),《中国教育报》发布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先生的长篇文章《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讲述了新教育实验助力“双减”的问题。其中谈到——随着“双减”的深入推进,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新教育实验与“双减”的匹配度和亲和度。新教育实验对于当前雷厉风行展开的“双减”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补充作用。这充分证明新教育实验的正确性和前瞻性,以及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如果说“双减”主要是政府行为,显得比较刚性,那么新教育实验是一种志愿者行动,是教师的自觉行动和积极参与,事实上配合和深化了“双减”——不是因为接受到指令,必须去履行双减的任务,而是新教育行动本身体现了“双减”的目标,具有“双减”的性质。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是“双减”。“双减”是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举措,它的推进力度是空前的,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和巨大的。“双减”一方面要减轻学生在校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要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历史性话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多个文件。当前正在实施的“双减”政策,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它所涉及的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减负”不仅要减轻学生负担,还要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与家长心理压力,让他们摆脱升学竞争的焦虑,使整个社会升学竞争降温,从根本上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教育真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回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

“双减”着眼幸福教育生活
随着“双减”的深入推进,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新教育实验提倡素质教育,本身体现了“双减”的目标。我认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提出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富有个性化地回答了什么是素质教育。

问素质教育是什么,首先必须回答教育是什么,据此才有充分的学理依据、有坚实的学术支撑。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他的学生陶行知说,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思想,进一步突出了生活的重要性,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就是教育,阐释了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就在生活中,人在生活中受教育。通过教育,人变得更完善,生活变得更美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过”,非常重要,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在”,是本源性的生命活动。教育就是生活,受教育即过生活;生活就是教育,而不仅仅是符号化的书本知识学习。我们在生活中感受教育,也因教育而深化生活感受,并以自己的行为,让生活变得好起来,让社会变得好起来,进而让我们自己有一种获得感,有幸福的体验。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享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不是日常柴米油盐的生活,而是教育生活。教育生活有个重要的标志,即关乎人的精神成长,引导人从自然境界不断走向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达到精神的自由。
教育生活赋予人一种切身体验,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幸福感。幸福,首先要让人有一种快乐的感觉,但它又不仅是生理的快乐,还包括社会维度的内涵,有文化的意蕴、道德感和美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源于学生的成长幸福。所谓教学相长,便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是一种生命的彼此成全,享有美美与共的幸福体验。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要建立一种教育常态,从源头上杜绝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自觉践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
在“双减”实施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匹配。家长对“双减”的接受程度,决定着“双减”的效度乃至成败。如果家长从一开始就配合学校教育,教育观念端正,着眼点不在考多少分,而在孩子的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旨在让孩子过一种幸福的生活,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有完善的人格建构,能够生动活泼、身心健康地发展和成长着,那么家长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就不会让孩子在一个又一个校外培训机构间疲于奔命。
 “双减”深入有效地推行,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便是转变家长的观念。如果家长的观念不转变,“双减”的持续深入推进就会举步维艰。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高度匹配,家长和教师高度一致、相互协调,教育才是有希望的,“双减”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否则,学校教育孤军奋战,家庭教育背道而驰,这样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家长不参与教育、学校教育不能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也不可能是高品质的。
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是如此。家校矛盾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教育理念的冲突。如果家长跟教师能达成共识,携手培养学生,辅助学生发展和成长,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能完善学生人格结构,培养学生德性和健康心理。
“双减”的目标是为了“增”,即增加教育效能,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师生及家长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江苏省徐州市的新父母大讲堂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其家校共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与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接受,这二者是能够达到统一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既是统一的,又是有所分工的。学校教育重在知识教学,系统知识的教学,这是学校教育的强项。当然,学校教育旨在育人,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些居于首要地位,是伴随着知识教学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家庭教育则是随机的教育,重在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审美情趣方面的影响,体现为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主要内容是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办好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新教育实验强调家校共育,这是把基础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理想的实现,都奠定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升学竞争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家长期盼优质教育,希望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有出色的发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也是一种良善的愿望。区域性推行新教育实验的如江苏省海门市和泰州姜堰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较高,江苏徐州的新沂市则是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这从一个侧面打破了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迷信。
国家11个部门发布《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新教育:教育始于家庭,家校合作共育



“双减”与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可以理解得比较宽泛,其实质是学校教育应有的一种状态。学校应该是弥漫着书香的地方,有琳琅满目的图书,有爱读书的教师和学生,校园有琅琅书声。在现代教育理论的话语系统里,以学习者为中心也好,以学习为中心也好,说法可以不同,但学习的主要形式离不开读书。一直以来,阅读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外语和数理化科目而言,读书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书读懂读通了,会迁移,能举一反三,才能胸有成竹,做习题或做实验才不容易出错,才会激发出深入学习的热情。
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中,最为普及、成就最卓著的是书香校园建设。它不仅倡导学生读书,而且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倡导设立国家阅读节,推动全民阅读;编制教师阅读书目、中小学生阅读书目,锲而不舍,不断向前推进。此外,还有借鉴中国古人读书方法的“晨诵、午读、暮省”,使阅读本身具有庄严的仪式感。
“理想课堂”是书香校园的重要内涵。学生的读书主要在课堂,这就需要营造美丽教室。教室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精神生命成长的处所;教室不是一个权威的空间,而是师生对话的天地;教室不仅是知识增长的地方,更是审美境界建构之所在。在这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扩张,还有精神的愉悦、审美的创造。
书香校园建设在倡导课堂阅读的同时,还注重建立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聆听窗外的声音”“建设数码校区”,是在空间上解放儿童,让学生有自由的天地,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有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既要读书,又不局限于读书;既要潜心读书,又不至于成为“书呆子”。读书的重要性在哪里呢?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人通过阅读获得精神成长,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学校就是通过阅读,让师生进入一个符号世界所描述的精彩美妙的知识天地。教师和学生能够与经典对话,与历史上的思想大师对话,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有限的人生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发现更为宽广深邃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教育绝不是应试和高分的模样,学校、教室、课堂都应体现儿童生命成长的美好。美好学习生活的内心体验,这是“双减”所要体现的。不是指向一个旨在完成的知识目标,而是贯穿整个教育全过程的身心成长,那才是“双减”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习惯养成是学生在书香校园中获得成长的有力印证。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怎样培养呢?无论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所有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要贯穿学生日常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并以此受益终身。新教育实验的“一月一事”,正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师生共写教学随笔”,旨在培养师生的写作习惯,也是将读写思结合的习惯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教育,“双减”,让书香校园更为明媚,也让新教育实验的理想更为灿烂。
朱永新和新教育人的阅读观——阅读推广实践创新,我们一直在行动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4月28日理论周刊。作者叶水涛,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基础教育中心主任,《语文世界·教师之窗》主编,《写作》副主编。


朱永新:“双减”政策的有效途径,改变生态的有力抓手
许新海:登高望远,深耕细作,求真创新——优化实验共同体,创造区域新生态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