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雅斯贝尔斯:孔子所主张的,并非模仿古代,而是再度实践永恒的理想

雅斯贝尔斯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孔子所主张的,并非模仿古代,

而是再度实践永恒的理想

作者|雅斯贝尔斯 

来源|纯粹Pura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哲学家,与海德格尔、马塞尔、萨特等人齐名。他深入研究历史上各国各派的哲学家,最后选出“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四位哲学家作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产生的“轴心时代”的精神创造主体,并专门写了一本名为《四大圣哲》的著作。


雅斯贝尔斯: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新教育实验的文化自觉——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雅斯贝尔斯


现今,诸多关于孔子出身及其活动的传说都被赋予神秘色彩,夸大其神力,这不仅违背了孔子生前不语“怪力乱神”,更使人看不到孔子作为一个人的珍贵,贬损了孔子以个人的能力和意志所取得的成就。


由商务印书出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翻译的雅斯贝尔斯《四大圣哲》中,雅斯贝尔斯综合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以旁观者的角度,绘制出一幅合乎历史真实性的孔子图像,阐述了孔子的生命精神。在他笔下,孔子的独到见解、人格魅力、处世态度,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要想穿透传统之层层染墨,对历史上的孔子做一可靠的描绘,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孔子本人曾经记述史实与自家思想,但是现存资料并无可以证实为孔子所著者。汉学家对于重大的事实问题仍有极深的歧见。例如福兰阁相信孔子不曾读过《易经》,而其他资料却显示《易经》为孔子晚年的研究对象。又如佛尔克(Forke)主张老子的年代远在孔子之后,而其他资料却证明老子为孔子所尊敬的师长。这些说法的双方都可以找到许多证据。就目前研究所需来看,我们基于各种源于孔子的丰富典籍,还是可以绘制出一幅符合历史真实性的孔子图像,尽管一些细节仍然存疑。这些典籍足以使我们看到一位人格高度统一的孔子——这与后代中国人所描绘的孔子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司马迁在公元前 1 世纪所写的《史记·孔子世家》以及年代更古老、由孔子弟子编纂的《论语》,都提供了无法捏造的重要素材。我们也将参考孔子生活与思想的文化背景,以及对立学派对他的看法。


万世师表:孔子(250x180cm,布面油画,250x180cm, 2016年,杨飞云 绘 )


生平


孔子生于鲁国,亦卒于鲁国。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家境清苦。幼时喜欢编排俎豆祭仪,模仿各种礼节。十九岁娶妻成家,育有一子二女。他与家人的关系并不特别亲密。他身材高大,体力强健。


孔子十九岁时受雇于一贵族之家,管理园地与牲畜。三十二岁时受聘教导贵族子弟古礼。三十三岁时,他赴王都洛阳,学习周王朝之礼俗与传统。彼时周王朝已分崩离析,为诸侯争霸的局面,而其王都名存实亡,只是宗教中心而已。所谓孔子问礼于老子,即在此时。三十四岁时,鲁君(昭公)为本国强权所迫出奔邻国(齐国),孔子随之前往,由此得聆音乐,学习演奏,沉醉其中,忘了饮食。返鲁之后十五年间,专心治学。


孔子五十一岁时,重返政坛,为鲁大司寇;五十六岁时,进而摄行相事。鲁君(定公)得孔子之助,权势渐张。他平服本国贵族,攻毁各城的防御武力。鲁国国威渐盛。齐国闻之惧,乃选美女能歌能舞者八十人以及文马三十驷送与鲁君。鲁君自此怠于政事,不与孔子谋。孔子为官四载,成就辉煌,至此放弃高位,去国离家,但仍徐徐而行,且行且止,期待鲁君回心转意,重新需要他的襄政。


孔子周游列国约计十二年,自五十六岁到六十八岁。他希望自己的政治理想能在某一国家获得实行。他对自己的主政能力从未失去信心,只是间或发出叹语:“回家乡去吧!回家乡去吧!”最后,孔子在六十八岁时回到了鲁国。周游九国而未得行道,孔子深感“时不我予”。


孔子晚年居鲁,不曾复出从政。他的内心似乎经历过深刻转变。某次,隐者说他是“知道行不通还一定要去做的人”!这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现在他年老体衰,不再求用;但是转而研究《易经》,抉隐发微,删诗书、定礼乐,保存传统,并且教授生徒,有教无类。某日清晨,孔子感觉死亡临近,乃负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要崩塌了!栋梁要折断了!哲人要消逝了!”弟子子贡与之言,孔子又说:“天下不上轨道很久了,没有人追随我的理想,我的生命快结束了。”八日之后,孔子辞世,享年七十有三。


基本观念:承先启后


在帝国趋于崩溃、天下陷入纷乱的时代里,许多哲人智士奔走呼号,拯救危亡,孔子是其中一员。他们所提出的解决之道皆在于知识,而孔子则明确以古代知识为其依据。他提出的根本问题是:何谓旧传统?如何使它成为我们自己的传统?如何使它体现于今日?


这种对待传统的方式,本身即是富于创意的。今日的反省可以使过去的史迹得到转化。把传统转译为明确的原理,可以引发一套今古合一的新哲学。哲学家不必标新立异。犹太教宣扬上帝的启示,孔子则宣扬古代的心声。尊重传统,就避免了傲慢自大,对渺小的自我亦可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会有更多机会得到那些依附传统的人的信赖与追随。纯粹凭着自己的理性去做独立思考是无益的:“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啊。”但是学与思必须同时并进,互相需要。“学习而不思考,则将毫无领悟;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于迷惑。”


孔子自谓“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相信又爱好”。人的存在必须在历史中寻找其实体与根源。他对历史的关注点,是并不着重那些发明舟车耕耨等器具的人。真正的历史始于建立社会、国家、礼仪与习俗的先王。理想的先王是尧、舜、禹:他们秉持上天所启示的永恒原型。孔子对他们推崇备至:“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是效法天的。”这些圣王选择最贤能的人继承王位。到了夏代,传子不传贤,才开了恶例,产生许多争端。君王的道德难免趋于堕落,最后在暴君手上断送了帝国;这是符合天命的意愿,就是经由革命再委任一位真正的君王。商汤继夏而起。但是由于王位世袭相传,同样的情形再度发生。到了公元前12世纪,商朝终于被周朝推翻。周朝重新建立了古老的中国世界。时至孔子,周朝又渐趋式微,分崩离析,诸侯争强。孔子希望再一次复振国家。


孔子的历史观是“批判的”;他在检讨史迹时,明是非、辨善恶;他选择那些足资表率或可供警惕的事实加以评述,传诸后世。此外,他也知道,要想恢复古代的善政,不能光去追寻外在的认同。“活在今天的社会却要恢复古代的法则,像这样的人,灾祸一定会降到他身上。”他所宣教的,并非模仿古代,而是再度实践“永恒的理想”。他研究古代,只是因为永恒的观念在古代明显可辨。


孔子身处于一个黑暗时代,他矢志要使这些永恒观念重新展示光辉。他率先要做的,是自己身体力行。相信永恒的终极真理,将使我们接续传统,其中孕育着能动性,始终向前推进,不会终止。这不仅不是守旧,反而正是创新。孔子对于“权威”问题提出新的看法,在他看来,权威不再是充满暴力的垄断机构。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位伟大哲学家指出:在永恒真理的基源上,新事物与传统并行不悖,进而成为吾人存在之实体。这种看似保守的生命形态,借由开放的自由心灵,始终健动不已,持续发展。


假如真理曾在历史中显示出来,我们就可以通过探讨历史,发现真理;但是进行探讨之前,首先我们必须分辨真伪。分辨之道在于学习;学习不仅意在求得一些信息,更要亲身体验之:用内心去领悟,在行为中实践。真正的“学习”,靠的是书本与讲授。孔子从古代典籍、诗歌、文献、礼仪等选取材料,编成书本,让学生透过这些书本理解真理并习得实用技能。孔子为学校教育奠下基石,他在私人讲授中努力教育学生成为未来的政治家。


在孔子看来,教与学的“方式”是根本问题。以学习来说,学生如果没有配合道德修养,是无法受教的。学生应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说话诚实、做事认真。如果言行不当,则无法达成学习的效果。一个来传信的少年坐在大人的位子上,孔子说他“不是一个想求上进的人,而是一个想走快捷方式的人”。在要求道德修养的同时,学生应该学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此为基础,再研习有关文献方面的知识。


学习并非易事,必须持之以恒,同时要由此找到有益的朋友。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学习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急切,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有一位弟子(冉有)认为自己力量不够,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走到半路才会放弃。现在你却是画地自限。”一旦犯错,立即改正,“有了过错却不改正,那才叫作过错啊”!孔子称赞他心爱的弟子(颜渊)说:“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孔子在教学时采取什么方法呢?他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说了。”但是考核的方式并不在于当下的回答。孔子说:“我整天与颜回谈话,他都没有任何质疑,好像是个愚笨的人。离开教室以后,留意他私下的言语行为,却也能够发挥不少心得。颜回并不愚笨啊。”孔子不会过度称赞自己的弟子,他说:“如果是我称赞的,一定经过了某些检验。”


孔子也叙述自己的治学经验。他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我是爱好古代文化,再勤奋敏捷地学习以获取知识的。”他留意四周的人,“看见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么努力像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样的毛病”。孔子的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他说:“多听,选择其中正确的部分来接受;多看,把好的记在心里。这种知识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随着年龄增加,孔子一直在进步中,他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学习的目的是“实际运用”。“熟读《诗》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派他出使外国,不能独当一面;这样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在学习中,还可以陶冶性情。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抒发真诚的心意,可以观察自己的志节,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以讽谏抱怨不平之事。学了《诗》,以近的来说,懂得如何侍奉父母,远的来说,懂得如何侍奉君主。此外,还能广泛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他又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情。”另一方面,假使不学习,则其他德行就像为雾所蒙,易生混淆与弊端。“爱好行仁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爱好明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游谈无根;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伤害自己;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狂妄自大。”


现在我们再看,孔子的哲学如何在旧有形式下表达新的见解。首先,我们要讨论的是道德与政治的规范,以及规范下达到极致——“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条件;其次,要看构成根本智慧的观念是些什么;最后,我们要研究孔子思想中的一项不确定因素如何产生,亦即“限制”,如教育、沟通与知识上的限制,如何进入孔子的观念中;孔子对于造成自己失败以及支撑他全部事业并使之受到质疑的根本因素,是深有体认的,这项因素值得我们研究。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20世纪德国重要的哲学家、精神病学家。他起初学习医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开始研究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后受克尔凯郭尔、尼采、康德等人的影响,转向哲学研究,成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并为一种理性哲学奠定了基础。在纳粹时期,雅斯贝斯因为妻子的犹太人身份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和迫害。1945年以后,他成为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并且是德国战后政治具有声望的批评者。从这时开始,哲学的信仰问题成为他著作的一个中心。雅斯贝斯晚年致力于世界哲学的研究,计划写一部世界哲学史。这个庞大的计划最终未能完成。其代表作有《哲学》《时代的精神状况》《世界观的心理学》《一般精神病理学》《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原题为《雅斯贝尔斯:穿透历史,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选自《四大圣哲》,活字文化策划,商务印书馆出版,2022年5月)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大师》136集——75位大师的传奇一生,都在这里了!
新教育实验的文化自觉——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君子之道——培养君子需要父亲承担更多责任
朱永新获得2022年一丹奖——新教育之光,点燃教师以教育家情怀育人的圣火
叙事集锦|以行动书写,用生命言说——新教育是由无数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教育叙事组成的
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或加【守望新教育】编辑陈东强:qdc0828 微信。非常勿扰!加微信时需说明个人尊姓大名、单位和身份。)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