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心而论,你愿被人称为“吸尿医生”吗

第5届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 选拔赛 

激战 ing……快来参赛!

名家点评 全程公开 最高奖励10000元   >戳此了解


平心而论,

你愿被人称为“吸尿医生”吗


■刘祚阳(中国人民大学)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某航班上,一老人因突然发病,无法排尿。听见广播播报这则消息的医生张红,赶往飞机后舱查看相关情形。紧急情况下,他使用医生肖占祥制作的简易穿刺引流设备吸出老人约800毫升的尿液,使老人转危为安。该事件在曝光后,引起大量关注,张红医生也被授予“暨南杏林楷模”称号。


当我们所有人都在为张红医生的职业精神和高尚道德感动时,我心中还有一点怀疑:大量相关报道的标题都离不开“吸尿”二字,暗含的贬义难道不会令读者感到不适吗?难道不会给张红医生带来困扰吗?这些困扰,可能就是妻子“不敢一起亲嘴”的玩笑话,可能就是旁人对他的第一印象。


吸尿救人是事实吗?当然是,并且整个过程持续了37分钟、共吸出了800毫升尿液。但这不是最应该被关注、被前置的事实。因为面对这样的事实,这名医生本人要克服不适,在读者阅读时也不例外。


吸尿救人是重点吗?是,也不是。此事本质上,是一个特殊职业者,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克服障碍、创造条件从而出色承担职责、完成任务。吸尿之所以作为一个特殊的治疗手段,只因为对应的特殊情况是航班上医疗设备不完善,病患面临生命危险。媒体报道时,具体到吸尿的救治手段,大可将其内置于文章细节段落,避免在标题突兀提及引发不适。而今在大量相关后续报道中,左一个“吸尿救人”,右一个“吸尿医生”,实在令人无语。这样吸引眼球的标题,固然可将此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讨论,但也因此造成读者阅读上的不适和当事人内心的阴影。


吸尿救人对张医生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就像一对兄弟,一起长大,形影不离——新闻播出后更加密集的媒体报道、事件曝光后亲朋好友的知晓,以及面对所有同事的表彰会上,他都将或主动、或被动地反复回忆这段经历。一个默默无闻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被迫来到台前接受吸尿带来的隐形压力,还要在卸下担子回到家后继续面临尴尬,可能这才是他在施救时面临的最大困难。而他在人们心中形象的固定,则是更间接、深远的影响。若他没有其他同样足够让人眼前一亮的成就,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他的印象就会固化为“那个吸尿救人的医生”。


吸尿救人是事实,体现了医生伟大的品格,也成就了媒体的爆款文章。它借助了受众的敬意,但也利用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让医生反复历经尴尬。在这次的事件中,媒体应该更加注重传播医德、传播正能量,而不应该为了阅读量起这样的标题。医者尿从口入,笔者祸从口出。我们实不该“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若想使张医生避免这样无形的压力,只要避免在标题出现吸尿的具体细节即可,并侧重于医生不顾接触体液导致染病的风险实施救援,如“××航班突发病情,医生不顾安危施救”。我也希望媒体在之后的报道中能够在坚持传播事实的同时,更多考虑到措辞和叙述对于当事者本人的影响。



<<评论之星·往届赛况>>>

(点击标题查看)

-第4届“评论之星”:中国人大岳永婕-

-第3届“评论之星”: 湖南师大王艳华-

-第2届“评论之星”:华中科大于蕾-

-首届“评论之星”:山西大学王言虎-


<<回复关键词看往期精彩内容>>

评论大赛︱评论之星︱大学生群︱我要投稿︱评论女神︱评论男神︱月度之星︱王昱︱伍瑞冰︱红辣椒︱红辣椒评论︱红网评论︱时评之道︱时评︱研讨会︱时评研讨会︱佳作评选︱杂文︱评论员︱评论媛︱女作者︱女评论员︱时评家︱评论家︱评委︱佳作︱投稿︱信箱



hlj.rednet.cn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红网红辣椒评论自2001年下半年开办以来,坚持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广泛反映草根阶层诉求,力求用网络传递理性声音,是当今网络评论中最有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原创基地之一,先后荣获了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并四次被推荐为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QQ交流群:136645844
投稿邮箱:hlj@rednet.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