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友军”如何炼成?不是“媚青”是真诚
第七届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 选拔赛
精彩开启……快来参赛!
名家点评 全程公开 最高奖励 10000元>点击了解
“年轻人友军”如何炼成?不是“媚青”是真诚
■ 蔡巧巧 (华中科技大学)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0月14日,央视新闻《相对论》栏目推出一条关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专访的视频。梁永安教授已有68岁高龄,但他在B站的账号粉丝已达58万,从“如何成为精致的打工人”到“裸辞一时爽”,从“如何脱单”到“结婚是否为坑”……爱情与人生选择是梁老师谈论的两大主题,在视频弹幕里,他已然成为了年轻人口中的“友军”。
近年来,与年轻人对话的媒体和个人数不胜数,但无一例外饱受争议,B站发布的《后浪》便为典型。观众或“一键三连”表认可态度,或眉头一皱鄙夷“前浪”如何“媚青”。显而易见,这些视频并未得到年轻人的充分认同,但在梁永安教授的分享内容评论区中,“疯狂点头”“我同意”等带正面情感倾向的词语占据大头。为何梁老师视频的弹幕几乎全是“叫好之声”?“年轻人的友军”又是如何炼成的?
理解年轻人的难处, 重视年轻人的诉求,不一味礼赞青年的做法是梁永安教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诚然致敬青年的视频鼓舞人心,传播的是一种正能量导向的价值观念,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代年轻人的艰难面。梁老师的视频基于年轻人的社会实际和社会心理,一针见血指出青年的精神困境,“大时代小格局”“高欲望低价值”说进收听者的心坎;“催婚”“买房”,面对年轻人的困惑与难题,他切中要害,契合青年的实际诉求,真挚地输出现实主义但不减少温暖的安慰。正因为理解年轻人,不把与年轻人交流作为噱头,梁教授的观点才能与受众成功进行双向连接,让年轻人叹一声“知我者,梁老师也”,而不是沦为丧失实际沟通意义的自说自话。
在“听我的,总没错”“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话语充斥耳朵时,梁永安教授“不把自己当作这个岁数”的表现便显得难能可贵。两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某些“前辈”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凭借自己更为丰富的人生履历,向年轻人灌输所谓“经验”,并在过程中不自觉陷入说教,这使得原本的用心良苦附上了一层年轻人难以接受的“爹味”,以至于“鸡同鸭讲”。把青年当作有判断力的独立个体,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差异化选择,认真倾听他们的思想,即使中间横亘着难以弥合的“代沟”,两代人也能接上同一个“频道”。
总而言之,“年轻人的友军”这一头衔不是单纯讨好年轻人抑或“倚老卖老”就能获得,它需要被授予者以真诚的姿态去与年轻人对话,真切地进行灵魂间的沟通。正如梁永安教授所说:“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自然生命,它有从少到老的节奏;另外一个就是精神生命,它是没有年龄的。”自然生命赋予父辈经岁月沉淀的修养与心境,为年轻人在长途中指点迷津;精神生命的存在为新老两代平等对话、相互了解提供机会,基于精神生命的真诚的双向交流在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
<<往届回顾>>>
(点击标题查看)
-那些年,摘下“星星”的你-
-第6届“评论之星”:中国人大陈舒睿-
-第5届“评论之星”:重庆大学杨元瑞-
-第3届“评论之星”: 湖南师大王艳华-
-第2届“评论之星”:华中科大于蕾-
-首届“评论之星”:山西大学王言虎-
hlj.rednet.cn
红网红辣椒评论自2001年下半年开办以来,坚持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广泛反映草根阶层诉求,力求用网络传递理性声音,是当今网络评论中最有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原创基地之一,先后荣获了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并四次被推荐为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